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惠文王是一位怎樣的君主?他有哪些貢獻?

秦惠文王是一位怎樣的君主?他有哪些貢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惠文王是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裏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爲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秦惠文王繼承他父親秦孝公的遺志,堅守法治,剷除復辟勢力,鞏固秦國的根基,增加秦國的實力,是一位難得的明君。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殺商鞅,讓他有了一絲惡名。秦國立國500多年來的第一位王。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一生功大於過。

在成就上,繼位時,秦國法治已成,獨攬大權的商鞅看起來反而成爲秦國的威脅。秦惠文王知道這一點,商鞅知道這一點,朝中被打壓的貴族也知道這一點。商鞅爲了鞏固法治,消滅障礙,決定犧牲自己。他首先想知道秦惠文王對法治的態度,在得到了秦惠文王堅決擁護法治的信息下,利用自己來逼迫不服法治之人的犯錯。於是,向外透露假信息,貴族們上當,以謀反罪彈劾。

秦惠文王遂賜商鞅車裂,商鞅死後,再用證據不足,貴族構陷爲藉口誅殺亂臣,獨攬朝綱,擁護法治。隨後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張儀,連強橫破合縱,是一生亮點。一國之王,爲張儀是從表示了他識人善任、一生求賢愛賢的氣度。但在平定巴蜀的事情上,採用與張儀結論不同的大將司馬錯的意見,表示了他不拘一格、審時度勢的魄力。在東出函谷與魏交戰表示了不懼萬難,堅毅果敢的勇氣。終使秦國強大。

在感情上,過分寵愛羋八子,就算給自己帶了綠帽子還是愛她,導致後宮不和。後期在任人方面錯用宗室子弟, 使秦動盪。秦惠文王身爲孝王之子,繼承了秦孝王的遺志,廣開言路,重用賢能。把秦國國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稱得上是一代雄主!但是秦惠文王在繼承者的選擇上卻是犯了一個小錯誤!

秦惠文王是一位怎樣的君主?他有哪些貢獻?

一、確立君威

嬴駟剛剛繼位就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自己新君登位,何以立威?而且六國早已對秦國虎視眈眈,早想欲除之而後快!這時候嬴駟急需迅速確立自己的君威。那商鞅之死就不算奇怪了!商鞅身爲秦國軍政大權的實際控制者,雖然並無二心,可變法舉措已經初見成效,各種制度也已經向正規渠道發展!而商鞅本人在秦國只得老百姓的擁戴,卻並不能得到秦國貴族的支持。但是嬴駟需要貴族的支持啊!這是他身爲君主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商鞅作爲秦國的二把手,總是讓嬴駟覺得是自己施展拳腳的枷鎖!幹什麼總是受商鞅的限制,因此嬴駟藉助秦貴族的力量,將商鞅車裂。而貴族們發現商鞅雖然死了,但是他確立的對貴族權勢的削減政策並沒有廢除!最後發現最大的贏家是嬴駟!貴族們被擺了一道!這就說明嬴駟心裏很清楚,商鞅關於加強中央權力的集中政策是對的!商鞅一死,嬴駟纔有自己的空間和能力來施展自己的心中報負!

二,堅守法治、剷除復辟勢力。

秦孝公與衛鞅的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大增強,但是同時也嚴重傷害了老世族的利益。因此秦孝公死後,嬴駟作爲新君能否堅持法治就是關鍵:他反對法治,則秦國必衰 ;他堅持法治,則秦國必強。嬴駟權謀有術,一面兩刃:一面用老世族爲刃,逼殺商鞅;一面以商鞅的死爲刃,剷除老世族。等老世族與商鞅都死了,秦國的權力就都集中到了嬴駟手中,他就可以開創他的功業!

三、合縱聯橫,打敗六國盟軍。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其間:武有司馬錯、文有樗裏疾、張儀,也算是文武俱備。張儀雖爲丞相,其實就是外交丞相,主職就是分化離間六國;樗裏疾作爲右丞相,主領秦國內政;司馬錯作爲秦國國尉兼上將軍,主司對六國作戰。蘇秦與戰國四公子合縱六國聯軍48萬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五國之師逡巡而不敢前。於是秦人奮力一擊,六國大軍作了鳥獸散。

四、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秦國變法功成,但地小民少,國力無法與六國長期大戰。因此國法鞏固後,秦國當務之急是要搶地盤,增人口。於是司馬錯千里入四川、重慶兩地,一舉滅了巴蜀兩國,爲秦國益地千里,增加了一個天府糧倉。丞相張儀在列國奔走不息,處處分化離間六國,於是秦國得以騰出手來,佔領了不好糧倉要地:佔韓國宜陽得天下鐵山;佔楚國房陵得楚國糧倉;佔魏國熬倉,得魏國糧倉。此時雖然沒有大舉滅國,但實實在大從六國割了不少肉。

五、攻滅義渠、穩定西戎之地。

義渠是一個古國,歷來與秦人作對。在秦穆公時稱霸西戎時,義渠成了秦國的屬國,但是義渠一直仇恨秦人。在秦惠文時,義渠做大,無禮於秦國,於是秦惠文王一舉滅之。然後秦軍趁滅義渠之威,又一路西進,把這些臣服於秦但有二心的戎人又都好好教育了一翻。這對穩定秦國後方有重大作用。

秦惠文王一生可謂勵精圖治,爲大秦封疆闊吏,最終卻在公元前311年病逝,享年45歲。死後,他傳位給了嬴蕩既秦武王。武王生就生力,性格桀驁不馴又好鬥,絲毫沒有他父親秦惠文王爲君者的權謀、謹慎、機警之心,居然喜歡和人比力氣大小,一次與大力士孟說角力比賽舉龍文赤鼎不料鼎落咂斷了脛骨,晚上不治氣絕身亡,年僅23歲。

他的父親要是泉下有知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打的江山所託非人,恐怕得從下面跳起來揍他!武王死後,幸好無嗣,於是只能讓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嬴謖繼位,既秦昭襄王。不然恐怕又免不了一場動盪奪嫡之戰。秦昭襄王有一個孫子既秦孝文王兒子秦異人在趙國爲人質,就是秦始皇的父親了,輾轉幾代,終於輪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登場。

秦惠文王爲何一即位便殺掉了功臣商鞅?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在商鞅列傳的最後一段,司馬遷曾對其人進行了評價。其中第一句就是:“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商鞅性格上有缺陷,爲人刻薄寡恩,不通人情——用現代的話講就是情商太低!

舉幾個例子:其一:刑太子師。

新官上任還要三把火,新法初立,也確實需要找幾個倒黴鬼以身試法,好樹立威信。不得不說他真是會挑人。坐在大殿最上面的人沒法動,還指着他發工資呢。那就降一格,找太子的毛病好了!孝公十三年,太子獲罪,因其年幼,商鞅便懲處了太子的兩位老師,一個被割去了鼻子,一個被刺了字。

乍聽起來,沒毛病啊,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商鞅此舉沒錯。那麼小編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當時的太子也就是贏駟,尚年幼,這個“年幼”是——只有5歲!幹得漂亮!此舉不但得罪了兩位權臣,還提前打臉了將來的秦王。

其二:遷民邊城

新法剛剛開始施行的時候,確實遇到了一些阻力。不但秦國老氏族不支持,底層的百姓也多有不滿,因此到處說新法和商鞅的壞話。商鞅毫不在意。因爲他都記在了小本本上!隨着新法的逐步推進,老百姓見到了實惠,於是當初反對的人又開始稱讚起來。商鞅仍舊毫不在意。因爲他要回去翻對小本本!“言行前後不一,此輩皆是亂民!當發配邊疆!”太欺負人了!

其三:賣友求榮

秦國進攻魏國,商鞅得知對方主將乃是自己當初在魏國時的友人公子卯。於是戰爭開始前,商鞅寫信給公子卯,表達了自己的思念之情。不得不說這個公子卯是個老實人,竟然單身前往秦營赴約。我本想和你激情四射,怎奈你對我冷眼旁觀。公子卯不出意外的被軟禁了。魏軍羣龍無首,迅速被秦國攻破。商鞅因獻策有功,連升四級,得到大片封地,他“商君”的稱號就是由此得來。見利忘義實乃小人之舉!

綜上種種,如此不近人情,不念舊誼,足見商鞅刻薄寡恩之處。功利心過重,一切以達成目的爲主,卻忘了過猶不及。也怨不得自己沒有朋友,落得個孤家寡人。

秦惠文王是一位怎樣的君主?他有哪些貢獻? 第2張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

如果商鞅只是性格上有問題,以秦王的胸襟還不至於會痛下殺手,或許可以繼續被重用。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觸碰了秦國傳統貴族的利益。既然是貴族就會有身份,那麼怎麼證明自己的身份?無非是爵位、土地和特權。變法之前,秦國的貴族集團是世襲的,實打實的“拼爹”,不但自己受益,自己的子孫同樣受益。而變法之後,一切以軍功論。新法規定,凡是沒有軍功的一律在貴族體系中除名,而平民百姓只要建有軍功就可以成爲新的貴族。

此外,之前的秦國延用的仍然是周朝的分封制,貴族得授封地,是所屬封地的實際控制人。掌握着轄區的土地和人民,具有生死大權。而變法之後,秦國將原有的分封制改成了由國君統一管理的郡縣制。貴族們的勢力和利益來源受到極大削弱。一切重新洗牌!此舉對於國家來說完全是正確的,消滅無用的蛀蟲,減少財政負擔;對於軍事來說是正確的,唯軍功論將秦國打造成了一副戰爭機器,使其具備極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對於帝王來講也是喜聞樂見的,從此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君主權威,人人死戰,未來可期;

唯獨對於建議的提出者和施行者來說是個燙手山芋。但是沒關係,商鞅有個癖好——跳火坑!而且跳的不亦樂乎~秦孝公時期,這些元老貴族們還不敢有所表示,但王權與傳統貴族之間的矛盾已經深深的積聚。待孝公病故,新帝登基,眼見機會來臨,貴族們的不滿情緒開始釋放。變法重臣和元老貴族,歷史給秦惠文王出了一道選擇題。他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秦惠文王具備優秀帝王的智慧和眼光,同時也兼具上位者的狠辣與無情。

爲避免國家動盪,此時急需也必須需要一個替代品去緩和衝突。而這個替代品已經不做第二人選。商鞅雖死,但新法未滅,在其影響下,秦國日益強大,最終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商鞅作爲變法犧牲品,是第一個,但絕非最後一個。在他身後將會有更多的人前仆後繼,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放飛自我。總會有人心存僥倖,認爲自己不會重蹈覆轍,然而現實總是要狠狠的給他們一巴掌,用事實教育他們什麼叫做——“變法一時爽,全家死光光”。在中國,變法終究都是要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