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格外重視親緣關係,古人爲什麼會選擇分家?

在古代格外重視親緣關係,古人爲什麼會選擇分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格外重視親緣關係,也很注重孝道,那麼古人爲什麼要分家呢?什麼時候會選擇分家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古代格外重視親緣關係,古人爲什麼會選擇分家?

古人分家的起源

分家制度起源於大秦,秦孝公3年,也就是公元前359年的時候,商鞅起草《分戶令》,大秦強制分家,大家族分劃成小戶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什麼意思呢?同一個戶口本上,只能有一個身強力壯的壯年男子撐門戶,如果超過規定數目的,那麼賦稅就得翻倍。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朝廷讓分家也就必須得分,不然那麼多賦稅也實在是拿不出來,但那些家族龐大的財主們不怕,大不了就多交賦稅嘛,反正他們有錢有田產。

或許是發現之前的規定對家裏有錢的大財主沒有什麼影響,九年之後,政府再次出擊了,"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爲禁",老爸和兒子、哥哥弟弟如果在一個戶口本上,那是違背法律規定的,一旦被發現,家裏的女人小孩都得剝奪平民身份,變成僕人,身份直接降了一個等級,不可謂不嚴厲。

於是,大家就算再不願意分家,也必須得分家了,分家的傳統也至此流傳了下來。

古人選擇分家的原因

在古代格外重視親緣關係,古人爲什麼會選擇分家? 第2張

自漢開始,皇帝從百家中選擇尊崇儒家,而儒家講究"修身,齊家,爾後治國平天下",宣揚家庭關係和諧對於國家穩定的有利影響,認爲應該維護家庭秩序的穩定。

《禮記》中更是有記載,"父母健在,兒女不可有私產",甚至大部分讀書人覺得,父母在的時候談分家是件很羞恥的事情。那麼,古時候的人們又是爲什麼決定分家呢?

(一)自然災害、戰亂導致百姓家無餘糧,被迫分家

咸豐3年,趙世隆在和兒子、侄子的分家書中,提到家裏九世同堂,親戚關係和睦一度讓鄰居大爲稱讚。

“但因兵差擾亂,不能安居樂業",可是因爲北方地區爆發捻軍起義,世道不太平,朝廷爲了鎮壓起義的農民,徵召了很多士兵去前線,打仗耗費錢財,老百姓又要交錢又要出人,壓力很大,已經不能支持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了。

戰亂,意味着人口的急劇減少,人們這時候分家不單單是錢財家產的分割,更是爲了家族下一代的傳承,一個家分成幾個小家,但大家都是一個祖宗一個姓氏,家族血脈的延續更有保障。

(二)遵循樹大分枝的理念,兒子成家後家裏人口增多

孩子長大成婚,在父母看來就可以出門自立門戶了,爲了避免因爲人多相處不習慣造成的家庭矛盾,會選擇和平分家。

清朝道光年間,一對曹姓叔侄便是以"人口漸多,恐傷天性"爲理由,選擇和平分家。

(三)爲解決家庭矛盾,選擇分家

如說第二個分家原因是在矛盾發生之前,那麼這個就是矛盾產生之後了。

古人重視孝道,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分家單過,但能生活在一起更令人稱道。

古人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相反,家裏孩子越多福氣越厚,但孩子一多難免會有生出摩擦的時候,加上孩子大了成年了結婚了,比起"大家",心裏難免不會想到自己的"小家",這時候父母長輩爲了家族的未來,勢必會選擇分家,分開住了,利益沒有那麼多牽扯,或許關係反而親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