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孔孟之道中庸思想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秦朝不用孔孟之道的原因有兩點:首先,儒家思想不比道家思想之韜光養晦的智慧,在“似亂非亂”時期之恢復民生方面,與道家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了;二來沒有法家思想之嚴刑峻法的“霸道”,難以在百家餘溫尚在的時期以“霸道”之力統一思想。

而中庸思想的意義,就在於其“過猶不及”的思想。“過猶不及”思想時刻提醒後人做事不可偏頗,要實事求是,不偏不倚,而秦朝不過二世而亡的事實,也證明了極端會導致事物過早衰亡的道理。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1、秦朝屬於“似亂非亂”的時期,百家爭鳴的餘溫尚在

秦朝時期屬於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而天下之百家爭鳴的餘溫還在,這個時候,雖然天下名義上大一統了,但是實際上還有點暗流涌動的意思。秦始皇這個時期,還是需要採取適合當時社會環境的手段,在文化和民生方面下一些功夫。秦始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要重建戰火後的家園,一方面是維繫國內的民心,不讓偏激的思想流行。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第2張

但是,秦始皇似乎更加傾向於用“由上制下”的壓迫式方式,期待以法家之“嚴刑峻法”來維繫國家平穩。看上去,在諸侯國戰場上勝利的秦始皇,依舊最最關心的,還是提升國家的“軍事力量”。但這點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雖然中原大地歸於統一,但是邊境的匈奴時不時來騷擾,確實有些煩人。於是秦始皇大興土木,修長城,加強邊防,並利用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秦始皇的視野可能還停留在“國與國”的對抗中,還尚未將目光從“國家抗衡”之戰場上收回來。可能秦始皇沒有注意,或者無暇注意到,常年經歷戰爭的百姓渴望和平,渴望重建家園,渴望休養生息。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第3張

於是,好不容易從諸侯爭霸的戰場上劫後餘生的老百姓以爲要鬆口氣,卻馬上又陷入秦朝之嚴刑峻法中。再加上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餘溫尚未熄滅,百姓還是比較“有想法”的,自然就容易民怨沸騰。秦始皇身居高位,又屬於歷史轉折點的“千古一帝”,容易被有心人制造輿論推向風口浪尖。所以,從上述分析看,秦始皇還真不能選擇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爲什麼這麼說?我們繼續往下看。

2、儒家在恢復民生方面比不上道家的“韜光養晦”,在百家爭鳴餘溫尚在的時期,也不適合用來統一思想

秦始皇時期,雖然諸侯大亂戰結束了,但是人們的生活只能說是比戰亂時期好了一點點,家園在戰火中毀壞得不成樣子,同時民間又有各種學說流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民心浮動,再加上國外還有強大匈奴虎視眈眈。百姓的生活,其實也算不上多好,秦始皇也並不能說在統一天下後就能鬆一口氣。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第4張

秦始皇的當務之急,首先需要韜光養晦,恢復民生;其次,還需要統一思想,平定民心。而儒家思想自然比不得道家思想在韜光養晦上更能發揮作用,就儒家對於“禮儀制度”的堅持,往往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就容易產生不合時宜的耗費,比如喪葬、祭祀之禮等等。而在統一思想上,當時諸子百家思想餘溫尚存,儒家思想在其形式上又有鮮明的維護貴族階級的特色,同時有沒有法家思想的“霸氣”,太溫和,利益指向看上去又不一致,肯定難以被“廣大老百姓”所接受。所以不管是從恢復民生來說,還是從平定民心來說,儒家思想都不太適合秦始皇時期。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第5張

3、中庸思想的意義:秦的偏激,就印證了反中庸當加快事物衰敗的道理

我們再來看看中庸的意義。任何時候,極端了就不好,中庸思想給我們傳達的就是不偏不倚,做事不能太過,也不能太不及。而秦始皇之嚴刑峻法、國家建設方面的大興土木,顯得就太過了;相應的,其在發展民生方面又顯得太不及。於是,多種因素合起來,最後導致了秦朝的“短命”。所以,即便是拿秦朝做例子,我們也能看出,中庸思想的意義就在於告誡後人做事要根據事情情況把握度,不盲目折中,亦不極端偏激,避免出現“物極必反”之悲。

物極必反!秦朝爲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國? 第6張

因此,基於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秦始皇時期,天下處於“似亂非亂”之暗流涌動的時期,諸子百家學說餘溫尚在,國內思想尚不統一,而且民生凋敝,又外有強敵,儒家思想一來沒有道家思想之休養生息的“靜”,對“似亂非亂”時期恢復民生“弊大於利”;二來沒有法家思想之嚴刑峻法的“動”,難以在百家餘溫尚在的時期以“霸道”之力統一思想。所以,在尚處“競於氣力”的秦始皇時期,儒家思想還是顯得相形見絀了。而中庸的作用,則在於表明“過猶不及”,告誡人們做事要在原則性的基礎上把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