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按照《練兵紀實》的記載,戚繼光對自己的軍隊做了哪些改編?

按照《練兵紀實》的記載,戚繼光對自己的軍隊做了哪些改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明朝嘉靖年間,原本承平日久武備廢弛的明軍因爲一個軍事天才,而如同被打了一針強心劑一樣重新振奮。這個軍事天才,便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他於1559年組建的戚家軍,是東亞歷史上最早的一支近代化軍隊。相比之下,歐洲近代化軍隊鼻祖莫里斯親王主持的軍事改革是在1589年,比戚家軍的組建晚了三十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按照《練兵紀實》的記載,戚繼光對自己的軍隊做了哪些改編?

或許因爲戚繼光和戚家軍抗倭的事蹟流傳非常之廣,以至於人們對戚家軍的印象就是一支以刀盾、狼筅等冷兵器爲主的軍隊。實際上,這是因爲倭寇只是一羣流竄的土匪,戚家軍對付倭寇的作戰,就很像今天的防暴作戰,戚家軍的鴛鴦陣,也和今天防暴警察的陣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打仗,要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對付倭寇,確實不需要太多豪華的裝備。

實際上,倭患平定的時候,戚繼光的人生巔峯,卻剛剛開始。

嘉靖時期,明朝邊患總結一下就是:南倭北虜。南倭其實只是小打小鬧,只是因爲南倭活動地區都是經濟發達的沿海,故而先受到重視。北虜指的是蒙古軍隊,雖然從理論上來說,蒙古各部是臣服於明朝中央政府的,但是他們毫無信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稍有鬆懈便組織幾千到十幾萬規模的軍隊入關劫掠。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被調往北方邊境,負責河北一帶的防務工作,防備“北虜”。

“北虜”的實力,遠超倭寇。故而戚繼光接手北方防務後,按照他自己所著的《練兵紀實》開展新的訓練和編制,不僅從浙江帶來的三千老部下全部“易步爲騎”,還另外改組了當地駐防的三萬多軍隊,組建了一支當時全世界範圍內最強大的一支“多兵種合成”軍隊。

按照《練兵紀實》記載,改組、擴編後的戚家軍按照隊(指揮官爲隊總)、旗(指揮官爲旗總)、局(指揮官爲百總)、司(指揮官爲把總)、部(指揮官爲千總)、營(指揮官爲將官)進行編制。營有騎兵營(馬營)、步兵營(步營)、車營等數種,各有不同的編制。營有一個指揮部,稱之爲“中軍”,“中軍”有很多直屬部隊,比如軍樂隊(吹鼓手)、工匠、軍醫、獸醫、偵察兵(明朝稱偵察兵爲“夜不收”)等等。

按照《練兵紀實》的記載,戚繼光對自己的軍隊做了哪些改編? 第2張

而且,這時候的戚家軍的每一個戰士,都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的殺人機器。

以馬營爲例,馬營下轄左中右三個部,其中左右二部爲騎馬機動、兼顧騎馬、下馬作戰的部隊,中部爲單純的騎兵部隊。左右二部編制相對簡單,一部轄左右二司,每司轄三局,每局三旗,每旗三隊,每隊十二人,有隊總一人,伍長兩人,快槍手兩人,鏜鈀手兩人,刀棍手兩人,大棒手兩人,伙伕一人。(據《練兵實紀》)

除伙伕外,所有兵卒都裝備鐵質明盔一頂,布面甲一幅,軍用腰帶一條,椰瓢(椰子殼製成的軍用水壺)一個。這些是戚家軍的基本配置,步兵也大同小異,已經和今天的單兵裝具非常類似。

明軍的布面甲有時候也被稱爲棉甲,故而被認爲是棉花製成的輕型鎧甲,實際上,棉甲內部襯有以鉚釘鉚接的鐵片,絕對是重型鎧甲,防禦力遠超傳統的鐵質扎甲。

馬營左右二部的隊總除了上述裝備外,還裝備合力弓一張,弓弦兩條(一條做備用),箭三十枝,弓袋箭袋(明代統稱爲雙插)各一個,背旗一杆,護具上比一般士兵多了一對環片鐵臂甲,稱之爲“臂手”。

伍長則裝備鳥銃和長刀。所謂鳥銃,就是火繩槍,是早期的扳機槍械。明代的鳥銃爲了提高射擊精度,實行定裝藥,火藥分別存放在竹製的藥管裏,每個藥管存放三錢火藥,正好夠一次裝填和發射。馬營伍長攜帶藥管三十個,另有散裝的備用火藥,共計三百發的量,故而也要攜帶三百發鉛子。另外攜帶一個錫制火藥囊,稱之爲“錫鱉”,存六兩火藥,做引火之用。此外還有火繩五根,搠杖(通條)一根,銃套(鳥銃袋子)一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