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怎麼沒想過除掉他?

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怎麼沒想過除掉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懿是曹魏集國的終結者。公元249年,其父子三人發動“高平陵”政變,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另一位託孤重臣、大將軍曹爽及其黨羽,獨掌曹魏的軍政大權。266年,司馬懿的嫡孫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皇帝,自立爲皇帝 ,定國號爲晉,改元泰始,正式滅亡魏明帝曹叡留給兒子曹芳的天下。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司馬懿的祖上,都是漢室的重臣。高祖父是徵西將軍,曾祖父、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更是京兆尹。司馬懿從小就很有才華,史書稱之爲“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公元201年(建安六年),22歲的司馬懿,被地方官員推舉出來做官。當時東漢朝廷實際的掌權人是司空曹操,也聽說了司馬懿是一個難得的青年才俊,一心幹大事的曹操,對人才如飢似渴,也派人召其到自己府中任職。作爲世代深受漢室厚恩的司馬懿,一心想做漢朝的忠臣,自然就不願在“漢賊”曹操手下做事,便裝病不肯出山就範。

七年之後的208年(建安十三年),已是漢室丞相的曹操,再次派人找到司馬懿,威脅他道“小子,再不出來替老夫做事,我殺了你全家!” 曹操可是個狠角色,司馬懿害怕了,只能順從了曹操。

曹操雖然欣賞司馬懿的才智,卻只想利用他爲自己打工出力。眼光毒辣的曹操,一見面就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通俗地說從這小子的面相來看,不是什麼忠厚善良之輩,認定他不可靠,將來可能會爛自己的大事。因此,出道後的司馬懿,主要的工作就是幫着曹操教育培養兒子曹丕。在曹操手下做事12年,雖很有成績,也不斷受到重用,官位也穩步高升,但始終都只是做祕書參謀之類的閒散之職,始終沒有機會建立功勳,掌握實權。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位爲魏王。十個月之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自行稱帝,是爲魏文帝,定都洛陽。曹丕上位,司馬懿的春天來了。剛出山時就是小跟班的司馬懿,自然深得魏文帝曹丕的信任和重用,更是成爲了曹丕私下裏四個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先後被任命爲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封安國鄉侯,終於成長爲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但是,魏文帝曹丕在重用司馬懿的同時,並未忘記其父曹操的告誡: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日後必反。一反利劍,始終高懸在司馬懿的頭頂。曹丕對司馬懿的防備心理一刻也沒有鬆懈,既用之且防之,關鍵時刻寧可不用也要堅決防之。

在曹丕成爲魏國皇帝的短短六年時間裏,先後在222年、224年和225年,魏國三次大規模出兵攻打吳國,曹丕每次都是讓司馬懿鎮守大本營許昌,爲大軍提供糧草輜重,管理後勤事務,不給司馬懿任何建功立來的機會,還美其名地對他說:你不做曹參,你可是我的蕭何! “吾深以後事爲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爲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鎮守後方大本營,責任重大,勞苦功高,但卻沒有機會帶兵征戰,沒有機會立下戰功,也就沒有機會在軍中建立威信、培植親信,從而掌握軍事大權。

只做了6年皇位的魏文帝曹丕,四十歲的去世了。曹丕臨死前,任命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和徵東大將軍曹休爲輔政大臣,並當着三人的面,交待太子曹叡:“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他告訴自己的兒子,如果有人離間這三個人,你可千萬不要相信。作爲曹丕的親信,深受器重的司馬懿,卻沒有機會成爲輔政大臣,被排除在曹丕之後的朝廷核心權力圈之外。可見曹丕對司馬懿防範心量的嚴重程度,更是說明曹操的預言,在曹丕心中的影響力之深。

更爲嚴重的是,朝廷當中的明眼人都清楚,司馬懿從一開始就是跟着曹丕的人,算得上是嫡系和親信,在世時也將他擡得很高,但是在臨終託孤的關鍵時刻,卻將他排除在輔政大臣之外,還公開說只有曹真、陳羣、曹休三個可以絕對信任,言外之意就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信,當然也包括司馬懿。此時司馬懿在朝中的處局,的確有些尷尬,在新主人魏明帝曹叡心中的地位,也有點懸。

爺爺曹操的預言、父親曹丕的暗中警告,聰穎過人的魏明帝曹叡,心中自然再清楚不過了。但是,曹叡上臺以後,卻仍然選擇重用司馬懿,讓其執掌軍權,成爲了最重要的軍事領導人,甚至在臨死前還將年幼的兒子曹芳,託付給司馬懿,最終直接導致了司馬懿父子篡奪了曹魏大權。算得上是明君的曹叡,重用明知爲謀反之心的司馬懿,到底又有哪些不得已而爲之的苦衷呢?

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怎麼沒想過除掉他?

首先是曹魏後繼無人,爲對付蜀漢和東吳兩大強敵,曹叡不得不重用司馬懿。隨着曹操和曹丕的先後去世,早年跟隨曹操一起南征北戰的軍事人才,大都也已經過世了,後起新秀,還沒有可以擔當大任的帥才,曹魏也一時遭遇了人才匱乏、後繼無人的囧境。曹魏當時可以獨擋一面可甚大用的軍事將領,除了司馬懿,也就是一個曹真了。曹真打仗的確是一把好手,但是光靠曹真一個人,還遠不足以對抗蜀漢、東吳和匈奴三個方向的敵人。特別是231年,曹真去世之後,整個曹魏上下,能夠擔當統兵元帥的人選,只剩下了一個司馬懿了。一邊是軍事人才的後繼無人,一邊是軍情緊急,曹叡不用司馬懿,又該用誰呢?

聰明睿智的曹叡,繼續皇位時已經22歲了,已經完全成年,自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實力駕馭“暗懷異志”的司馬懿。便何況,當時的曹氏家族,雖然領軍出戰的軍事大才、帥纔不多,但保護曹氏祖宗基業的人,還是大有人在。還有一點是,年輕司馬懿25歲的曹叡,在心中何嘗不在想,就憑年齡,老子即使是耗,都要耗死這個糟老頭,怕他做甚呢?

當然,司馬懿也確實是百年難遇的軍事大才,這一點纔是司馬懿最終崛起壯大的根本原因。

勇退東吳之兵。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剛死,東吳孫權就乘機出兵北伐曹魏,諸葛瑾和張霸兩員大將,分兵攻打襄陽,孫權本人率重兵則進軍曹魏的江夏郡。沒能成爲輔政大臣,無法進入權力核心的司馬懿,被新皇帝曹叡派往一線,率兵離開都城洛陽,前往前線指揮抵禦東吳之敵。司馬懿表現十分出色,不僅擊敗孫權大軍,逼退孫權和諸葛瑾兩路大軍,還誅殺了東吳名將張霸。此戰勝利後,司馬懿被封爲驃騎將軍,正式的曹魏的軍界站穩了腳跟。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直被曹操、曹丕兩位魏主猜忌,不讓其染指兵權的司馬懿,卻因禍得福,從此開始了執掌魏國軍權的漫長道路。身處戰亂不斷的世道,唯有掌握軍隊,立下戰功,纔有圖謀大事的基礎和條件。

襲殺叛將孟達。由於前線的緊張局勢,結合司馬懿在對陣東吳時的突出表現,227年6月,魏明帝曹叡再次任命司馬懿爲荊豫二州的軍事都督,率大軍駐紮宛城。此時的司馬懿,又因此成爲了對蜀作戰的前線總指揮。上庸地區是魏蜀對陣的前線,而該地區的主要城池新城,太守孟達原本是西川將領,劉備入川后改投劉備,關羽兵敗荊州,孟達因拒絕出兵救援,擔心劉備對其秋後算總帳,孟達又叛蜀漢投降曹魏。

曹丕去世後,作爲降將的孟達,自感失寵,便又跟蜀漢丞相諸葛亮暗通款曲,暗中建立起了關係,圖謀重歸蜀漢。老道的諸葛亮反覆勸說孟達,一定要加緊防範司馬懿。可是自認爲久經戰陣的孟達,卻小瞧了司馬懿,想當然地認爲,司馬懿不請旨決不敢擅自做主,攻打還沒有公開反叛的新城,而如果請旨,從宛城往返洛陽,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新城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做準備工作,沒必要搞得太緊張。

出人意料的司馬懿,偏偏不向洛陽請旨,臨陣決斷,率兵從宛城直奔而來,僅用8天時間,就帶兵殺到了上庸城。大軍一到,立刻分兵八路攻城。十幾天後,上庸被攻破,孟達被斬殺。之後,司馬懿又順手用計,不費一兵一卒擒住了同樣蠢蠢欲動的蜀漢降將申儀,擋住了蜀漢的兵鋒,穩住了上庸前線的局勢,曹魏被迫防守蜀漢氣勢洶洶進攻的局面徹底改變,兩個集團從此進入了勢均力敵的對峙階段。

曹叡一生壓制司馬懿,怎麼沒想過除掉他? 第2張

抵擋諸葛亮北伐。如果說東吳北伐曹魏,只是想渾水摸魚,趁魏國新喪的機會,撈點好處,並沒有打算與魏國拼死相搏的話,那麼蜀漢諸葛亮的北伐,出於自身政治局勢的需要,卻是動真格,幾乎是舉全國之力北伐。明帝曹叡對此形勢也是心知肚明,不得不高度重視,前期派大司馬曹真和大將軍司馬懿,舉全國的精銳共同應對。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後,大司馬曹真因病去世,左將軍張郃也被諸葛亮斬殺,對抗諸葛亮的重任,全都壓在了司馬懿一人身上。司馬懿堅持“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正確戰略方針,不與諸葛亮硬拼軍事,單與敵人拼國力消耗,與諸葛亮相持五丈原,將54歲的諸葛亮活活熬死。歷時七年的諸葛亮北伐至此結束,曹魏則在司馬懿等人的正確指揮下,以優勢兵力採取防禦戰略,迫使蜀軍全線退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司馬懿因功升任太尉。

平定遼東叛亂。諸葛亮去世,與蜀漢的軍事危機基本化解,騰出手腳來的魏明帝曹叡,計劃着收拾遼東叛亂的公孫淵。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公孫度割據遼東,對曹魏始終保持着半獨立的狀態。公孫淵繼位爲遼東太守後,更是公開背叛魏國,自立爲王,並勾結孫權,聯繫外族鮮卑,對曹魏夾擊,一度成爲曹魏的心腹大患。曹叡因此詔令司馬懿,揮師向北,帶兵平定遼東的公孫淵。司馬懿不負衆望,雖歷盡艱難,但還是徹底地打敗了敵人,公孫淵戰死,收編遼東百姓四萬餘戶,曹魏的北部從此無憂。

諸葛亮去世,蜀漢的軍事威脅解除,東吳的孫權一心只想經營割據江東,困擾曹魏幾十年的遼東問題也完美解決,年輕的魏明帝曹叡,自認爲自此高枕無憂、天下太平,便開始歌舞昇平,過上了聲色犬馬的生活,甚至連朝政也不怎麼過問。放縱的生活,再加上不太好的基因,曹叡身體很快被掏空,35歲就病危了。兒子曹芳才8歲,老曹家再次面臨着將江山社稷和年幼的兒子,託付給誰保駕護航的問題,而且這一次的局勢比前兩次嚴重多了:繼位之人還是一個黃口小兒,老曹家在曹真、曹休之後,再也沒有既有能力且又忠心的人物。奄奄一息的明帝曹叡,放眼望去,可以老成謀國又有文韜武略的,只有司馬懿一人而已,但是司馬懿領軍在外征戰十多年,在軍中的根基牢固,羽翼已經豐滿,日後何人可以制衡,再加上老曹家幾代人對司馬懿的偏見,曹叡顧慮重重。

所以,病重中的魏明帝曹叡,最先在明確託孤輔政大臣名單時,首先就將司馬懿排除在外,當時的組合是五團,分別是: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和秦朗。排在首位的曹宇,是曹操的親兒子,其他幾人都是老曹家的直系親屬,連秦朗也是曹操的養子,也說這份名單是清一色曹氏家族的親眷。將兒子交由老曹家的人照顧,就真的那麼安全放心嗎?自己人真的就不會起異心?真的就不會發生自己人欺凌孤兒寡母,發生江山易主的事件嗎?也許自己人,幹這種事比外姓人更方便、有容易。

首席顧命大臣曹宇,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謙虛一下,以堵悠悠之口,在關鍵時刻推三阻四,不肯接受託孤之重。曹宇這一謙虛,卻被別有用心之人給利用了。曹叡身邊的親信孫資和劉放,便利用這個機會,勸說曹叡放棄這份名單。爲啥?因爲名單上有部分人與他倆有過結。他們倆人舉薦曹爽做大將軍,司馬懿做他的副手,共同輔政。司馬懿就這樣莫名其妙進入了託孤重臣的名單。

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魏明帝曹叡撒手西去,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即位,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同執掌朝政。

史書稱曹叡是個英明天子,其實不假。從他即位以來,將司馬懿、曹真、曹休等三朝重臣,駕馭得服服帖帖、規規矩矩,對付當時強大的蜀漢和東吳,也是遊刃有餘。如果曹叡果真昏聵的話,曹魏可能早就不保了。但是英明天子曹叡,在臨終時所託非人,將自己兒子和江山,交給兩個都不可靠的人手裏,實在是令人遺憾。

從最終的結局來看,是司馬氏篡了曹魏的政權,原因也是錯在重用司馬懿爲顧命大臣。但是,如果曹叡沒有重用司馬懿,曹芳的皇位就一定保得住嗎?顯然不一定。大將軍曹爽,更是狼子野心,對皇帝大位覬覦已久。在“高平陵”政變之前,在朝中飛揚跋扈,公開欺凌魏主曹芳孤兒寡母。正是因爲大將軍曹爽的專權,導致人心盡失,纔給了司馬懿出手的機會。如果司馬懿沒有發動軍事政變,曹芳的大位也很難長久,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魏明帝曹叡臨終託孤的錯誤,不僅僅在於重用司馬懿,而在於沒有采取權力制衡之術,即形成一個權力三角,在託孤大臣的名單裏,應該還加上原來的曹宇,以資格老、地位高的曹宇,制衡狂妄自大的曹爽,以曹爽手中的兵權制衡司馬懿。如此,有曹宇在,曹爽決不敢放肆,曹爽不過於放肆,則就不會失去人心,外姓的司馬懿也就決不敢輕舉妄動,高平陵之變就不會發生。若如此,則幼主曹芳,還有機會成長曆練,老曹家的天下,也許還能長久。

但歷史不容假設,曹魏篡立東漢,司馬氏篡立曹魏,也算是冥冥之中的因果輪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