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韓國在戰國時期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曾是趙國的救命恩人

韓國在戰國時期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曾是趙國的救命恩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韓國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戰國時期的韓國,其祖先與周王室同姓。在春秋時期,一個叫韓萬(韓武子的晉國公族,被晉武公封在韓原,所以他的後裔就以“韓”爲氏。韓氏家族在晉國始於士大夫階級,晉獻公時因寵愛驪姬,逼死太子申生,而立驪姬的兒子奚齊爲太子,導致其他兩個(重耳、夷吾)兒子外逃。晉獻公死後,晉國出現內亂,驪姬的兒子被殺,大夫裏克等人迎接公子夷吾回國即位,即晉惠公。

韓國在戰國時期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曾是趙國的救命恩人

韓武子的孫子韓簡曾侍奉晉惠公,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回國即位時,韓簡已死。他的兒子韓輿又死得早,死的時候還有一個幼子叫韓厥,由於韓家被其他公族排擠,趙衰不忍心其受欺負將韓厥收留。在晉景公時,晉國司寇屠岸賈作亂,藉口誅殺晉靈公時亂臣賊子趙盾。當時趙盾已死,屠岸賈就誅殺趙盾的兒子趙朔。韓厥曾得到過趙家的庇護,趙朔有個兒子叫趙武(趙氏孤兒)剛出生不久,死之前委託給韓厥。屠岸賈屠殺趙家後,趙家的家臣將趙氏孤兒偷偷藏了起來,並告訴了韓厥,在其幫助下,趙家纔沒有斷子絕孫。

14年後,有一次晉景公生病,經過巫師占卜得知是大業絕後的厲鬼作祟。韓厥就說:“是因爲大業沒人祭祀導致的?”晉公問:“他還有後人嗎?”韓厥就提起了趙武,並將其推薦爲祭祀的人。晉景公將趙家原來的田邑封給了趙武,趙家才得以再次復興,後來成爲“三家分晉”中趙國的祖先。

所以,韓國還是趙國的救命恩人,到了戰國年代太久,這份恩情只是早已不再。在晉平公時期,韓、趙、魏三家的勢力已經非常的強大,晉國大權基本被三家把持。公元前453年,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一起又打敗了智伯瑤,瓜分了他的領地,晉國只剩下兩城。三大家族在當時差不多已經奠定了後來韓、趙、魏三國的領土,讓他們躋身爲“戰國七雄”之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正式晉升爲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公元前349年,晉國最後一個國君晉靜公被殺後,晉國從此滅亡。

韓國成爲諸侯國以後,主要的攻擊對象是鄭國,因爲當時周邊的小國家也只剩下鄭國,所以韓國想方設法的兼併鄭國。公元前375年,在韓國多年的蠶食下,最終滅亡了鄭國,將國都遷移到了新鄭。

韓國在戰國時期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曾是趙國的救命恩人 第2張

鄭國在春秋初期屬於大國,鄭莊公在“繻葛之戰”時部下祝聃曾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而周朝也從此衰落。鄭莊公死後,鄭國陷入混亂,一直成爲大國爭奪與拉攏的對象。

韓國滅鄭國以後,遷都新鄭,佔據了原鄭國的版圖,所以韓國也成爲中原大國博弈的對象。如果瞭解韓國的地理位置,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韓國的東邊有齊國(魏國遷都大梁以後,將韓國東方的道路掐斷了)、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方有魏趙。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他屬於內陸國家,四面被大國包圍,沒有出海口,所以發展起來相當的困難。

在“三家分晉”的三個國家當中,韓國是最弱小的,其次是趙國,然後是魏國。雖然說魏國也屬於內陸國家,沒有開發的餘地。但是,魏國從魏文侯啓用李悝變法以後,魏國的國力就逐漸強大起來了。在戰國初期,魏國向西吊打秦國,向東打敗了齊國,向北差點滅了趙國,向南差點滅了韓國。魏國攻韓趙,兩國都曾求救於齊,最終才保住了國家,沒有被滅。所以,在魏國強大的時候,南下滅韓,韓國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大國求救。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抱大腿”。在韓國歷史上,除了申不害變法時沒有遭到諸侯國的侵害,申不害死後韓國又被打回了原形,所以“抱大腿”也成爲韓國的生存之道。

春秋時期,鄭國就夾在楚國和晉國兩個大國之間,所以晉國與楚國爲了爭霸中原,反覆的爭奪鄭國。一旦鄭國遭到晉國的攻擊,鄭國就向楚國求救,如果遭到楚國的攻擊,就向晉國求救。這種牆頭草的做法,雖然也有詬病,不過也是小國家的一種生存之道。進入戰國時期,曾經的鄭國被韓國吞併。韓國爲了自保,還是採取了鄭國的老辦法,向大國求救。“抱大腿”成爲小國的生存之道

“抱大腿”在春秋時期對於小國家來說屢試不爽,鄭國曾經就是依靠這種辦法存活了幾百年。其實這種求生技能也適合韓國,操作難度也不大,只要割地拿錢出來就可以了。比如,魏國攻佔了韓國東部的土地,韓國就向齊國求救,如果齊國將魏國打敗,就答應把魏國佔領的土地送給齊國以求自保。出於霸權和戰略利益的需要,大國一般會進行援救。所以,在戰國後期,秦國攻佔上黨郡的時候,韓國直接把上黨的土地送給了趙國。要知道,上黨的戰略位置非常好,地域遼闊人口衆多,強制的武力不一定能得到。而韓國直接將上黨送給趙國,趙國面對誘惑,自然不想拒絕。所以,韓國就採用這種辦法,笑傲到了最後一刻。

除了向大國求救,韓國的地理位置也比較特殊。晉文公即位時,曾聯合秦國襲擊鄭國,鄭國大夫燭之武,見到秦穆公用一句話就讓秦國退了兵,燭之武說:“秦國與鄭兩,中間隔着一個晉國,兩國相隔很遠。秦國幫助晉國滅亡鄭國,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這對秦國的威脅就更大。”秦穆公經過仔細思考,覺得言之有理,秦國反過來與鄭國結盟。所以,晉國也不敢再滅鄭國,鄭國的危機就這樣解除了。其實,都是地理位置特殊救了鄭國。

韓國在戰國時期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曾是趙國的救命恩人 第3張

而韓國在戰國時期也夾在魏國、秦國、楚國三個大國之間,正好成爲三個大國的戰略緩衝區。假如,秦國滅了韓國,那麼秦國的領土就會暴增,並與魏國和楚國兩個大國接壤,魏國與楚國一旦感受到了威脅,可能聯合攻擊秦國,到那時秦國將兩面受敵。反過來,楚國滅了韓國,領土也將暴增並與秦國和魏國這兩個大國接壤,所以楚國也不敢那麼做。魏國同樣如此,假如當初魏國滅了韓國,我相信他會遭到秦國和楚國,甚至齊國的不斷蠶食。尤其是楚國,畢竟是擴張狂魔,如果與魏國接壤,肯定不斷蠶食魏國的土地。

所以,韓國反而成爲大國間的一道天然屏障,如果謀個國家沒有吞併六國的實力,想吞併韓國簡直就是找死。齊國強大的時候,連秦國都畏懼,在吞併宋國以後,讓周邊的國家更恐懼,生怕某天齊國將自己吞併了。所以,出現樂毅伐齊,齊國差點被滅國。也正是因爲如此,給其他諸侯國也上了一課。如果,實力不夠強想滅韓,下場和齊國一樣。不過齊國被這麼圍攻後,對其他六國也寒了心,所以秦國滅六國的時候,齊國無動於衷。出現這種局面,正是秦國想要的結果。大國博弈,誰能笑傲到最後纔是贏家!

在東漢滅亡以後出現三國博弈,假如蜀國和吳國能結盟,魏國根本無法滅蜀國,更不可能滅吳。只是,蜀吳爲了各自的利益,都不想吃虧,給另一國提供了機會。在戰國時期也一樣,羣雄並立,齊楚一旦結成聯盟,就可以牽制秦國擴張,要想統一六國就增加了難度。秦國之所以想方設法的打破齊楚聯盟,其實就是爲了孤立楚國,楚國沒有了齊國的幫忙,就成了孤家寡人。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秦國就可以一步一步的蠶食楚國的土地,讓其疲勞至死。

秦國在齊國被打趴以後,東方六國已經無力單獨與秦國抗衡,於是實行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先穩住遠處的國家,蠶食鄰近的領土,按照范雎的話來說就是:“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讓鄰近國家疲於奔命,不斷的消耗國力,而楚國就是這麼被玩死的。所以,面對大國威脅的時候,必須有靠山,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大國要小弟,小國要要抱大腿。這裏就不多舉例了,現代戰爭史上有很多抱大腿的案例,比如敘利亞,抱了俄羅斯的大腿,到現在還沒有倒臺。

其實,戰國時期韓國的生存法則,給了很多國家甚至小公司作了生存之道的啓示。國家實力不行,就不要硬抗,面臨寒冬的到來,先抱團取暖。當然,某些自認爲是大國的國家,對自己相同體量的國家,也極力避免戰爭。在戰國時期,秦國最不希望齊國介入,而燕國以私仇泄憤聯合四國諸侯討伐齊國,無疑是自斷後路。他以爲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情,結果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所以,抱大腿成爲小國的生存之道,當然也是生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