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丕廢漢自立後,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曹丕廢漢自立後,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陽,曹丕繼王位,曹植時年29歲,作《上慶文帝受禪表》、《魏德論》。同年,曹丕稱帝。曹植、蘇則聽說曹丕廢漢自立,都穿上喪服爲漢朝悲哀哭泣。曹丕憤怒說道:“我順應天命當了皇帝,卻聽說有人哭,爲什麼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丕廢漢自立後,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三國志·魏書·蘇則傳》記載:初,則及臨菑侯植聞魏氏代漢,皆發服悲哭,文帝聞植如此,而不聞則也。帝在洛陽,常從容言曰:"吾應天而禪,而聞有哭者,何也?"則謂爲見問,鬚髯悉張,欲正論以對。侍中傅巽掐。則曰:"不謂卿也。"於是乃止。

在這之後,曹丕對曹植嚴加防範。後來,曹丕礙於母后卞氏的壓力,只好將曹植數次徙封。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個過着優遊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

黃初二年(221年),30歲的曹植被徙封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邑八百戶;當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是年作《野田黃雀行》,這次改封成爲曹植一生重要的轉折點。

《野田黃雀行》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詩作。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殺了曹植的至交丁儀、丁廙,曹植卻無力相救。《野田黃雀行》所抒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悲憤情緒。此詩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全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爲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

曹丕廢漢自立後,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2張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爲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爲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於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爲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在恍惚之際看到洛神佇立山崖;第二段寫洛神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作者愛慕洛神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相互贈答,但擔心遇合受阻;第四段寫洛神爲“君王”之誠所感後將來而未至的情狀和舉動;第五段寫洛神來臨扈從之多,終以人神道殊,含恨離去;第六段寫洛神去後作者對顧望思慕不忍離去的深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