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伯溫真的預言了大明的滅亡嗎?真相是什麼?

劉伯溫真的預言了大明的滅亡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神也是人,只是他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於是就成了神。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裏,出現了很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也出現了很多的聖人、賢人,雖然這些人數不勝數,但唯獨一類人卻並不常見,甚至是這個世界上最稀有的品種。這類人,我們稱之爲神人。何爲神人?通曉天機,擁有像神一樣本事的人。這種本事就是:洞徹天機、經天緯地、神機妙算、未卜先知……

劉伯溫,大名叫劉基,字伯溫。他就是這樣一個神人。爲什麼呢?因爲人家從小就牛逼。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啓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一目七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爲“神童”。

劉伯溫真的預言了大明的滅亡嗎?真相是什麼?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家閒居三年。

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爲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爲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爲;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爲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爲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就這樣起起伏伏過了好幾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爲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爲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爲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爲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爲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爲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爲,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裏,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爲完成王業而進取。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

劉伯溫真的預言了大明的滅亡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天下太平之後,劉拍溫也曾想過學張良功成隱退,但他對朱元璋的本性似乎還認識不夠清楚,最終選擇留了下來。有這樣一件事,公元1368年某一天的早上,明太祖正在殿內吃燒餅,他才咬了一口,便聽到內監傳話道:“國師劉基劉伯溫,請求覲見。”太監話音未落,朱元璋突然心想:“都說劉伯溫能神機妙算,好比諸葛孔明再世,不妨今日好好地測試他一番。”於是,朱元璋把燒餅藏在了碗中,這才召見了劉伯溫。君臣禮畢,等劉伯溫坐定後,朱元璋立刻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劉伯溫馬上掐指論算,第一時間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依臣之見,這碗中乃燒餅是也。”一聽這話,明太祖驚歎道:“我朝之中,有如此博學異人之國師,真是我大明子民之福分。”隨後,藉着這個燒餅,雙方展開了一次愉快的會談。

這個問題,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後,大明王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世界。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劉伯溫那永載史冊、預知未來的《燒餅歌》,就這樣孕育而出了。

朱元璋問道:“天下後世之事若何?朱家可長享否?”

劉伯溫回答:“吾主萬子萬孫,何足問也?”

朱元璋問道:“自古有枯榮,世間無朽物,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

這裏劉伯溫還是偷偷泄露了天機,明朝最後果然亡於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和孫子朱由校、朱由檢之手,豈不正是“萬子萬孫”嗎?

由此可見,劉伯溫確有神鬼莫測之能。

然而統一天下後的朱元璋心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他看來,那些才華出衆的功臣已經不再是他爭奪天下的得力干將,而變成了新王朝的心腹大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剛剛從別人手中奪得政權的朱元璋開始擔心別人從他手中奪取政權。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對手握大權的丞相李善長心懷不滿,有意收拾他,因爲李善長與劉伯溫關係不睦,便想讓劉伯溫出面來懲治李善長,劉伯溫此時並沒有因爲舊惡而對李善長落井下石,反而向朱元璋進言,稱李善長是開國元勳,在朝政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懲治李善長對朝廷不利。劉伯溫此舉表面上是爲李善長開脫,實際上他是不願看到殘害功臣的局面出現,深知脣亡齒寒道理的劉伯溫,自然不願幫助朱元璋開重懲元勳重臣的先河。這以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劉伯溫心灰意冷,第二年便找了個理由告老還鄉去了。

歸隱後的劉伯溫深居簡出,每天以飲酒下棋爲樂,口不言功,儘量避免與官府中人交往。《明史》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青田縣令想拜訪劉伯溫,但劉伯溫都婉言謝絕。無奈之下,青田縣令扮成百姓去見劉伯溫,正在洗腳的劉伯溫讓兒子把縣令帶到屋內,還讓人做飯招待縣令。縣令對劉伯溫說:“我是青田知縣。”劉伯溫急忙起身自稱小民拜見縣令,然後便離開房間,不再見縣令。儘管劉伯溫已經刻意保持低調,但多疑的朱元璋並不放心,他將劉伯溫的兒子留在京城當官,表面上是重用功臣後代,其實卻是將劉伯溫的兒子作爲人質。

然而,小心謹慎的劉伯溫最終還是沒有能夠逃脫政治鬥爭的漩渦。早在建國之初,朱元璋曾就丞相人選詢問過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認爲胡惟庸並不適合這一職位,胡惟庸獲悉此事後便對劉伯溫懷恨在心,後來終於當上了丞相,便時刻尋找報復的機會。當時甌、閩間有個叫談洋的地區,是鹽販、盜賊聚集的地方,劉基委託兒子劉璉上奏,建議應在該地區設立巡檢司以加強管理。胡惟庸得知後便讓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伯溫,稱談洋踞山臨海,有君王之氣,劉伯溫是想要在這裏建自己的墓地,當地百姓不答應,便想要在那裏設置巡檢司爲難當地民衆。多疑的朱元璋下令剝奪了劉伯溫的官祿。劉伯溫害怕會帶來更大麻煩,便前往南京當面向皇帝請罪,但朱元璋對此事全然不過問,劉伯溫申訴無門,憂鬱成疾,很快就病倒了。此時,胡惟庸帶太醫攜帶補藥前來探望病情,劉伯溫吃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頓時感到有如拳頭大小的石頭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劉伯溫又上奏朱元璋,但朱元璋依舊不管不問。這樣,又過了三個月,病情更加惡化。直到這時,朱元璋派人前去問候劉基,得知他已不能起牀了,便下令讓他返回青田老家。

返回家鄉不久,劉伯溫就離開了人世。劉伯溫名氣很大,而且與皇帝關係非同一般,胡惟庸不敢把劉伯溫怎麼樣,他之所以敢帶太醫過去,在藥上做手腳,那是朱元璋允許的。所以,劉伯溫千算萬算,沒有跑出朱元璋的手心——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必然。蔡元培曾評價劉伯溫說: 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這可以說是後人對劉伯溫的高度評價。 歷朝歷代的封建皇帝,只要上來就殺功臣,爲什麼呢?他原來重用這些有能耐的人,是因爲他有強大的敵人要對付。現在天下已經定了,強敵沒了,最大的敵人就成身邊的功臣了——因爲他們最有能耐!忠臣爲什麼也被殺?沒辦法,鑑定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的太難了,而且風險奇高,最省事的是甭管忠臣奸臣都殺了,以絕後患,這是使天下永固的一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所以,劉伯溫超越不了時代,終究無法逃脫封建社會政治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