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清朝御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通常所說的御醫,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御醫是指太醫院的一個官名,自上而下分別有院使、院判、御醫、吏目等。但在清代的文獻中,我們發現一個廣義的概念,御醫往往是一個統稱。上至院使,下至吏目,太醫院裏的各級醫官都稱之爲御醫。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另外,從一些實例中發現,凡是爲帝后服務,或聽候皇帝調遣、奉旨爲病家診治的醫生都可以稱之爲御醫。換言之,清代御醫範圍很廣,太醫院所有醫官、各地徵召來的名醫、欽點進宮的民醫或通醫之人、部分蒙古醫生、喇嘛大夫等都曾充當過御醫,他們構成了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一,太醫院醫官

太醫院是御醫羣體的中堅力量,他們肩負着宮中的醫療保健大任。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二十八日的一件滿文題本,表明了御醫的職責:“我等既出而承應宮內班侍,救治病人,當不分晝夜,謹慎小心,以效犬馬之勞,此乃分內理應所當之事,我等心甘情願。”

因爲服務對象和活動區域的特殊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太醫院醫官的考察,實際上也就是對宮廷醫事活動的探索。遺憾的是清代太醫院醫官以醫術博取功名利祿,大多沒有著書立說,加上特定的服務、醫療對象決定了其祕不示人,不爲外人所知,因此他們在醫學史上留名的寥寥無幾。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第2張

儘管青史留名的太醫院御醫很少,但他們的醫術還是不容置疑的。按照慣例,進入太醫院需要經過嚴格的銓選,然後才能進入教習廳(同治五年改爲醫學館)學習數年,要精通《素問》、《難經》、《本草》、《脈經》及重要的方書。最後經過考試才能成爲御醫。

事實上,太醫院醫官並非都是太醫院培養出來的,有的醫官是從民間選拔而來的。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太醫院有御醫、吏目等105人,而每天在宮中輪值需用110人,可謂差多人少。

鑑於這種情況,太醫院採取應急措施,在各省民醫及舉、貢、生、監有職銜人內,選撥精通醫理、情願效力者,經過考察後,酌量錄取。

二,各地應召進宮的名醫

經過考試成爲太醫院醫官,並進而在宮中服務是成爲御醫的正途。正途之外,還有其他途徑,如應清廷徵召、由督撫保薦便是其中之一。應召進宮的這些醫生,或是民間名醫,或是有官職的通醫之人,進京後並不入太醫院編制,只是以應召醫生的身份在宮內服務,留京供差之費,由內務府發給。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第3張

出宮後,以行醫爲職業的依舊懸壺濟世。如孟河醫派的四大名家之一的馬文植,光緒六年(1880)由江蘇巡撫吳元炳舉薦爲慈禧太后看病,在京居留9個月後,回到原籍重操舊業;有官職者繼續自己的仕途,而且根據療效的好壞,或升遷或降職。如陳秉鈞爲光緒帝診療時有突出表現,被敕封爲刑部榮祿大夫。

有清一代,作爲一種補充方式,清廷時常向各地下令,徵召民間醫生或通醫之人進宮效力。如雍正七年(1729)冬天起,雍正帝身體不適,到了次年二月病情加重。及至五月初四日,怡親王允祥病逝,又給了他沉重打擊。爲此,雍正帝向田文鏡、李衛等發出諭旨,表達了從民間尋覓良醫的意願,上諭說:

“可留心訪問,有內外科好醫生與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講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緣訪得時,必委曲開導,令其樂從方好,不可迫之以勢。厚贈以安其家,一面奏聞,一面着人優待送至京城,朕有用處……”

從這道上諭中不難發現,除了醫生之外,道士同樣也是選擇的對象之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雍正帝頗爲崇尚方術。晚清時期,各地督撫從民間保薦名醫爲帝后治病的現象屢見不鮮。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第4張

三,欽點進宮的名醫或通醫之人

這種方式較爲特殊,這些即將成爲御醫的人,在進宮之前其姓名和醫跡已爲清帝所知,因爲名聲而被欽點進宮,這方面的事例在清宮檔案中也較爲多見。

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八日,康熙帝“聞有江西沈石青、江南朱本中因善行醫,奉旨召取”,這句話道出了之所以徵召二人,是因爲他們在行醫生時的口碑和名聲。

沈石青的情況,康熙帝是通過安親王嶽樂等獲知的。平定三藩期間,定遠大將軍嶽樂率部在江西征戰,當時軍中許多將士病倒。在此情形下,服用沈石青所配藥物,將士大多痊癒,於是衆人稱其爲良醫。朱本中,徽州人,善內科,向來有“能治諸醫所不能治之病”,康熙帝正是通過內閣學士徐文元等人,瞭解到他的履歷。

僅康熙一朝被欽點進宮的名醫除了上面二人之外,還有章文鐄,他曾被康熙委以重任,醫治直隸總督趙弘燮而名揚海內。此後章文鐄以御醫的身份,隨侍康熙左右。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第5張

四,蒙古醫生

蒙古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在長期征戰和日常生活中摔傷骨折在所難免,正因爲如此,蒙古醫生積累了豐富的治療骨傷科的經驗,使骨傷科發展成爲一門有豐富經驗的臨牀學科。

清入關後,在上駟院中設立機構,把精通正骨術的醫士彙集其中,爲朝廷效力。按定製“選上三旗士卒之明正骨法者,每旗十人,隸上駟院,名‘蒙古醫士’。凡禁廷執事者有跌損者,鹹命其醫治,限以日期報愈,逾期則懲治焉”。蒙古醫生在治療骨傷時,往往“時有祕方能立奏效,非岐黃家所能及者”。

五,喇嘛大夫

喇嘛大夫是指喇嘛中精通醫學、醫術之人,在文獻中被稱爲喇嘛大夫、額木齊喇嘛。他們並不是太醫院統轄下的專職醫生,平日各行其是,從事佛事活動。

按照規定,京城中各寺廟要把廟中通醫喇嘛的情況悉數通報朝廷,以便不時之需。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時期,喇嘛大夫的行醫的例子有:

康熙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孝莊皇后突患中風,值宿御醫做了緊急處置。天亮後,孝莊皇后又欽點乃寧呼圖克圖進宮診視。據他診斷,中風是用不潔之膳所致。故此,在花園內,用48名喇嘛誦《木蘭經》以驅病魔。

康熙四十五年八月,護軍參領莫爾洪患病,康熙帝把所掌握的蒙古醫生治療同樣病情的藥方轉交給留在京城的皇三子胤祉。胤祉急速傳察罕喇嘛廟之額木齊喇嘛攜帶藥方送至莫爾洪家,額木齊看畢,照藥方親督配藥。

清朝太醫院的御醫有哪些羣體?多元化的清宮御醫羣體! 第6張

通過考證清代的御醫後,便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太醫院是御醫羣體中的主力,作爲一種補充方式,在太醫院遇到疑難雜症束手無策時,清廷則通過從民間徵召進宮。多種渠道保證了醫術高明的醫生彙集宮中。因御醫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御醫羣體的醫學水平是當時最高水平,這一點大致是沒有異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