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女子妝容解析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女子妝容解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婦女好面妝,奇特華貴,變幻無窮,唐代前後都未出現過如此盛況。

唐代婦女的化妝順序大致如次: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

  花鈿

花鈿是唐代面部裝飾的一大特點。這種在臉部額間貼上花鈿進行裝飾和點綴的方法,在唐時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後期更爲時尚,並且有多種效果,這在王建的詩中記得十分詳細:“膩如雲母輕如粉,豔勝香黃薄勝蟬。點綠斜蒿新葉嫩,添紅石竹晚花鮮。鴛鴦比翼人初貼,蛺蝶重飛樣未傳。沉復蕭郎有情思,可憐春日鏡臺前。”從詩句中我們能體會到當時花鈿視覺效果如何,從而知道花鈿的質地是薄而輕的,色是膩而豔的,樣式有鳥、蟲、花葉等。這在當時的壁畫、絹畫上都有反映。

靨鈿又稱“貼花子”。靨鈿是在臉頰上點畫出如星如月的形狀,然後用胭脂、丹青塗抹上去。從新疆吐峪溝出土的繪畫殘片上,發現婦女面部有紅花子的裝飾痕跡,又從《搗練圖》中看到婦女額頭上有紅瓣花片的裝飾,《木蘭詩》中“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花黃”即指將金箔剪刻出花形,裝飾在面部貼在額頭上的叫花鈿,貼在兩頰的是靨鈿。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女子妝容解析

  眉飾

唐女畫眉千奇百態。唐代婦女用青黑色顏料將眉毛畫濃,叫做“黛眉”。“黛眉”是漢代以“黛”畫眉風氣的延續。《太平御覽》中記載 :“染青石謂之點黛。”白居易的《上陽發白人歌》中“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釣於目上下,謂之血暈妝”,十分明確地記述了“黛石”的質地、顏色和功能,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當時婦女修眉,除剃掉原來的淡眉外,還要刮淨額毛,用“黛”畫出各種眉毛式樣。唐玄宗曾命令畫工設計數十種眉形,以示提倡。如鴛鴦眉、小山眉、五嶽眉、三峯眉、函煙眉、拂雲眉、倒暈眉、掛葉眉、黑煙眉、半額眉等。最常見的是蝴蝶眉。張籍《倡女詞》中記“輕鬢叢梳闊掃眉”。白居易的《上陽發白人歌》中描述“青黛點眉眉細長”以及“莫畫長眉畫短眉”等都是記載了畫眉的長、短、寬、窄和濃淡。李商隱詩“八歲偷照鏡,長眉以能畫”。這說明唐女畫眉之風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見流行之盛。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女子妝容解析 第2張

隋唐時畫眉,各個時期有變化。隋煬帝的殿腳女吳絳仙就是善於畫長眉,而且用青黛畫眉,唐初尚寬與濃,至開元、天寶年間,則尚細淡的畫法,又尚細細八字式低顰。後又時尚過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時化妝趨於怪誕,一時有以悲以怪爲美,以病態爲美之風尚,八字眉、畫黑脣、臃腫髮式的悲啼妝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例子。總之,唐初、中期的髮式與化妝多趨於多樣、自然、健康活潑,而晚期則有變態、壓抑、愁悶、病態的傾向。

斜紅

斜紅是婦女面頰上的一種妝飾。從唐代墓葬裏出土的女俑,臉部常繪有兩道紅色的月牙形妝飾,這種妝飾色澤濃豔,形象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狀,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了兩道傷疤。這種妝飾被稱爲斜紅。

據張沁《妝樓記》載,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宮中新添了一名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天夜裏,文帝燈下讀書,四周有以水晶製成的屏風。薛夜來走近文帝,不覺一頭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愈後仍留下兩道疤痕,但文帝對她寵愛如昔。其他宮女有見於此,也模仿起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這種血痕,名叫“曉霞妝”。時間一長便演成一種妝式——斜紅。

 面靨

除斜紅之外,唐代還流行一種面部妝飾叫“面靨”。“面靨”與“斜紅”不同,它是施於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也稱“妝靨”。更古老的名稱叫“的”。劉熙《釋名·釋首飾》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根據傳說,婦女在臉上注“的”,原來並不是爲了妝飾,而是宮廷生活的一種特殊標記。當一位宮女月事來臨,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難以啓齒時,只要在臉上點上兩個小點即可表意。以後這種做法被傳到民間,逐漸變成一種妝飾。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女子妝容解析 第3張

“面靨”通常以胭脂點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在盛唐以前,婦女“面靨”一般多作成黃豆大小的圓點 ;盛唐以後,有的形如錢幣,被稱爲“錢點” ;有的如杏核,被稱爲“杏靨”。也有飾以各種花卉的,俗謂“花靨”。晚唐五代以後,婦女“面靨”妝飾之風愈益繁縟,除了施以圓點、花卉之外,還增加了鳥獸圖形,有的甚至還將這種花紋貼得滿臉皆是。

 點脣

在古代婦女的面部妝飾中,還有“點脣”的習俗。所謂的“點脣”,就是以“脣脂”一類的化妝品塗抹在嘴脣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點脣材料,叫“脣脂”,它的主要原料是“丹”。“丹”是一種紅色礦物,也叫“硃砂”,用它調和動物脂膏製成的“脣脂”,具有鮮明強烈的色彩光澤。隨着社會風氣的變遷和審美觀念的演變,唐代婦女的“點脣”形式也出現多樣的造型。如石榴橋、大紅春、小紅春、半邊嬌、萬金紅、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淡紅心等。也有以形狀大小或妝容姿色取名,如嫩吳香、聖檀兒、洛兒殷等,這裏的“脣脂”就是後來的胭脂錠。

隋唐五代服飾:唐代女子妝容解析 第4張

 粉脂

粉脂是胭脂和素粉的合稱,這是當時婦女們離不開的化妝品。由於唐裝多有袒露肌膚,因此要求除面部敷粉以外,胸、臂等裸露部分也要求敷粉。現在可以看到的形象資料是出土的陶俑和壁畫仕女圖,上面有半圓形和圓形的紅粉化妝痕跡。在當時,宮中的女人也有少數只以素粉撲面的化妝方法,並形成了宮中一種不正常現象,人們稱它爲“淚妝”,認爲它屬於奇裝異服一類。

 額黃

“額黃”是以黃粉塗抹額頭。

“鴉黃”是以黃粉塗抹雙眉中間,又稱“眉黃”。

“靨頰塗黃”是在面頰塗抹大面積的黃色,當時取名“拂妝”。

在封建社會,廣大婦女一直是深受禮教的約束,笑不露齒,站不倚門,行不露面,被奉爲婦女必須恪守的信條。唐代婦女擺脫這種羈絆,大膽嘗試,從而帶來唐時服飾嶄新多彩的面貌,這又是一次人之本性——表現個體存在——與封建禮教的抗爭。它也只有在唐代這個以開放安民爲策、兼用禮教的時期才能一突而起。它是在開化的社會意識、繁榮的經濟條件、人體的自我表現三者兼備的基礎上開出的鮮花。女穿男裝、女穿胡服,這當中體現了大唐的青春、自由、歡樂的風貌。唐代女子的服飾精神歸功於盛唐的統一、協調、廣闊、開放、活躍、昌盛、發達、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