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乾隆,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說起乾隆皇帝,幾乎無人不知。無論是在熒幕上,還是文學作品中,圍繞着乾隆總能講出許多的故事。

這位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我國帝制時期最後一位盛世君主。他在位時間長達60年,也是我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君主。精力旺盛、體力好的乾隆,在位期間做了許多大事,經濟繁榮、人口增長,開疆擴土,平定叛亂……

不過,在我國“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下,作爲國君的乾隆皇帝,也扮演着夫君、人子、父親等多種家庭角色。當這些家庭角色與一個在位時間極長的君主相融合時,又會產生哪些反應呢?

在陳葆真的《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這本書中,作者從藝術史的角度,剖析了乾隆與太后、后妃和皇子之間的故事,展現了乾隆皇帝處理國事、家事的性格特點。

對待太后,孝順至極但也防微杜漸

要討論乾隆的家庭生活,需要從孝聖憲皇后,也就是皇太后鈕祜祿氏講起。

鈕祜祿太后,終年86歲,也是一位高壽的人。

乾隆與太后共同相處的時間長達66年,他對太后的孝養也是無微不至。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不過正如書中提到的一點,乾隆與鈕祜祿氏的互動,在他登基前後,有着很大的分別。在乾隆還是皇子的時候,他與鈕祜祿氏的互動非常少。雖然他年幼時就喜歡寫詩文,但在還是皇子的時候,他的詩文沒有一篇是寫給鈕祜祿氏的。

這背後的原因,想來也可以理解。畢竟在皇家,這不是普通的母子互動。按照當時的規矩,庶出的皇子需要稱皇后爲“皇母”,稱自己的生母爲“聖母”。所以在乾隆還是皇子的時候,在雍正的皇后還在位的時候,乾隆與鈕祜祿氏的互動非常低調。

這一切,隨着乾隆即位而發生改變,他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與鈕祜祿氏互動了。

寫到這裏,真的不禁要爲乾隆而高興一下。畢竟很多皇帝雖然順利即位,但他們中,很多人的母親卻早已不能陪伴在身邊。

乾隆也着實把鈕祜祿氏放在心上,念茲在茲。從居住生活,到外出巡視、狩獵,到大壽慶賀,他對鈕祜祿氏孝順至極。

乾隆在位60年間,在到外地巡狩的二十三次之中,有十四次都奉太后同行。

乾隆曾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是奉太后同行。清代畫家的《乾隆皇帝南巡圖》中,就展現了乾隆南巡時的盛大景象。

南巡來回的路程有六千里,爲了方便休息,每隔80裏左右就會建有行宮和營盤。在第四次南巡的時候,乾隆考慮太后已經74歲,又在路上增設了許多行動。這一次,也是乾隆最後一次奉太后一同南巡了。到了乾隆49年時,乾隆也到了74歲的高齡,他也進行了自己在位時,最後一次南巡。之所以選擇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爲,太后最後一次南巡時是74歲。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第2張

乾隆雖然對太后非常孝順,但這並不代表他對太后百依百順。相反,他一直秉承着清朝立國以來的祖訓:後宮不得干政。即便貴如太后,鈕祜祿氏的權力空間也是有限的。

在乾隆剛登基不久,太后的弟弟進入後宮,雖然沒有到太后住的慈寧宮只是遠遠地謝恩,乾隆得知後也是斥責了侍者,沒有提前通報。

還有一次,禮佛的太后向乾隆皇帝說起,順天府的一處佛寺殘破,應該加以修繕。乾隆雖然表面上接受了太后的意見,但隨後就訓誡了太后的隨從,讓他們不得根據太后的喜好,向太后傳遞外界的消息

由此可以看到,作爲一國之君的乾隆,在平衡母子關係上,非常懂得分寸。一方面,他在即位後,悉心孝養太后,回報太后的養育之恩。與此同時,他也處處提防太后,防止太后過度干涉影響朝政。

對待后妃,愛憎分明但也注重“治平”和諧

和所有的皇帝一樣,後宮妃嬪是討論乾隆國事、家事繞不過的話題。乾隆一生一共有41位后妃。從與乾隆年紀相仿的髮妻富察氏,到生於乾隆14年、比乾隆小38歲的順妃,乾隆的后妃們之間年齡相差非常大。

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乾隆會被刻畫成一個“大豬蹄子”的形象。雖然說,帝王薄情是歷史上常有的事情。但在實際生活中,乾隆有他鐘愛的女子,那便是他的髮妻富察皇后。

富察皇后出身大家,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一年,雍正還是親王的時候,到訪李榮保家,見到了當時年僅9歲的富察氏,看到她正在練字,發現她寫字力道十足,便對這個女孩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雍正五年,還是皇子的乾隆奉命與小他一歲的富察氏結婚。婚後兩人生活得非常恩愛幸福。在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就正式冊封富察氏爲皇后。在此後的13年中,富察皇后一直陪伴着乾隆,爲他在家國大事上分憂解難。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第3張

遺憾的是,富察皇后所生的兩個皇子都早殤。在乾隆十三年時,年僅36歲的富察氏也離世了。

富察氏的離世讓乾隆備受打擊,在此後近半個世紀裏,乾隆總在詩詞中,表露出對富察皇后的懷念。他把富察皇后的遺像掛在長春宮中,時常前去祭奠。

乾隆一共有三位皇后,其中孝儀皇后,也就是令妃,是在乾隆宣佈皇十五子永琰爲皇太子時追封的皇后。除此之外,乾隆的另一位皇后,那拉氏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那拉皇后性情比較剛烈,在乾隆第四次南巡的時候,她與乾隆發生了言語衝撞後,做了斷髮的舉動。這是滿人服喪時的行爲,因此乾隆大怒,把那拉皇后打入了冷宮,後來她在冷宮中淒涼去世。

那拉皇后不僅生前沒有享受到榮華,死後更是淒涼。乾隆下令按照皇貴妃的喪儀下葬那拉皇后,不僅如此,在乾隆裕陵的妃陵中,竟然沒有那拉皇位的“位子”,她的棺槨被塞入到了純慧皇貴妃的地宮內。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乾隆對後宮女子愛憎分明。這種分明也體現在了《心寫治平》這幅畫作上。

在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收藏的《心寫治平》圖卷,就呈現了乾隆和自己的原配皇后富察氏以及11位妃嬪的半身畫像。畫像中的人物都穿着着只有在正式場合才穿戴的吉福冠袍。這幅畫卷被乾隆收藏在雕花木盒裏,御書“心寫治平”四個字。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第4張

那麼,爲什麼在乾隆的41位后妃中,只有這12位女子可以與乾隆一起進入到畫像中呢?

說到底還是跟乾隆對她們的喜愛有關。本書的作者就認爲,這12位女子以及他們的排序,與後來他們過世後,葬在乾隆皇帝裕陵和妃陵中的位置大致相同。

雖然愛憎分明,但是身爲君主,乾隆也明白,自己的婚姻不只是男歡女愛,還關乎家國天下。所以,雖然乾隆的后妃不是歷代君主最多的,但他也很懂得如何“端水”。

在《心寫治平》圖中,12位女子,6位是滿族,4位是漢族,1位是朝鮮族,1位蒙古族,這種多民族的融合體現了乾隆皇帝對多民族關係的重視,強化政治聯姻的作用。

與此同時,一帝與12后妃,象徵着一“日”與十二“月”,代表了日升月恆。乾隆之所以這樣安排,也體現了他對天地與宇宙之間和諧的態度。

對待皇子,是慈父更是嚴君

乾隆一生,共有皇子17人,皇女10人。對於這些皇子、皇女而言,乾隆不僅是他們的父親,還是國君。在帝王家,皇子要未來的君主。所以乾隆對於自己的孩子們,除了像其他父親那樣,有對孩子的愛護、關懷外,更多的還是期待和盼望。

選擇嗣君,也是乾隆非常在意的事情。所以,他一即位,就決定按照康熙的做法,立嫡子爲儲君。他曾在乾隆元年,祕密地把富察皇后的皇兒子永璉立爲皇太子,然而兩年後,永璉因病去世,乾隆立嫡的願望落空了,他追贈永璉爲“端慧皇太子”。

雖然8年後,富察皇后又爲乾隆誕下了皇七子永琮,但是僅過了一年,永琮也去世了。這讓乾隆備受打擊。更讓他難以承受的是,10年後,他最鍾愛的富察皇后也去世了。就這樣,乾隆立嫡的願望徹底落空。

在幾幅展現乾隆與皇子關係的“歲朝圖”中,可以看到嫡子在他心中的地位。

在《雪景行樂圖》完成的兩個月前,乾隆的皇兒子永璉不幸離世。痛失愛子的乾隆非常傷心,但是,他沒有讓畫師把永璉從畫作中移除,只是把象徵他儲君身份的物品給去掉了。不僅如此,在8年後畫師所做的《歲朝行樂圖》中,依然保留了永璉的畫像,畫中的他看上去像個17、18歲的少年,事實上,如果永璉在世,那年他也應該17歲了。

由此可以發現,在這幾幅歲朝圖中,乾隆對愛子的表現,帶有非寫實的特點,雖然他早已失去了嫡子,但是在畫作中依然保留着他們的畫像。

不過,本書作者也講到,幾幅歲朝圖,依然比較寫實地呈現了乾隆對待皇子的一個特點:距離感。

這種距離感,也是君主與臣子之間,正常的互動關係。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第5張

乾隆本人,對於皇子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他重視皇子們的讀書、習武,同時也注重培養他們賢君的品質。

即便是在乾隆內心,已經確定皇十五子永琰爲儲君後,也並沒有明示,而是默默地觀察、鍛鍊他,一步步地判斷他是否是合適的國君。

由此可以看到,當父親與國君的身份重疊時,乾隆既愛護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注重親子關係的功能性,那就是能否綿延子嗣、能否選定合適的儲君。

透過藝術史看到的乾隆,有哪些特點?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與內心世界》這本書,是從藝術史的角度來剖析乾隆皇帝的。書中分析了許多乾隆的詩詞、與乾隆有關的書畫作品。說到藝術,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虛構,但是在古代皇家的框架下,再去討論藝術時,就不能忽視藝術所傳達出來價值觀。

本書的作者在結語篇就寫到,許多與乾隆有關的圖像、詩文、題識等,並非乾隆一時興起所做,很多都是他刻意爲之的。

那麼乾隆這麼做的目的是爲什麼?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爲“立人設”。

乾隆作爲一代君主,對中國歷史非常地熟悉。他曾仔細地翻閱史書,比較歷史上享壽80歲以上同時又享有五代同堂的君主。他因發現自己在福壽上的優勢而興奮,同時他也更加明白,後來人在評價他的歷史時,所持有的態度。

乾隆處理國事和家事時,有着怎樣的性格特點? 第6張

《歷史與記憶》這本書中曾寫到:

歷史編纂就像是一系列對過去的解讀,其中也散佈着遺失、再現、記憶錯漏以及修正等。

學派非常不喜歡對歷史的編纂,認爲這樣的史學不夠嚴謹。但是單純的考據又能有多少?那些被後世談論的歷史,又有多少是未經修飾的呢?

乾隆是個有歷史意識的人,他知道史家會如何褒貶君主。所以他藉助藝術這種形式,不斷地塑造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家國天下觀”塑造得更符合一位賢君、一位孝子,一位有愛的夫君,一位關懷孩子的父親。

不過,過滿亦有問題。當我們從乾隆時期抽離出來,以更爲宏大的視野審視那時中國情況,對比馬嘎爾尼訪華,思考近代中國的變遷,也就能明白乾隆是最後一位盛世君主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