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魏忠賢的真實能力如何?他的那些功績是否屬實?

魏忠賢的真實能力如何?他的那些功績是否屬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魏忠賢,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近些年來,爲污點歷史人物洗白的言論層出不窮,部分筆者爲博人眼球,常故意鑽一些邏輯上的漏洞,來爲部分貪官奸臣“洗白”,例如隋煬帝是被李淵鑽了空子,秦檜殺岳飛是迫於無奈,李鴻章是晚清第一功臣,這些言論不僅讓人啼笑皆非,更容易讓一些不熟悉歷史的讀者受到了誤導。

就比我們今天要談的明朝宦官魏忠賢,明明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小人,卻被部分自媒體公知們描述地如同大明的救星一般。更有部分人以“魏忠賢執政時,後金不可侵襲,而崇禎上位後,後金亂國”爲依據,抨擊崇禎帝誤殺“能臣”。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魏忠賢本不過一個地痞無賴而已,年輕時便魚肉鄉里,還曾賣掉自己的女兒還錢,後來爲避賭債這纔不得不自閹入宮。或許是較差的出身和年輕時的經歷,讓魏忠賢的性格比起其他人來要圓滑的多,他善於察言觀色,也懂得放低自己的姿態,再加之其油嘴滑舌的個性,魏忠賢在宮裏的生活可謂是如魚得水,一路高升,還獲得了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賞識。而這個朱由校就歷史上那個大名鼎鼎的不愛龍椅愛木工的“木匠皇帝”。魏忠賢深知這一點,便每次都故意在明熹宗幹活的時候,跑去詢問他一些政事,明熹宗爲了不讓對方打擾自己,自是魏忠賢詢問什麼,他都只答“好好好”。

魏忠賢的真實能力如何?他的那些功績是否屬實?

就這樣,在明熹宗的不作爲下,魏忠賢逐漸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他迅速地在宮裏建立起了自己的黨派,還聯通其他黨派一起迫害不肯屈服自己的東林黨,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而後魏忠賢還與皇帝的乳母狼狽爲奸,把持朝政大權,令時人只知有“九千歲”,竟不知還有皇帝,更有《明史》記載當時的情況是:“內外大權,一歸忠賢。”明朝的宦官亂政,至此達到巔峯。

直到崇禎帝登位,以十大罪誅殺魏忠賢及其黨羽,這才評判這場宦官之亂。便是這樣一個引起朝堂動亂的閹人,又怎能被稱讚爲是“能臣”呢?而至於以金人是否入侵作爲評判二人能力高下的依據則更是可笑,畢竟二者的統治時期和統治風格都是有所區別的。

首先魏忠賢執政時期,之所以軍事強悍,多半原因在於軍中軍餉充足。但是這裏的軍餉卻並非是因爲國泰民安,百姓們衣食豐足,甘願繳納過來的,而是魏忠賢硬生生從百姓那裏搶奪來的,當時的軍餉大半都是百姓們的血汗錢。爲中飽私囊,魏忠賢曾以雷霆之勢壓迫百姓,徵收礦稅商稅,逼得百姓走投無路,但收上來的稅卻只有少部分用在國計民生上,大多數的錢財盡數流向了其黨羽的口袋裏。

魏忠賢的真實能力如何?他的那些功績是否屬實? 第2張

魏忠賢此人曾夥同自己的手下一同斂財,據說其被抄家之前曾私自運出幾十車的稀世珍品,件件都價值連城。而崇禎帝之所以這麼快對其黨羽動手,圖的也是想用抄家來的錢,彌補國庫的空虛,由此可見,魏忠賢的貪實在令人憤慨。

除了錢之外,魏忠賢還非常重視權勢,酷愛專權,曾多方施壓,廣佈眼線,其手下的閹黨不但令朝中大臣們不敢多言,就連民間也全是他的探子。據《明史》中記載,曾有四人於密室飲酒,其中一人醉後對魏忠賢破口大罵,其他三人瑟瑟發抖,不敢附和。而後不過一會的功夫,便有官員前來緝拿這四個人,將罵魏忠賢的醉漢處以磔刑,即把肢體分裂折磨而死的一種酷刑,其他三人則受賞黃金。

私人聚會於密室中尚且被如此監聽,朝野之上衆位官員更是如履薄冰,魏忠賢專權的程度,實乃古今少有。除此之外,凡忤逆魏忠賢的人,更是難有好下場。說他文盲的,他令人將熱水從對方頭上澆下,又將鐵釘釘入對方血肉之中;不屈服於他的,被他的手下五日一審,夾槓、鋼針、銅錘,種種酷刑令人讀之即心生畏懼,毛骨悚然,當時的官員們所受的壓力高呢是可想而知。雖然大多數官員總是不滿他的所作所爲,但爲保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不得不歸順於他,以免招致不幸。

魏忠賢的真實能力如何?他的那些功績是否屬實? 第3張

而崇禎帝卻不同,他深知百姓的重要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是一味施壓,定會失去民心。更何況在他即位之初,便已有多地發生叛亂,他連收復民心都忙不過來,又怎能繼續同魏忠賢執政時一般繼續給百姓施加壓力呢?而且崇禎帝也不同於魏忠賢等人,他們希望的是國家安定,而非自己腰包富足。不同於魏忠賢的“撈快錢”,崇禎帝本來走得便是穩健路線。只可惜時不待人,崇禎帝的雄才大略並沒有來得及完全施展開,大明的國運便已消亡。

所以說,雖然魏忠賢的確有能力,畢竟他能夠從一個地痞無賴,憑藉自己的本事一點點爬上權利的頂峯,以宦官的身份把持朝政,這靠的絕不僅僅只是運氣因素。但若說魏忠賢是好人,而崇禎帝誤殺“忠臣”卻絕不至於。魏忠賢的所作所爲,無論放到哪朝那代,都是不爲皇帝所容的。結黨營私、擾亂朝政、貪污腐敗、陷害忠良,每一條罪名都可令其遺臭萬年。

而他那些令後人爲他“翻案”時所擺的功績,也大多都是建立在當時百姓的受苦受難之上的,更不足以抵消他的罪過。因此在面對他人提出的不同觀點時,縱使對方擺出了一些史料,我們也應該結合當時的朝代背景仔細斟酌,切不可只看片面便定一個人的好壞功過。歷史的長河仍在不斷向前流淌,公道是非也自在人心,絕非幾人搬弄口舌便可將之更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