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保住大明江山的于謙,爲何會被明英宗處死呢?

保住大明江山的于謙,爲何會被明英宗處死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是明朝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土木堡之變後,在於謙的努力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得大明江山轉危爲安!然而,于謙卻在奪門之變後慘遭明英宗清洗。明英宗爲何殘忍處死功臣于謙?爲何說明英宗殺于謙殺錯了?

于謙,明朝名臣,有經天緯地之才,一人獨當一面保衛京師,與岳飛齊名,是明朝有名的民族英雄。說到明朝,難免還會想起另一個大臣張居正,張居正也有能力、有才華,但卻有些貪婪,而於謙則是有能力、有才華、爲官清廉剛直,更勝於張居正,並且深受百姓喜愛,是明朝中難得的第一名臣。

于謙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莫過於保衛京師,擁立代宗。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使喚下,離開了京師,搞御駕親征,最終土木之變發生,明英宗被瓦刺俘虜。明朝一時之間失去了君王,京師震動,許多大臣紛紛提議遷都,避免瓦刺進攻京師。

這時,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站出來了,堅決反對大臣遷都的建議,抱定“君王死社稷,誓死保衛京師”的決心。此話說的簡單,可現在朝局這麼亂,該咋搞呢?

于謙二話不說,奏請郕王調集兩京軍隊火速支援京師。接着,郕王攝政,于謙請求肅清王振一族,朝中大臣紛紛跟隨,一時之間,郕王難以抉擇。在朝堂之上,王振的黨羽王順與百官對抗,百官羣起對抗,直接在朝堂之上打死了王朝,結果王順被打的血肉模糊,血濺朝堂,郕王驚慌不止。

最後于謙,一把抓住郕王,穩定了郕王的情緒,接着迅速穩定朝局,剷除了奸黨。同時請求皇太后擁立郕王爲皇帝,國不可一日無君,必先擁立一個皇帝。於是,代宗順利繼位。接着,于謙和石亨等將領親率大軍,正面迎敵,成功抵禦瓦刺進犯。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明朝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皇帝新立;奸黨剷除,朝局一清;軍隊全國各地調動,成功抵禦瓦刺進攻,保衛了京師。而這些事情的執行者,就是于謙。在風雨飄搖之中,于謙以一己之力將明王朝、從風雨飄搖之中拯救出來。

對於明王朝,于謙是有功的;對於明英宗,于謙更是有功的。瓦刺見一年多了,也沒能從俘虜的明英宗那撈到好處,就決定與大明講和,歸還明英宗。消息一傳到代宗耳朵裏,代宗不高興了,責怪于謙:當初是你讓我當皇帝,如今把英宗迎接回來,是幾個意思?

于謙從情理之中,解釋道:代宗您還是皇帝,這個位子不會動了,英宗是您的哥哥,您必須迎接他回來啊。代宗聽了,也無話可說,最終迎回了英宗。英宗的迴歸,給了野心分子一個極大的希望。

于謙做事剛直不阿,從不徇私情,但也因此得罪了許多人,其中武將石亨、大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都怨恨于謙掌權,心想只要于謙掌權,自己哥幾個就沒辦法出頭,於是就約定擁立英宗復位。

在奪門之變之前,于謙等大臣就商議,準備立英宗的兒子爲太子,但由於天色太晚,就沒有及時上奏,準備第二天上奏。哪知過了一晚,明朝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英宗登基稱帝,于謙等人下獄治罪。

其實,英宗也知道于謙是個好大臣,忠臣,爲大明朝的江山做出了巨大貢獻,原本不準備的殺死於謙。但石亨、徐有貞等人痛恨于謙入骨,誓死要殺死於謙,就勸誡英宗:如果不殺于謙,這奪門之變就沒有理由啊,您登基皇位就沒有合理的藉口啊。

英宗也是猶豫不決,經過石亨這些人的左吹、右吹,最終下詔,以謀反罪殺死了于謙。于謙一倒,大明的江山又陷入黨爭、混亂之中。

武將石亨仗着自己擁立的功勞,四處斂財,結黨營私,爲非作歹,最終東窗事發,令英宗感慨萬千。不久,邊疆敵人又入侵,可是有沒有好的辦法退敵,明英宗愁眉苦臉,這時纔想起于謙的功績啊:倘若於謙還活着,這敵人哪裏還敢進犯大明,石亨這些人怎麼敢爲非作歹?

保住大明江山的于謙,爲何會被明英宗處死呢?

明英宗上臺後,立刻就殺了于謙,這是一件讓人非常不理解的事情。爲什麼這樣說呢?

其一,明英宗不該殺于謙。明英宗在“土木堡事變”中被俘,接着瓦剌的統帥也先用明英宗要挾明朝。于謙在那時候堅決支持把朱祁鈺扶起來當皇帝,不接也先的招。于謙這樣做,誠然是不顧及明英宗生命安全的表現。但是,他卻因此保住了明朝江山。從大局來說,于謙做得一點兒也沒錯。

其二,明英宗不必殺于謙。明英宗復辟的時候,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不可能再復位當皇帝了。而朱祁鈺也沒有兒子,不可能對明英宗的皇位構成威脅。也就是說,于謙不可能因爲不滿明英宗,擁戴朱祁鈺的後人,把明英宗推翻。所以,殺不殺于謙,都沒有什麼關係。

其三,明英宗不能殺于謙。爲什麼說明英宗不能殺于謙呢?因爲大家都看在眼裏,明英宗殺了于謙,就顯得他公報私仇,沒有肚量,沒有一個君王的做派。同時,也讓大臣們覺得皇家涼薄,對皇帝的忠心程度不會再那麼高。

明朝滅亡的時候,大臣們很少有爲明朝殉國,誓死效忠明朝的情況,不得不說,這也有明英宗的一份“功勞”。而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上臺後,立刻就給朱祁鈺、于謙平反。連明英宗的兒子都站出來批評他爹的做法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明英宗的做法,大家的意見是很大的。

說起來,明英宗也算是一個政治家,他能夠兩次當皇帝,固然有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扶持他的原因。但是他第二次登上皇位以後,皇位異常穩固,沒有出現什麼波折。這也說明,明英宗的政治能力是很強的。他不可能看不到殺掉于謙的負面影響。不可能不知道殺掉于謙是不該的,是不必的,也是不能的。

史料上有一個記載: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對。俄有邊警,帝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爲默然。

從這裏可以看出,明英宗對於謙其實是相當認可的,他自己都說,于謙“死無餘資”,是個清正廉潔的人。同時又是個打仗能力很強的人,是能夠爲他守護邊關,擔當責任的人。而且當有人說,如果於謙在,北邊蒙古人絕對不敢輕易犯邊的時候,明英宗“默然”。這說明,明英宗其實是承認了他不該殺于謙的。

既然明英宗是個有能力的政治家,同時見識也不缺乏,又認可於謙,認爲于謙是個有能力又廉潔的忠臣,他爲什麼還要迫不及待地殺掉于謙呢?我認爲,明英宗殺掉于謙,其實是布的一個局。他布的什麼局呢?

保住大明江山的于謙,爲何會被明英宗處死呢? 第2張

明英宗被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扶上位後,由於這些人都是“功臣”,說白了,皇位是這些人給他的,因此,他對這些人相當忌憚。如果不把這些人拿下來,他可能心裏一直都不會舒坦。要怎樣才能拿下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從他們的建議,殺掉于謙。

確實,這幾個人把明英宗扶上皇位後,由於他們不光彩的投機行爲,對正直的于謙非常害怕。于謙一日不倒,他們就一日不得安寧。所以,他們不斷地在明英宗面前說于謙的壞話,一定要明英宗把于謙殺掉。而明英宗對他們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不揭穿,順他們的意,殺掉于謙。

明英宗順他們的意,就是要驕縱他們,讓他們做出“不臣”的行爲。同時,明英宗等到自己政權穩固以後,便借這一點,又反過來殺掉石亨、徐有貞及曹吉祥等人。說于謙是在他們的讒陷下,才被殺掉的。而且明英宗這樣做,也能得到朝中其他同情于謙的大臣的積極支持。

可以說,明英宗這是“一石二鳥”之計。他通過這個手段,不但殺掉了于謙,除掉了于謙在朝廷中的強大影響力。同時,他又以此接着殺掉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解除了這些“功臣們”對他的威脅,讓他的江山變得非常穩固,讓他就算去世了,後代也不會受到這些“功臣們”的威脅。看看,這大約就是明英宗的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