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官場真的是越有能力越好嗎?其實不然

古代的官場真的是越有能力越好嗎?其實不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官員每天都要處理很多業務,比如教撫百姓、徵收錢糧、司法刑獄等常規工作,又比如水利、漕運、剿匪等非常規工作,哪一件不要求其具備相應的業務能力?但是,我們看到古代官員似乎都是全能王,抓教育、管財政、負責軍事,甚至把吏、禮、兵、刑、民、工六個部門的職務做個遍,令人歎爲觀止。可是,他們真的樣樣精通嗎?

古代並沒有針對行政或者做官的專門教育,有的只是儒家理論教育。所以讀書人初入官場,對於實際工作內容,完全是一竅不通,能做的就是用儒家道德指導辦公。儒家道德的核心是“忠君”,在實踐中則表現爲對皇權的絕對尊崇。而皇帝考慮問題的首要出發點是維護自己的尊嚴,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他評價官員的首要標準是忠誠,而不是業務能力。寧可用忠心的庸才,也不用異心的人才,是專制帝王用人的不二準則。這樣,帝王用人和官員辦公就找到了一個共同點:政治第一,業務第二。於是,“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誰還真正重視業務工作?

如果官員都重政治輕業務,那麼,業務成績(政績)不好怎麼辦?這就涉及業務考覈了。

既然皇帝用人的標準是政治第一業務第二,那麼考覈起來自然是先講政治,再看政績了。如此,對皇帝忠心耿耿、對維護體制穩定有用的官員,定然能穩坐泰山乃至平步青雲。“德才兼備”,“德”爲先,“才”只是錦上添的花。這裏,“德”的標準就操縱在皇帝手中了。

古代的官場真的是越有能力越好嗎?其實不然

《清稗瑣綴》記載,光緒、宣統年間,國事紛擾,京官們卻渾渾噩噩、頹廢得很,每天早晨到所在的衙門報個到,不到中午就回來了,稱之爲“上衙門”,至於有多少時間在衙門、都幹了些什麼,自己都無所謂,也沒有別人在乎。他們在乎的只是上司的喜好、衙門職位的空缺和黨同伐異的權力爭鬥。這些官員絕大多數年年考覈合格,部分人還考覈優異,該享受的待遇一樣都不落下,該升遷的照樣升遷。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會有幾個官員去紮紮實實地幹業務,追求政績呢?

既然業務考覈形同虛設,那麼業務上真出了必須解決的問題,怎麼辦?

古代官員的應對措施很簡單:依樣畫葫蘆。所謂的葫蘆,第一是指“故事”—慣例、傳統和前任們的做法,第二則是權力上端的心思、好惡和言行。虛應故事也好,揣摩上意也好,本質都是敷衍。不求真正解決問題,只希望把問題早點糊弄過去。

如果出現亟待解決的突發問題,既沒先例可循,又沒有上司意見,官員該怎麼辦?有下屬、幕僚們出謀劃策。清朝地方父母官都有幕僚班子,少不了有刑名師爺和錢糧師爺處理政務,有的還有書啓師爺處理文牘,此外還有數量可觀的書吏、門子、隨從,可以囊括方方面面的政務。到後來,官員連負責領域的制度條文、慣例乃至上司的意見和命令都懶得記了,統統推給幕僚,遇到難題隨時“徵詢”“顧問”,把幕僚的意見當作決策,下達執行即可。

古代的官場真的是越有能力越好嗎?其實不然 第2張

到這時,真正維持各個衙門運轉的,不再是滿腹八股文章、幾年一任“周遊”各個職位的官員老爺們,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在本衙門工作的胥吏差役們,以致出現“本朝與胥吏共天下”的局面。

反過來說,古代官員真的沒有必要去認真刻苦地鑽研具體政務,因爲當官這個活實在太簡單了。不過,市場有市場的力量,社會有社會的邏輯,官府只要不橫徵暴斂,不妄加干涉,經濟就會自然發展,社會也會自然進步。要相信市場和社會“自發”的力量,政府公權力並非時時處處都是不可或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官員的庸碌無爲,有時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