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有沒有可能在聖旨上造假?古代又是如何讓防止造假的?

古人有沒有可能在聖旨上造假?古代又是如何讓防止造假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意思傳達的載體,聖旨是相當重要的一件物品,有聖旨在的地方,基本上是沒有人敢違抗命令的。但是,既然聖旨具有這樣大的威信和作用,那麼古代有沒有可能仿造一份聖旨出來去假傳旨意呢?古人究竟有沒有可能在聖旨上造假?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有沒有可能在聖旨上造假?古代又是如何讓防止造假的?

以現在的技術僞造出一份“完美”的聖旨並不是什麼難事,就連現在的錢幣有着高超的防僞技術,不法分子亦能造出來,古代聖旨對於古人來說技術上並不存在多少難度,難的是材料,作爲皇帝御用的東西,肯定不會那麼曹率,布料都是用上好的蠶絲人工針繡而成,一些材料還是由番邦進貢,或只有皇室才能用,這些材料極其稀有,管理很嚴,平常人要想弄點好比登青天。

聖旨的色彩與官員等級成正比,等級最高的爲七色聖旨,以清朝爲例,五品以上官員所頒發的聖旨是多色的,五品以下官員的顏色單一,爲純白綾。同時聖旨的軸柄質地也會根據官位匹配,一品爲玉軸,二品爲黑犀牛角軸,三品爲貼金軸,四、五品爲黑牛角軸。單單是把這些材料找齊,成本亦不小了。

古人把僞造聖旨也叫做“矯詔”,秦朝時期的趙高就這樣子幹過,趁始皇帝病危,僞造聖旨,逼扶蘇、蒙恬自殺,讓胡亥上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事實上,趙高應只是篡改聖旨,把始皇帝說的內容改一下,材料方面並沒有去僞造,萬一扶蘇頭腦發熱去驗真僞,那就壞大事了,況且還是拉李斯入夥情況下成功的,若是扶蘇不聽老爹的話,而是聽蒙恬的話返回咸陽,鹿死誰手未可知。

聖旨的規格沒有明確規定,即使在同一朝代也會不一樣,長的可達5米,短也有2米左右,寬度一般都爲33釐米,聖旨的撰寫明清時期由翰林院的“庶吉士”完成,這些人的行文水平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明朝的書法家董其昌就曾是“庶吉士”,寫出來的聖旨幾乎達到無可增減的地步。用途不同,聖旨的規格就不同,具體的規格恐怕是要專管聖旨或者皇室內部人才清楚。

這麼重要的東西當然有它的防僞標識。

首先是聖旨兩端有兩條銀色巨龍,錦緞上佈滿祥雲圖案,僅僅是這個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沒有高超技術和足夠精力很容易出破綻。同時還需兼顧防僞,朱元璋還煞費苦心獨創了一套防僞標誌,聖旨有着一套固定的開頭形式“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至於爲什麼會產生這麼一種固定形式,據《春秋繁露·深察名號》記載“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爲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這便是“承天”的來源。

古人有沒有可能在聖旨上造假?古代又是如何讓防止造假的? 第2張

古人認爲五行相生相剋,又與五德匹配,分別爲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每個朝代代表一種德,五德周而復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翻成今天的意思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一定程度上也是維護統治的需要,維護皇權。朱元璋就把文章做在這八個字內,尤其是“奉”字是根據祥雲圖案繡上去的,位置獨特,裏面的微小差別恐怕只有繡上去的工匠才知道了,光是這一個字就會讓僞造者頭疼。

另外就是頒發聖旨的過程,聖旨的頒發並不是一刀切,只有一個人來負責,而是每一個環節都由不同官員來完成,聖旨每到一個官員手裏都要蓋上官印,畫押簽字,如此一來,哪個環節出問題就會找到哪個負責人,最後還要蓋上玉璽的印章,玉璽是由專人保管的,要想蓋上這個章,除非把管玉璽這個人收買了或者這個人也有私心,但這種人一般都是帝皇的心腹,要想收買恐怕得“大出血“,層層把關,想要造假怕是聖旨還沒有傳出去就被發現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既然在材料、內容上做不了假,那可以在宣讀的過程中故意曲解意思,達到僞造聖旨的目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聖旨宣讀過程中並不是有一個人宣讀的,一是聖旨的規格並不小,小的也有2米左右,就憑一個人是拿不住的,最少得兩個人,你敢堂而皇之的曲解意思,腦袋離搬家時間也就不遠了。

二是帝皇爲防止曲解意思,通常需要兩人共同完成聖旨宣讀,並不像電視劇裏只由一個太監宣讀。再有,僞造聖旨的罪名很大,與謀反罪等同,簡單的說就是死,只是死法不同而已,還要牽連親朋好友,明朝的太監劉瑾就因爲僞造玉璽,結果被凌遲處死,整整割了三天,割了3357刀才斷氣。

聖旨是皇權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容侵犯的,故而不會那麼容易被僞造,後果也很嚴重,所以古人並不會做這一種代價大,風險大的傻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