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關於元朝,其實還是很富有歷史意義的。至少來說,當年蒙古人從草原來到了內地,一改過去遊牧遷徙的生活本質。這對於蒙古人應該是很大的一次歷史轉變吧,所以這種現實對於蒙古人是帶着很大驕傲的,以至於後來他們總是在想方設法改變“歷史”,不去重視真實事件的發生。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就是蒙古人史料中與我國史料認知不同的地方以及有關元朝認知的不同原因。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蒙古人的史料記載,與我國史料到底有哪些不同?對比之下才見差距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說明一件事,我們不可能對整個蒙人歷史與我國曆史相對比,還是以元朝這個王朝爲軸心,來看其不同之處吧。

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河套地區的正確屬位,所謂河套,它是指黃河沿着賀蘭山一路朝北至陰山轉向東方,再繞呂梁山向南環繞,如此幾乎就如同一個漢字“幾”字的形狀,所以被稱爲河套。

河套包括了寧夏、內蒙古、陝西的部分地區。當然,河套又有東、西、前、後套之說,比如前套爲敕勒川與呼和浩特平原,而後套則指巴彥淖爾平原。如此前、後套又被總稱爲東套,多指蒙古部分,銀川平原一帶是被稱爲西套的。

如此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發現,這個河套的地盤實際上一直就隸屬於中原王朝。只不過後來有一部分被蒙古佔領,至秦國時期,才重新收復此地區。

但打開蒙古人的史料卻不一樣,他們一度認爲河套應該是蒙古的,是秦朝人將這個地方掠奪,然後修起了長城,進而發生了引導世人錯誤認知的。這顯然不尊重歷史,也不注重事實。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元朝是真實存在,並出處詳細的王朝。本着有一說一的事實,雖然有點屈辱的意味,但歷史還是記錄了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政府的事實。

可是,這一點在蒙古教科書中卻被顛覆,他們從不覺得元朝是中原土地上的王朝,而是屬於整個蒙古帝國的。後來因爲漢人朱元璋造反,加之蒙古內部政局不穩,中原這一地區纔在蒙古版圖中消失。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第2張

這個方法是不是夠天真?反正不認清歷史的人不在少數,我們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文化竟然只是蒙古人的產物,真不忍直視。

當然,這還不是結束,因爲就清朝王朝的存在也發生了重大的認知錯誤。或者說這根本就不是認知,而是人爲。

其原因就是,蒙古認爲清朝的時候,蒙古人一度被清朝所把控,是自己後來歷經艱辛地奮鬥,才終於重新擁有了現在這麼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的。

這種認爲顯然是將歷史全部抹煞,然後鼓吹整個亞歐大陸都應該是其大蒙古帝國的天下,只不過因爲各種原因,他們最終失去了這碩大的帝國。

看看,這就是所謂的顛倒黑白了吧?你蒙古國的誕生不過是公元1206年的事,當時不過是鐵木真的名字成爲了蒙古人的旗幟,如此纔有了蒙古帝國之說。

實事求是的講,蒙古確實一度中興,鐵木真的後代不斷四處打拼,東至日本海,西到地中海,北邊跨越了西伯利亞,南面到了波斯灣。這樣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格局,總面積約三千餘萬平方公里。

但這必須要先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原王朝的一直存在,其次纔是蒙古不斷侵略與奪取的現實。說其奪取是地盤,相信人們都瞭解,蒙古兵當年更愛的是真金白銀,所以他們的戰爭多爲財物的掠奪,然後纔是所謂的建設國家。

可惜的是,當時他們蒙古帝國本身就因汗國之間聯盟而存在,卻又因內部不團結帶來動盪。特別是帶領他們的領袖蒙哥一死,整個所謂的蒙古帝國也就功虧一簣了。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第3張

有關元朝的不同認知,爲何會有差距產生?儒家學派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其實,蒙古人與我國有差距的地方,不只是國度、出處之類的分歧。就拿元朝這個王朝來說,蒙古人史料中的記載與我國史料也不盡相同。

本身同爲一部歷史,就是一個元朝而已,爲何換了個地方就會產生差距呢?其實,除了蒙古人自以爲的“事實”之外,還有一部分就是當時儒家文化與蒙古文化產生的差異。所謂高度不同,認知也不一樣。

爲什麼這麼說,不得不提的儒家知識分子就被推到了前臺,他們作爲一個歷史記錄者的工作人員,因爲自身認知狹窄的現實,從而讓很多虛妄的認知被顯現出來。

比如,當年的元朝皇帝早年生活在大漠,而這大漠本身就是一個蒙古帝古的聯盟國。前面已經說過了,所謂的蒙古帝國原本就是幾個汗國聯合而來的,但基於人家南征北戰的範圍大,相比中原內地的人眼界更寬是一個事實。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第4張

在這樣的基礎上,元朝主管中原後就在原本的封建制度中加入了更多的自治制度。應該說這纔是文化的碰撞,昔日儒家眼中所看到的獨裁、一呼百應在這裏都變成了“大主意我拿,小問題你自己看着辦”的自由發揮。

如此一來國內就出現了各種多元化,比如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包括語言文字。這時儒家眼裏的認知明顯不能承受該多元化的現實,他若非要將元朝按着自古以來的封建王朝制度來記載,顯然就對不上蒙古那多元、複合型的朝代歷史了。

另外,元朝並不是傳統的中原王朝制度的衍體,它更多的是保持了蒙古帝國治理天下的率性。在過去的王朝,國家將生意人看成社會發展的低端行爲,相反農業纔是首恆不變的重中之重。

但元朝保持的率性讓他們以經濟爲主,農業爲輔,於是,儒家在此時的身份地位大大降低,他們再對於元朝的認知就更加不屑與有色視之。

其實,人家元朝重視經濟也不過是因爲比中原內地接觸商業文明更早一些。就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興,事實上也是發生在元朝的。走出去,賺大錢,做大生意,這纔是元朝時期認爲重要的東西,而非整日在家“之呼者也”。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第5張

這對於儒家的學問之說造成一定的衝擊,雖然元朝在某種程度上是提升了中原國民認知與思想的,可於儒者眼裏來看,這卻是一種禮崩樂壞的行爲。如此蒙古人眼中的元朝怎麼可能與我國史料中的元朝相提並論呢?

當然,不得不承認,元朝入主中原也是一個封建制度下的國度。因爲當他們來到中原之後,也馬上使用了很多中原王朝貫用的治理手法,比如說封候、食邑、世襲等制度的運用。

但這不能說是完全照搬中原管理機制,因爲在蒙古帝國的體制裏,這些手法早就被運用了。那些汗王們不僅享受食邑這一現實,其食邑之內的經濟、行政、財政,包括兵權,都是被視爲合法享受的。

這是不是就與中原內地世襲制度相當了?祖輩爲官世代有官做,父親是候,是王,下一代也擁有這樣的高起點。這是多麼相似的地方,可爲什麼儒家認爲元朝只是學習中原制度,而不是本制上的封建制度呢?如此沒有差異也就不可能了。

蒙古人的史料是怎麼寫元朝的?跟我國有哪些差異? 第6張

當然,有關元朝的事,蒙古人與我國史料記載中不同的地方肯定還很多,而且也包括元朝之外的衆多方面。但本着文化不同,看法與認知不同的原理,也就必須要承認這些差距,各人尊重自己國內的歷史,這樣恐怕更能讓心理層面平衡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