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莊子寫過哪些寓言?這些寓言表現了莊子什麼哲學?

莊子寫過哪些寓言?這些寓言表現了莊子什麼哲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逢年過節,中國人都愛說吉祥話,討個口彩,圖個吉利。在衆多吉祥話中,“鵬程萬里”是很受歡迎的,人們用它祝願忙於工作的年輕人仕途順利,前程遠大。不爲人知的是鵬程萬里出自《莊子·逍遙遊》。一句喜氣的吉祥話,透露出莊子質樸自然的寓言哲學。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本名莊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字子休,宋國蒙(今安徽亳州市蒙城)人。他曾任宋國漆園吏,相當於國營生漆園園長的職務。楚威王聽說了莊子的名聲,遣使攜金,打算聘其爲相,莊子對楚使說:“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爲有國者所羈。”由此,留下了“漆園傲吏”的美名。兩晉學者郭璞在《遊仙詩》中,贊曰:“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

拒絕了高官厚祿的莊子,不久後辭官歸隱,沉浸田園,悉心問道。在社會動盪不安,思想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面對身心的巨大考驗,莊子通過豐富的想象力,以智慧多變的語言,剖析深刻難懂的哲學思想,使其具有積極的普世價值,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莊子寫過哪些寓言?這些寓言表現了莊子什麼哲學?

莊子所著的《莊子》,是其道家思想的精華,被譽爲“鉗揵九流,括囊百氏”,是中國哲學啓蒙經典著作之一。《莊子》共有五十二篇,現在三十三篇,其中:內篇7章、外篇15章、雜篇11章。《逍遙遊》是《莊子·內篇》的首篇,文章想象奇幻怪誕,筆觸尖銳獨到,構思新穎浪漫。

莊子思想卓而不羣,才華融會貫通,是當時少有的高端人才。然而,各國攻伐不斷,百姓民不聊生,莊子認爲當權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自己的才能“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現實與才智的巨大差異,莊子的內心苦悶失落,由此,他直抒胸臆,寫下了《逍遙遊》。

鵬,在上古神話中的一種瑞獸,《說文》認爲:“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鵬的體形最大,是萬鳥之王,具有與鳳凰相同的地位,是上古部落的鳥類圖騰之一。《逍遙遊》裏第一次形象地描繪了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意思是說鵬的背有數千里長,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一樣廣大。鵬能“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就是鵬程萬里的出處了。

莊子善於用寓言闡述自己的思想。在《逍遙遊》中,北冥巨鯤,潛游深海,化鵬之後,遨遊九天。與鯤鵬相比,蜩和學鳩顯得微不足道,兩者相差懸殊,而且前者是虛幻的,後者是真實的,文章採用虛實相交的構思,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可見鵬的力量渾厚剛健,而蜩鳩“搶榆枋而止”,鵬甩了蜩鳩好幾條街。蜩鳩對鯤鵬打起嘴炮:“時則不至,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爲。”鯤鵬和蜩鳩所處的環境不同,境界自然各異。莊子通過鯤鵬的物化,爲後面的人化做好了充足的鋪墊。

接下來,莊子依然採用對比的方式,思路清晰,層層遞進,逐步延伸,從而表達了有所持到無所持的至高境界。莊子認爲“一官”、“一鄉”、“一君”、“一國”不過是安於現狀的蜩鳩,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以及列子“御風而行”,堪比縱情海天的鯤鵬。

莊子寫過哪些寓言?這些寓言表現了莊子什麼哲學? 第2張

蜩鳩的生活,無異於坐井觀天,始終受到俗世文化的擺佈和控制。鯤鵬藉助客觀條件,蓄勢待機,適時而動,實現“怒而飛”。莊子看來儘管鯤鵬能力出色,憑藉的是風和水,依然“有所持”的。在現實中,人生就是舞臺,個人的表現始終受到舞臺的侷限,翩翩起舞,無處可逃。

人的內心只有“無所侍”,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最終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這種境界是莊子追求的理想狀態,體現了儒家“修身”和道家“養心”的高度統一,同時,形成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對比反差,表現出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豪邁氣概。

實際上,《逍遙遊》道出了自我、忘我、無我的三種狀態。自我是對環境進行評估後,自身進行的角色定位。鯤生活在北冥,“鵬之徙於南冥”,在充分的客觀條件下,鯤發揮經年累月的積蓄之力,化作了鵬,從量變到質變,是自我的初現。

對個人而言,離不開“知”、“行”、“德”,在這些要素作用下,才能“徵一國”,這與老子所說的:“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相互傳承和聯繫的。《逍遙遊》中惠子和莊子和對話,借瓠喻人,肯定了人和物之間的聯繫,強調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身逢亂世,個人生活沒有幸福感,精神沒有獲得感,不禁產生迷失感,是逆流而上,還是隨波逐流呢?同樣的問題也困擾着莊子。他認爲:“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莊子的忘我狀態,是思想逐步昇華的過程,與儒家的“平天下”思想相互契合。

莊子寫過哪些寓言?這些寓言表現了莊子什麼哲學? 第3張

莊子不但是思考者,也是實踐者。他筆下的宋榮子能夠“定乎內外之分”,內是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外是外界的環境和條件,宋榮子堅持內在的本真,不受外因的影響,逆流而上,這纔是忘我的體現。在宋榮子身上,有莊子的影子,雙方都在經受時代的靈魂拷問。

從有所持到無所持,是超越世俗,凌駕約束,高據自由的無我狀態,也是莊子追求的“無己”、“無功”、“無名”的終極逍遙境界。無我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以自我爲基礎,由忘我發展而成的。三者不是矛盾體,而是共同體。

莊子在《齊物論》中對無我有深入的闡述,他主張:“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這句話是說沒有你,就沒有我,沒什麼我得不到,因爲我們離得很近。這句看似情詩的話,其實是莊子對物質和意識的哲學探索。他肯定了物質的第一性,依附於物質的意識是第二性,雙方辯證統一,彼此印證,表述了個體意識存在的價值。

莊子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擺脫了時代的束縛,以哲學寓言的形式,感悟人生,佈道人間。他的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明代才子徐渭評曰:“莊周輕生死,曠達古無比。”現代學者聞一多在《古典新義》中認爲:“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着莊子的烙印。”在普通人眼中,一句鵬程萬里,足以表達最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