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憋屈而死的三國重臣,魏蜀吳各有一位

憋屈而死的三國重臣,魏蜀吳各有一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建社會的士人追求的目標是出將入相,認爲這是光祖耀宗、福廕子孫的最高榮譽。然而,不是每一個登上高位的臣子都是那麼風光無限,有的人雖然是功勳卓著,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的結局竟然是憋屈而死。在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竟然都有這樣一個人,而他們在各自的國家,都可以算得上是功勳重臣。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憋屈而死的三國重臣,魏蜀吳各有一位

曹操魏國的荀彧

荀彧可以稱得上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儘管還有郭嘉、賈詡等人,但都難以和荀彧相比。荀彧本來是袁紹的屬下,他覺得袁紹這個人難以成就大事,所以就離開袁紹跟隨曹操,曹操高興異常,說:“這是我的張良啊!”曹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成爲傲視羣雄的諸侯,荀彧做出了兩大貢獻:一是挫敗了呂布、陳宮等人的陰謀並最終打敗呂布;二是建議曹操迎接漢獻帝,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政治上的戰略制高點。

興平元年(公元194),曹操征伐徐州的陶謙,留下荀彧守備鄄城。可是,曹操留在東郡的將軍陳宮卻勾結陳留太守張邈反叛,偷偷地將呂布迎接來兗州。呂布來到兗州後,張邈派人告訴荀彧說:“呂布將軍是來幫助曹使君征伐徐州陶謙的,應該趕緊供應他軍需糧食。”大家疑惑不解,而荀彧卻知道,這是張邈叛亂,於是整頓兵馬做着設防準備,並派人緊急把東郡太守夏侯惇招來。這時候,兗州的大部分郡縣都已經響應呂布背叛了曹操,因爲曹操征伐陶謙,留守的兵很少,留在鄄城的諸將守官也在和張邈、陳宮暗通消息,合謀反叛。夏侯惇來到後,連夜殺了十幾名圖謀反叛的人,這才穩定了鄄城的局勢。豫州刺史郭貢來到鄄城城下,帶着數萬兵衆,要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去見他。有人說郭貢是和呂布同謀,夏侯惇也勸他不要去。荀彧說:“郭貢和張邈平常不會有勾結,現在來得這麼快,是他還沒有拿定主意。我應該趕在他主意未定的時候勸說他,即便是不能爲我所用,也可以儘量讓他保持中立。如果我們現在懷疑他,他會因爲惱怒反而會真的倒向張邈。郭貢見荀彧無所畏懼,認爲鄄城不是那麼容易攻破的,就領兵走了。荀彧又派程昱說服了範縣和東阿的守將,保全了三座城池。等到曹操從徐州回來,因爲有了這幾座城,就在濮陽迎擊呂布。第二年夏天,由於發生了大饑荒,曹操和呂布的戰爭暫時停了下來。陶謙死後,曹操想乘機平定徐州。荀彧勸他說:”兗州是將軍首倡義舉的地方,是您的根本,就像是漢高祖的漢中,這地方不能不首先平定。這時候如果您攻打徐州,呂布乘虛打過來,丟了兗州,將軍再沒有打下徐州,將軍您又能回到哪裏去?何況徐州不是那麼容易攻下的。等您攻打徐州時,麥子已經收完了,假如他們堅壁清野,我們不能就地取糧,不出十天,您的十萬大軍將吃什麼?由於我們已經兩次攻打徐州,結怨太深,即便是勉強攻破,也還是短時間內難以完全佔有它。曹操聽從了荀彧的意見,先收麥子,再分兵平定了反叛的各縣,最後在定陶打敗了呂布,逼迫呂布東去徐州投奔了劉備。

建安元年(公元196),漢獻帝回到了洛陽,曹操召集有關人員商量着迎取漢獻帝的問題。有的人認爲,漢獻帝身邊有將軍韓暹、楊奉,他們向北與張楊聯合,一時難以制服,不如先平定山東各地。但是荀彧卻力勸曹操迎接漢獻帝,曹操也聽了荀彧的話,立刻趕到洛陽將漢獻帝迎接到自己身邊。有了這一着妙棋,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立刻顯示出其政治上的優越性。

荀彧的功勞,還體現在幫助曹操謀劃對敵袁紹這件事情上。曹操迎接漢獻帝,袁紹內心忌恨,想趁着自己兼併了四州地域一時強大無比,而曹操新敗於張繡,打算進攻許縣。而曹操,想主動進攻袁紹,感覺力量不足,想做出妥協,又心有不甘,一時間情緒失常。荀彧幫助曹操分析,曹操有四個方面超過袁紹,即度量、謀略、治軍能力、待人的德操,有了這四個方面的優勢,袁紹是不會有作爲的。荀彧還勸曹操,應該先征伐呂布,平定徐州,然後再全力對付袁紹。曹操一一聽從,直到曹操完成了這些軍事行動,袁紹也沒有動靜。官渡之戰時,曹操軍隊缺糧,一時心內動搖,想撤兵回許縣。曹操寫信給荀彧,荀彧回信說,在這決戰時刻,先退兵就說明自己沒有了勝利的信心。這是一個用奇計的時候,不能失去這個機會。曹操聽從了荀彧的話,出奇兵襲擊了袁紹的糧倉,果然打敗了袁紹。

曹操對荀彧非常倚重,有大事總是先和荀彧商量,曹操外出征戰,一般都是由荀彧留守,荀彧推薦的人,曹操都予以任用。荀彧在曹操手下的位置,要比諸葛亮前期在劉備手下高出許多。

荀彧憋屈而死,緣於他和曹操的分歧。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董昭等人說,曹操應該進爵爲國公,配備九錫等車馬隨從儀仗,用來表彰他爲國立下的特殊功勳。這些人把這件事拿來祕密地徵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認爲,曹操本來興兵是爲了匡扶朝廷,安寧國家,他應當秉承忠貞的誠意,謹守退讓的篤實品格。君子應當從德義上愛人,而不是像你們現在所倡議的這樣。曹操從此內心裏對荀彧很不滿意。正趕上討伐孫權,曹操就把荀彧調到譙縣勞軍,乘機把他留在了軍中。曹操進軍到濡須口,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因爲憂懼而死,死的時候只有五十歲。

曹操對荀彧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荀彧對曹操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只因爲沒有看出曹操想逐步當皇帝的心思,違拗了曹操的心思,最終“憂懼而死”,實在讓人唏噓!

劉備蜀漢國的李嚴

李嚴原來是益州劉璋的成都令,非常有能力。劉備入川后,和劉璋產生了矛盾而關係破裂,劉備率軍攻打劉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劉備進攻綿竹,李嚴被劉璋任命爲護軍,派往綿竹拒敵劉備。李嚴不但沒有和劉備打仗,還率衆投降了劉備。劉備奪取成都後,任命李嚴爲犍爲太守,興業將軍。後平定內部叛亂有功,進爵爲輔漢將軍。劉備當皇帝的第二年,李嚴晉升爲尚書令。劉備臨死前立遺囑,李嚴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少主劉禪,官職爲中都護,並讓他“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不過,劉備死後,劉禪雖然給李嚴“假節,加光祿勳”的待遇,後來也是爵位逐步加大,但李嚴一直沒有大的作爲。

問題出在建興九年(公元231)春天,諸葛亮軍隊駐紮在祁山,李嚴監督催促運輸事務。夏秋之際,趕上陰雨連天,運糧不能進行。李嚴便派人向諸葛亮說明意思,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聽取了這個意見,退兵。軍隊回來後,李嚴假裝吃驚,說:“軍糧很充足,爲什麼就退兵回來了呢?”說這話的意思,是想以此來解脫自己辦事未能完成的責任,顯得是諸葛亮不願前進的錯誤。李嚴又向後主劉禪上表,說軍隊撤兵,是想誘敵深入。諸葛亮公佈了李嚴的親筆信,李嚴理屈詞窮,認罪道歉。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列舉了他的種種謀取私利的所作所爲,李嚴被免職,流放到梓潼郡作平民。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諸葛亮病死,李嚴聽說後,不久也死去了。在李嚴看來,只有諸葛亮纔可能給他機會,讓他重新做官,別人是不可能給他這種機會的。現在諸葛亮死了,他的這種機會也沒有了,所以心裏悲憤憋屈,致使身亡。

對於建興九年發生的那件事情,後人有很多疑惑,甚至有人懷疑,究竟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因爲陰雨連綿運輸困難,李嚴要求諸葛亮撤軍,諸葛亮採納了這個建議,李嚴能有多大的罪過?又不是因爲糧食不及,前線兵敗,李嚴罪責難逃!李嚴既然已經寫信給諸葛亮,回頭再表示驚訝,這事很難說得通。李嚴難道會認爲諸葛亮不會保留這封信,還是認爲諸葛亮既沒有保留這封信,也沒有告訴任何人李嚴來信說糧食難以爲繼?還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李嚴派人來過?假如這件事情真是這樣,那是要把諸葛亮置於死地,李嚴還敢指望諸葛亮會再給他機會嗎?真實的情況可能會成爲永遠的祕密,但有一點可以明白,李嚴這個託孤重臣,也是憋屈死的。

孫權東吳的陸遜

三國時期的東吳是個出軍事人才的地方,所謂三國的“三大戰役”,有兩次都是東吳取得了勝利,而打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勝利的指揮者就是陸遜。當然了,陸遜指揮軍隊取得的勝利不僅僅是這一次,夷陵之戰前和呂蒙合力偷襲荊州打敗關羽,黃武七年打敗魏國大司馬曹休,都展現了陸遜傑出的軍事才能。

陸遜爲東吳立下了大功,孫權也給予了陸遜高官厚祿。東吳黃龍元年(公元229),陸遜被任命爲上大將軍、右都護。還讓他輔佐太子,掌管荊州及豫章等三郡政務,管理監督軍國大事。赤烏七年(公元244),陸遜代替顧雍擔任了東吳的丞相。原任的荊州牧、右都護,武昌留守之職照常。

陸遜的悲劇來自太子和魯王的不和,而兩人的不和又在官員的子弟中形成了依附的派系。比如全琮,他的兒子全寄就依附逢迎魯王,陸遜的外甥顧譚等人就依附太子。爲此,陸遜做了兩件事情都對他不利:一是寫信給全琮,說他庇護自己的兒子,這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災禍;二是上書孫權,堅決維護太子的地位。前一件事得罪了全琮,兩個人結成了仇怨;後一件事觸犯了帝王共有的忌諱,有外臣勾結內廷的嫌疑,引起了孫權的猜忌。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他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沒有原因地被流放,太子太傅五粲因爲多次寫信給陸遜而被關進監獄致死。孫權還屢次派遣宮中的使者責備陸遜,陸遜在憤怒痛恨中死去,死的時候六十三歲。

按理說,太子作爲儲君,一旦確定就不能隨便改變。陸遜作爲丞相,孫權又曾經讓陸遜輔佐他,他爲太子說話理所當然。陸遜死的時候家無餘財,說明這個人清廉自守,他的兒子也不是什麼大官,他爲太子說話應該是出於公心。可惜,這個懂軍事的陸遜卻不懂得帝王心思!這時候的孫權已經稱帝,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對他選太子一事有任何意見表達!一個犯忌的陸遜又怎能得到孫權的“厚待”。

一個人如果出於公心而被帝王認爲有私而受到責備,尤其是這種事情還無從辯白,是不是夠憋屈的啦?陸遜活到六十三歲,在那個年代也不算早逝,但再看他死前的遭遇和孫權後來對他兒子所說的話,說他是憋屈而死一點都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