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皇帝爲何對都城問題如何糾結?爲何最終選定順天府?

明朝皇帝爲何對都城問題如何糾結?爲何最終選定順天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都城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一提及明朝的首都,爲衆人所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定都,而所謂的應天府也就是南京。後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通過發動靖難兵變,將建文帝朱允炆趕下臺後成功篡位,成爲大明第三位皇帝,他將首都遷到自己曾經做藩王時的封地北平府,後改稱北京,爲順天府。

明朝皇帝爲何對都城問題如何糾結?爲何最終選定順天府?

但很少人知道,明朝至少有三代皇帝一直在不斷糾結定都的問題。一直到大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鎮(明英宗)時,順天府(北京)才正式成爲明朝的首都,直到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身亡時,都再無異議。

那麼,爲何明朝的都城如此“難產”,糾結不斷,又爲什麼歷經幾番周折之後最終定都於北京的?

在朱元璋尚未稱帝之前,那時他的一切行動都是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作爲指導方針,而他最終也順利地建立了明朝。在經歷了數幾十年的戰役之後,在朱元璋的征戰生涯中,其中一個標誌性勝利就是奪取了南京等地。這一勝利讓朱元璋獲得了幾次身份的蛻變,從擁有帶着“吳國”兩字的領袖稱號(吳國公),最後晉升到大明開國皇帝的尊位。

因此,這樣順着邏輯來,南京自然而然地成爲大明王朝的都城,再加上南京曾被多個王朝定爲都城,自秦始皇時期開始,便有古書稱南京有帝王之氣,可朱元璋內心其實還是有所糾結。

他糾結在於,自己稱帝后,南方各割據政權基本掃清,但北方的蒙元殘餘政權卻虎視眈眈,而南京地處東南,對於征戰西北特別不利,於地理上處於劣勢,加之古代交通閉塞,通訊極爲不便,統籌作戰和蒐集情報更是難上加難。

明朝皇帝爲何對都城問題如何糾結?爲何最終選定順天府? 第2張

於是,針對這種不利的客觀情形,朱元璋特別擬定了兩套大政方針,其一是仿效漢朝,冊封自己的每個兒子作爲鎮守邊疆的親王(藩王),以隨時應對北邊或邊疆可能南下或侵襲的遊牧民族;其二是對北方各個城市進行考察,再重新選擇一個城市來遷都,而這個重點任務就交給了太子朱標。

其中,太子朱標在考察諸城時確實費了一些功夫。他曾考察過漢都、隋都、唐都,宋都等,當考慮到北宋舊都汴梁(即河南開封)四周無險可依,於是就放棄了這一選址。至於長安(西安)、洛陽,由於這兩城自古代以來就是衆多朝代的都城,加上父親朱元璋更看好長安(西安),於是朱標便順應父意,對長安多加考察。

可惜,在洪武二十四年時,剛剛從長安考察完的朱標回到應天府(南京)後,生了一場大病,縱使重疾在身,朱標還是做好了一份詳細周全的考察都城的報告,而在這份報告中,朱標明顯更青睞於洛陽而不是長安。第二年,朱標病逝,看到兒子去世後,朱元璋悲痛欲絕,便無心在去處理遷都的事宜。因此遷都一事就此告一段落。

而在此之外,朱標被派出去勘察之前,朱元璋曾有意將都城定在安徽(明朝時無安徽,安徽與江蘇等地合稱南直隸)老家鳳陽,但是考慮到老家鳳陽的地理條件過差,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很大的自然災害,所以不得不放棄。

明朝皇帝爲何對都城問題如何糾結?爲何最終選定順天府? 第3張

不過,雖然鳳陽不可能成爲大明帝國的都城,但朱元璋還是很看重,並把它視爲中都,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這裏興盛一時。可惜只是曇花一現,朱元璋去世之後,鳳陽便徹底地沒落了。

現在很多人之所以認爲朱棣會遷都於北平,是因爲北平曾經是他作爲藩王時的封地,而這也會使前朝建文帝的殘餘勢力被更加輕鬆地瓦解掉。但事實上,這只是他遷都時考慮的原因之一。更爲重大的原因是:爲了抵禦北方蒙元勢力的南下入侵。

雖然靖難已經成功了,但爲了杜絕北方邊防的過度空虛,這使得朱棣只能坐鎮北方。北平有着極爲重要的地理條件,再加上是自己的地盤,種種歷史背景使得朱棣必然會遷都於北平。而定都於北平後,朱棣藉着北平天然的地理優勢,向關外不斷地大舉進兵,使得大明帝國的版圖一直擴展,直至東北關外。

到了明仁宗皇帝時,他授命太子朱瞻基,令其在應天府(南京)監國,然後自己在順天府(北京)辦理還都於南京之事。

明朝皇帝爲何對都城問題如何糾結?爲何最終選定順天府? 第4張

未料,仁宗皇帝不久後在順天府逝世,因此還都之事不得不又告一段落。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由於順天府歷經幾代耕耘,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政治統治體系,加上在順天府的紫禁城已經建好,並且使用已久,還都應天府又要更加勞民傷財一番,最終作罷。

明直到後來明英宗繼位時,他便諭旨正式宣佈,北京即爲大明王朝的都城,從此,北京都城的地位最終被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