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太子和皇帝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太子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一直是極其重要的和身份尊貴的人物之一,同樣的太子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

惹得皇帝老爹不開心了,要廢太子。惹得大臣不爽了,也要廢太子。惹得百姓怨聲載道了,更是要廢太子。稍微有點出格,也要小心,身後一羣兄弟在等着。

在隋末時期,作爲皇帝的皇泰主,死前甚至許下“此生不復帝王家”的願望。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皇泰主楊侗

皇帝都有這種時刻,就能看出太子也不是一個好職業。但是太子的稱呼和廢立的變化,卻代表着很多東西。

一、太子稱呼的變化?

我們現在提起太子,那就是古代皇帝繼承人,天下也只有一個太子。即是一種稱號,也是一種身份的代表。

實際上我國古代,太子這個稱呼要以漢朝爲劃分線。

漢朝之前,並不是只有皇帝的兒子才被稱爲太子,漢朝之後,只有皇帝的兒子纔有可能被稱爲太子。

太子這個稱呼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出現,那時候的太子並不能指代具體某個人,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稱爲太子的。

只有天子的繼承人,或者諸侯王的繼承人才能被稱爲太子。而當時不僅可以稱呼他們爲太子,也能稱呼爲世子

商周時期,由於社會並沒有進入封建統治時期,也並非中央集權制度。整個天下是由各諸侯王組成的。

雖然諸侯王也會受到天子的約束,但是實際上諸侯國也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國家,有自己的律法和規矩,所以他們的繼承人也被稱爲太子。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2張

商周時期地圖,諸侯國林立

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直到漢朝結束。太子的稱呼仍然不僅僅適用於皇位繼承人。

歸其原因秦朝存在時間太短,還沒來得及冊封太子。並且秦朝的前身就是戰國諸侯之一,對於身份稱呼也保留了下來。

比如公子扶蘇這樣的稱呼,公子其實就是戰國時期,對諸侯兒女們的稱呼,主要是指那些非王位繼承者。

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本着吸取秦朝滅亡的經驗,又開始分封“劉氏王”,導致大量諸侯王的存在。

雖然當時的諸侯都是皇帝的親戚,但是仍然有其獨立性,而諸侯的實力更是可以和皇帝對抗。

漢景帝時期的吳王劉濞發動的七王之亂,逼的漢景帝殺了晁錯,這就是諸侯王的一種力量體現。

所以說這個時候,諸侯王的地位還是很高的,而諸侯王的兒子同樣可以稱爲太子,一方面是延續了戰國的稱呼,另一方面也是人家有這個實力。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3張

秦始皇嬴政

但是漢朝畢竟是大統一國家,對皇位繼承人還是要突出其獨特性,於是出現了另一個對皇位繼承人的稱呼,皇太子。

皇太子的稱呼指代的就是唯一性,也就是皇位繼承人。

直到漢朝之後,諸侯王這種分割皇帝權力的存在,失去了能夠和皇帝對抗的資本。

諸侯以及藩王們的繼承人,統一稱呼爲世子。而太子才成了我們現在所說、所想的皇位繼承人。

太子稱呼的變化,我們可以看成是一種權力不斷集中的表現。皇帝權力分散的時候,諸侯完全就是一個個真正的土皇帝,所以太子這個稱呼他們也敢用。

而隨着不斷的發展,皇帝完成了集權,太子這個稱呼就變成了獨一無二的稱呼。太子稱呼的這種變化,也是實現皇權至上的一種體現。

難道僅僅是爲了用太子表現皇權,才早早設立太子嗎?當然不是,皇權至上的實際體現是在皇帝身上,而並非太子。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4張

漢高祖劉邦

但是皇帝不想立太子沒關係,大臣們會逼着你立太子,這就要說到立太子的作用。

二、爲何立太子

太子稱呼的變化,也使其成爲了身份的象徵,他代表的是未來的皇帝。

既然是未來的皇帝,皇帝和他手下的一幫大臣就要看看,他以後能不能做一個合格的皇帝。

我們現在想要升職,也要經過一定的考察期,更別說太子想成爲皇帝這樣的事情了,太子實際上就是被考察者。

皇帝在自己年輕力壯的時候,一邊教導太子怎麼做一個合格的皇帝,一邊觀察太子的心性、能力等等。

這個過程,同樣也是大臣們的一個考察,看看這位未來的皇帝是否合格。

合格自然皆大歡喜,如果這位太子不合格,這也能給皇帝和大臣一個能夠更換太子的時間。

考察繼承人,只是原因之一,另一個方面就是皇帝用來穩定人心。

只要是人,就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性,這一點不論你是不是皇帝。

普通百姓還好說,但是皇帝不行,萬一皇帝突然去世了,誰是下一任皇帝的問題就成了大麻煩。這很容易造成動盪,一不小心還可能改朝換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他沒有着急立太子,也沒想到自己會突然死亡。但是秦始皇突然死在了巡遊的路上,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太子,留下的只有遺詔。

這也給了趙高和李斯偷改遺詔的機會,讓秦二世胡亥繼位,原因還是最初沒有定下繼承人。

太子的設立,能夠讓大臣不至於考慮以後跟誰混的問題,能讓他們安心。也能讓百姓不用考慮會不會突然沒有皇帝,因爲他們知道下一任皇帝已經做好了準備。

相對來說,早立太子這種辦法,是有一定意義的。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5張

趙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

大臣和百姓對這種方式很支持,但是皇帝絕對是不開心的。因爲太子還有一個隱藏作用,和皇帝分權力!

皇帝和太子之間,除去親情(古代皇家就不說什麼親情了),就是對立關係。

這一點還是要說到太子身份上,他是未來的皇帝。未來的皇帝對上現在的皇帝,只能說,不好意思,我也想早早當上皇帝。

而皇帝肯定也不願意早早退位,不然也不至於那麼多皇帝,費盡一生追尋虛無的長生不老。

從這一點上看,皇帝就和太子之間就有了分歧。而且在封建王朝前期,皇帝並沒有絕對的集權,太子的勢力對皇帝也是有一定威脅。

首先,太子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實際上皇后地位還是高一點,但是古代後宮不幹政),而且太子還有自己獨立的“小朝廷”,東宮。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6張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

並且,太子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太子可以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比如唐朝時期的太子六率,漢朝也有太子親衛。

這就讓皇帝忌憚了,有權力還有軍隊,太子翅膀硬了造反怎麼辦?

這樣的事情還真有發生,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因爲不滿意漢武帝寵信奸臣江充,發動東宮的兵馬反叛,並且還聚集了幾萬人造反。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同樣的也差點擁兵造反,更慘的是宋文帝劉義隆爲太子劉劭所殺。

事實也證明了太子造反的可能性,而且由於古代成親較早,更是常常出現皇帝還在壯年,太子已經熬了十幾年的情況。

這樣就更加危險,畢竟有可能出現太子去世還沒坐上皇位的情況,這種情況太子又不願意了。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7張

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所以矛盾會隨着太子的年齡增大,越來越大。但是這種矛盾,在大臣和百姓看來,是一種良好的表現,可以起到制約和警戒皇帝的作用。

而皇帝這個時候,通常都會用廢太子重新立個年幼的這種辦法,來解決這種威脅。

但是太子也不是說廢就能廢的,無緣無故廢太子引起動亂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太子身後也有很多的支持者。

那麼什麼情況下,才能廢除太子重新立呢?

三、如何廢太子重立

雖然根據儒家學說,一直強調嫡長子繼位制度,強調禮法。但是並不是只有嫡長子才能當太子,而是皇帝指定誰當太子,經過冊封之後,誰就是太子。

但是從夏朝開始,我國就一直進行的是家天下。這意味着,皇帝要是隻有一個兒子,哪怕是個傻子,他也會讓自己兒子做皇帝(是不是無意間揭開了古代皇帝爲何那麼多嬪妃和孩子的原因)。

同樣意味着,重新立太子,不僅是皇帝主動的事情,有時候也是一件被動的事情。

其實我國封建王朝的皇位更替,很少有平靜進行的。更多的是兄弟相爭,到最後也就成了,皇帝只有一位繼承人可選的情況。

楊廣殺掉他哥哥楊勇之後,楊廣就成了隋朝唯一的太子人員。唐朝時期,著名的玄武門之變過後,李世民成爲唯一繼承人。還有清朝的九子奪嫡等等。

這樣的情況下,皇帝就成了被動重立太子。並且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也是最普遍的情況。

而想要主動廢太子重立,也要同時滿足有更合適的繼承人和足夠廢太子的理由這兩點。

皇帝廢太子的首要條件就是,有預備太子人選。劉邦想要廢太子劉盈,是因爲他心中有了趙王劉如意。漢景帝想要廢太子劉榮,是因爲他心中有了漢武帝劉徹。

但是心中有了合適的繼承人,仍然不足以廢太子,還需要有廢太子的理由。

這個理由就多種多樣了,太子失德,太子無能等等都能成爲理由。但是這種理由有時候並不好找,它需要足夠的大,能說服羣臣。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8張

劉邦想要廢除的太子,後來的漢惠帝劉盈

劉邦找到了理由,太子無能,結果就是羣臣反對。同樣是西漢的皇帝,漢宣帝劉病已對自己兒子的評價是,“亂我家者,必太子也”。

即使這樣,他依然沒有選擇廢掉太子。一方面是劉病已對許平君的愧疚,另一方面則是太子(後來的漢元帝)喜好儒學,表現的也相當得體,有很多大臣支持太子,實在也找不到廢除的理由。

同樣的如果有足夠的理由,那麼一切就順理成章。

唐朝時期的太子李承乾,腿腳不靈活時是太子,發現有斷袖之癖時還是太子,學習突厥語言等也沒被廢,結果他自己造反了。

這時候的李世民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李承乾就被廢了。因爲理由足夠了,這時候即使皇帝不願意,大臣們也不會允許。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直到封建王朝後期,明朝的太子反而都能順利登基。這是因爲,當時的皇帝權力大的驚人,沒有什麼制約。

而當皇帝權力到達了頂峯,一言就可以決定皇位歸屬的時候,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也就不再是矛盾,太子的隱藏作用也就不在起作用。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9張

漢宣帝劉病已的兒子,漢元帝

雖然如此,其實古代封建王朝,太子的廢立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很少有不流血的情況出現。太子的重立,往往伴隨的是父子爭鬥,兄弟爭鬥。

權力和慾望往往能讓很多人迷失眼睛,更別說是皇位這種天下第一人的標誌。

四、結語

太子稱呼的改變,是皇權至上的一種體現。同樣的太子廢立,也標誌着封建皇權的不斷集中,都是一種社會不斷進步的表現。

從商周開始,太子稱呼逐漸變化。標誌着我們從分封制的混亂,走向了大統一。不再有所謂的戰國七雄,也不再有諸侯相互之間的戰爭。

這意味着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不會出現剛纔還在家種地,轉眼間就來到戰場的情況。相對來說,生活也更加的平穩。

古代太子不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嗎 兩人之間爲何會是敵對關係 第10張

唐太宗李世民

而隨着太子的廢立,完全由皇帝決定,實現了皇權至上。看上去是皇帝沒有了制約,但是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爭鬥。

就如同太子廢立的流血,說到底死去的是將士,而將士就是來源於百姓。那種動不動因爲一個皇位,幾萬人流血,就能造成幾萬家庭悲傷。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百姓是水,皇家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英明點的皇帝都懂。皇帝能夠一言廢太子,也意味着不僅大大減少了流血的悲劇,也表示能更好的使百姓安居樂業。

而且也加速了大臣們和官府的辦事效率,不至於出現皇帝和太子意見不同,左右爲難的情況。辦事效率的提高,對於百姓來說也是受益的。

一個小小的稱呼,一個小小的變化,實際上代表的意義,是我們一直在進步。

參考:《史記》《資治通鑑》《文獻通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