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飽讀詩書的班超爲何要投筆從戎出使西域呢?

飽讀詩書的班超爲何要投筆從戎出使西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班超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陝西省咸陽市)人,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小兒子。

班超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內心孝敬恭謹,居家常親事勤苦之役,不恥勞辱。能言善辯,涉獵書傳,能夠權衡輕重,審察事理。

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班超的長兄班固被漢明帝徵召到朝廷任校書郎,班超與母親一起跟隨到洛陽生活。因家境貧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寫文書來維持生計。

班超每日伏案揮毫,重複着單調而乏味的工作,某日實在是煩了,忍不住將筆一扔,大吼道:“大丈夫即使沒有其他宏大的志略,也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豈能浸泡在筆墨間直至老死!”

飽讀詩書的班超爲何要投筆從戎出使西域呢?

周圍的人先是被他的吼聲嚇了一跳,聽了他說話的內容,一起捂着肚子笑。

人家傅介子、張騫都是什麼樣的人?張騫兩通西域,累功得封爲博望侯;傅介子帶隨從數員出使西域,計斬不肯臣服於漢的樓蘭王,得封爲義陽侯。你能比得了嗎?再說了,就算是你的才能堪與傅介子、張騫相比,也要有他們的際遇,得到漢昭帝、霍光和漢武帝的賞識才能展翅高飛,施展才華啊。

班超生氣地說:“小子安知壯士志哉?”爲了證實自己絕非等閒之輩,他去找相面的人看相。相面的人是這樣忽悠他的:“看你的長相,應當封侯於萬里之外!”

“封侯於萬里之外”,什麼意思?相面的人搖頭晃腦,慢條斯理地說:“你生得燕頷虎頸,可飛而食肉,所以是萬里封侯之相啊!”

可是,班超鵬飛萬里的機會一直遲遲不來。直到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他纔有嶄露頭角的機會。且說,匈奴是秦漢以來對中原政權最具威脅的敵人。

飽讀詩書的班超爲何要投筆從戎出使西域呢? 第2張

東漢初年,匈奴經常寇略邊境,支持地方勢力控制了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五郡。光武帝鑑於建國伊始,忙於整頓內政,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發展生產,無力顧及。因而,在建武年間,面對匈奴連年不斷的襲擾,只是採取消極防禦的方針和權且忍讓的策略,“增援邊兵郡數千人,大築亭候,修烽火”以備匈奴,同時,不斷遷邊民入常山關、居庸關以東,以避匈奴寇掠。政治上,遣使匈奴贈送金幣以通舊好,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匈奴面對東漢這種對策,雖然間或互派使節往來,軍事上仍然保持南侵之勢,步步進逼,並乘機控制了西域北道諸國。

西域東起玉門關、陽關(今甘肅省敦煌一帶),西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中以天山分爲南北二道,面積包括了今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甚至更大的廣袤地區。漢武帝時,朝廷派張騫通西域,並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前後,設立了管理西域地區的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開始了對西域地區三十六國的管轄。漢王朝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也由此自西域各國向西方更遠的地區傳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使得漢民族揚名世界,中國的科學技術不斷地領先世界而又被世界所尊崇。

漢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西域莎車王賢和鄯善王安遣使入朝,請求東漢帝國派置西域都護,以保護自己。

光武帝卻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爲由,予以拒絕。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車師前國、鄯善、焉耆等十八國派遣王子入漢都洛陽爲人質,再次請求派遣都護,光武帝仍以“中國初定,北邊未服,皆還其侍子,厚賞賜之”,沒有同意。

從此,莎車王賢便依附了匈奴,準備兼併西域。

鄯善等十八國大爲憂恐,苦苦哀求漢朝將其侍子留下,並儘快派出都護,以制莎車。

光武帝很無奈地傳諭:“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從此,“閉玉門以謝西域之質”。

車師、鄯善、龜茲等國也就先後投靠了匈奴。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遭受到嚴重災荒,內部矛盾重,對東漢帝國來說,這正是剿滅匈奴的大好良機,可是光武帝自覺無力發兵,最終還是放棄了。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爲南北二部,南匈奴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爲呼韓邪單于,“款五原塞,願永爲藩蔽”,請求內附東漢帝國,以“磗御北虜”,與北匈奴對抗。

很多東漢大臣都以爲天下初定,國內空虛,南匈奴虛情假意,不可答應。光武帝卻同意了。

他按西漢時對待呼韓邪附漢時之舊例,詔令其遷居雲中郡,後又令徙居西河美稷,並通過各種籠絡措施,讓其“東捍鮮卑,北拒匈奴”,以夷制夷。

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時間內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東漢政府每年用於安撫南匈奴的費用極高,極大地加重了國內人民的負擔,而且北匈奴南下的攻勢卻日盛一日。

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至漢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間,北匈奴猶盛,數寇邊,朝廷以爲憂,“複數寇鈔邊郡,焚燒城邑,殺戮甚衆,河西城門晝閉”。

由此可見,在北匈奴問題上繼續實行防禦政策對邊郡安定是於事無補的,只有“以戰去戰”,以戰爭來結束戰爭,一次性地將北匈奴打趴打服,纔可能得到邊境的和平。

飽讀詩書的班超爲何要投筆從戎出使西域呢? 第3張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北匈奴仍舊不知死活地頻襲邊塞。

而經過光武帝和漢明帝父子兩代人的努力,東漢帝國國內政治局面統一,社會秩序穩定,社會經濟恢復並持續發展,百姓殷富,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已具雄厚的作戰潛力。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雖然出自西漢人之口,可在東漢仍舊適用!

該是出手還擊的時候了。

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二月,東漢帝國兵分四路,分頭對北匈奴展開打擊。

其中,奉車都尉竇固領酒泉、敦煌、張掖三郡甲兵及盧水的羌、胡兩部一萬兩千騎,自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省酒泉市)郡直襲白山。

班超,就跟隨在竇固的軍中,任假司馬(即代理司馬),奉命進攻伊吾,在蒲類海與匈奴作戰。

該戰班超斬俘衆多,鋒芒畢現,得到了竇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