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諸葛亮爲什麼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們之間爲什麼會有矛盾?

諸葛亮爲什麼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們之間爲什麼會有矛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爲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是《三國志》中所記載的一段諸葛亮的話,其中的延即爲魏延,而亮則是諸葛亮。在歷史上,諸葛亮可以算是魏延的師父,而諸葛亮也是魏延十分尊敬的人,那麼魏延爲什麼會覺得諸葛亮太過膽怯,反而自己的才華用之不盡,大有師徒離心的趨勢呢?原來這對師徒之所以會鬧矛盾,其關鍵就在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未被採納,這才讓魏延心存不滿。

諸葛亮爲什麼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們之間爲什麼會有矛盾?

子午谷奇謀一直都是三國迷朋友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個計謀,這是由魏延在蜀軍北伐之時所提出的奇謀。在當時,三國已進入後期,蜀國大軍困於一隅,雖易守難攻,短時間內不會被其他陣營攻克,卻也限制了自己的擴張。長此以往,蜀地百姓只能坐吃山空,不用敵人攻打,蜀國就先被自己的地勢耗死了。更何況自劉備死後,劉禪即位,朝中老臣勾心鬥角,宦官擾政,蜀漢陣營內鬥頻發,黨派之爭接連不斷,雖有諸葛亮坐鎮其中,但也不可阻止禍端的頻發。

因此爲了轉移蜀漢陣營的內部矛盾,同時趁蜀漢還有一戰之力,一心想要完成先帝劉備遺願的的諸葛亮,不得不提出北伐之計,以解燃眉之急。但當時的曹吳陣營都已發展成熟,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上又都強於蜀國,想要北伐成功又談何容易?

儘管諸葛亮智謀無雙,卻也難爲無米之炊,數次的北伐早已耗去了蜀漢的大半實力,後面的北伐難度只會一次比一次高。儘管諸葛亮也知道這個道理,但他卻無能爲力,因爲北伐一旦停止,國內的黨派之爭便會從內部將這個龐大的帝國一點點吞噬完畢。只有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大家才能暫時將手頭的恩怨放一下。

諸葛亮爲什麼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們之間爲什麼會有矛盾? 第2張

也就是在這般左右爲難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獻上一計,即前文所說的子午谷奇謀。這個奇謀在《三國志》中有一段較爲詳細的記載,大體計劃是諸葛亮繼續統領大軍出祁山,而魏延則率領精兵五千,用十天的時間到達長安,長安城守將夏侯楙生性膽小怕事,不堪重用,只要能夠擊退夏侯楙,奪取城池,而後再與諸葛亮的軍隊會合,合力自咸陽向西繼續行軍掠地。

這一奇謀乍一聽確實可行,但在歷史上卻飽受詬病,不但被諸葛亮否決,歷來的軍事天才們也對之嗤之以鼻,就連毛主席也只評價“此計太懸危”,不太贊同魏延的這一主意。畢竟魏延的這一奇謀,實在太過依賴運氣二字,賭贏的機率又太小,其中還有幾個不穩定因素。

諸葛亮爲什麼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們之間爲什麼會有矛盾? 第3張

首先便是子午谷這個地方,地形狹窄,不便通行。且又身居要塞,曹軍必會重兵把守,想要以五千人突出重圍談何容易。蜀國的兵力比之魏國本就少之又少,魏延的這一計劃無疑是那五千精兵的性命去搏,諸葛亮又怎麼會答應呢?魏延認爲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是因爲他生性謹慎,不敢冒險,但實際上諸葛亮有着幾十年的作戰經驗,對天下局勢和戰場情況的把握遠不是他所能及的。三國之中的確有幾次奇襲的成功案例,但子午谷奇謀的勝算過低,實在沒有一試的必要。

其次就算魏延的五千精兵真的通過了子午谷,到達長安,又怎麼能斷定長安守將就一定會棄城逃跑呢?魏延之所以會做此判斷的原因無非是夏侯楙的性格膽小,自己若以大軍攻城,他必會慌不擇路,爲保一家性命,倉促棄城。如此一來,魏延的五千精兵就可以兵不血刃的白白收下一座長安城。

但這也只是一種美好的假設而已,雖然魏延的突襲看起來非常厲害,可若是夏侯楙拼死一搏,不肯棄城逃跑,撐到援軍前來,那麼到時候魏延的奇襲也會失去意義。而到那個時候,魏延的五千精兵根本沒有與守城軍和趕來救援的魏軍主力一戰之力,也只會剩下被殺或被俘的結局了。

諸葛亮爲什麼不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們之間爲什麼會有矛盾? 第4張

更何況魏延雖然算到了長安城的守將是夏侯楙,但卻沒有少算了雍州刺史郭淮。夏侯楙此人固然沒什麼好說的,只是一個仰仗家族關係上位的懦夫罷了,若非他的父親是夏侯惇,又娶了曹操的女兒,是魏明帝的姑父,長安守將這一官職怎麼也輪不到他來當。但是郭淮卻不一樣,郭淮乃曹魏陣營中真正的良將,就連諸葛亮都對其頗爲忌憚,不敢小覷了對方。

而且與靠走後門上位的夏侯楙不一樣,郭淮的官職都是自己實打實掙來的,身兼數十場戰役,當年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在衆將士潰逃的關鍵時刻,便是郭淮挺身而出,收集殘留部隊,號召他們聽從張郃指揮,從而穩住了局勢,避免大軍羣龍無首。而後在諸葛亮的幾次伐魏中,郭淮更是屢次擊退蜀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只要有郭淮在,魏延的奇襲成功率幾乎不足一成。

當然,魏延的子午谷奇襲也有人實踐過,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闖王”高迎祥,也就是李自成的舅舅,就想着抄子午谷的近道,結果十萬大軍進入秦嶺,結果被早已埋伏好的明軍甕中捉鱉,高迎祥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俘虜被斬首。

也正是因爲這幾層原因,諸葛亮和後來的許多著名軍事家對於子午谷奇謀是非常不支持的,認爲這一奇謀不過是個笑話而已,成功全憑運氣兩個字。古來兵家固然鼓勵用“奇”,但這裏的“奇”更多是指出其不意,能以奇制勝的“奇”,而並非這種如賭博一般的“奇”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