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八股文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雛形,爲何獨獨出現在明朝?

八股文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雛形,爲何獨獨出現在明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八股文,人們都知道那是明清讀書人求功名的一種應試文體。但對於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又爲什麼會產生在明朝,卻仍知之甚少。事實上,唐宋間,科舉取士中已經規定了作文應試文體的基本格式,但爲什麼八股文獨獨出現在明朝呢?這還得從八股文的產生淵源與歷史背景說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八股文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雛形,爲何獨獨出現在明朝?

人們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東西,實際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雛形。唐朝科舉考試所採用的“帖經”、“墨義”實際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態。唐朝科舉考試以“帖經”取士,所謂“帖經”,是拿所誦之經書,掩其兩端,中間只開一行,裁紙爲帖。唐朝先採用口試方式,令應試舉子回答經義,後來改用筆述回答經義,這就叫做“墨義”。

八股文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雛形,爲何獨獨出現在明朝? 第2張

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學興起,爲了減輕應試舉子的負擔,於是廢考經義,考試範圍限制在朱熹集註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之內,試題亦取自《四書》中的文句,所以後來的八股文又被稱爲“四書文”。到了元朝仁宗延祐年間,明確規定了科舉考試法,有個叫王充耘的寫了《書義矜式》一書,提出“八比”(即八股)的寫作方法,於是舉子考試都以八比體式作文應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