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2020年末到2021年初,《大秦賦》、《有匪》以及剛剛開播的由小說《帝王業》改編的電視劇《上陽賦》等幾部古裝大劇相繼上映,劇中男女主角的年齡問題成了這幾部劇的統一槽點。

先是滿臉滄桑的張魯一扮演12歲的秦王政,然後是結婚生子後略有倦容的趙麗穎扮演13、4歲的少女周翡,現在又輪到了年近不惑的章子怡扮演及笄之年的王儇。

很多網友吐槽章子怡劇中的形象不像15歲的少女,看起來太違和。咱們先拋開章子怡到底有沒有少女感這個問題,先來說說古人的這個“行笄禮”,其實古人說的及笄可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在中國古代,男性第一次重要的儀式就是弱冠禮,而女性對應的就是及笄禮。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成年禮,男性從此要開始獨立,女性則可以成婚論嫁。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及笄禮也俗稱“上頭”、“上頭禮”。笄是指簪子。從我國的周代開始,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都要舉行笄禮。根據《周禮》記載一般是在十五歲舉行,但是如果一直待嫁沒有定親,也可以在二十歲行笄禮。

及笄禮不同於男性的弱冠禮,不必挑選吉日,而是有固定的日期,都是在農曆三月三,也就是女兒節。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第2張

在行笄禮時最大的變化是改變女性幼年的髮式,將頭髮綰成一個髻,然後用一塊黑布將髮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髮髻。這一步驟的主行笄禮者是女性家長約請的女賓爲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第3張

在此之前女性需穿着采衣,也就是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然後進行三次加笄,每一次加笄的服飾都有不同的含義,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色澤純麗,象徵着女童的天真爛漫;再加:髮簪、曲裾深衣。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徵着豆蔻少女的純真;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最後隆重的大袖禮衣反映了女子的典雅端麗。

每加帶一個複試都需要一拜,一拜父母,感謝養育之恩;二拜正賓,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重;三拜掛圖,表示傳承文明報效祖國的決心。

之後一般還要接受相應的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爲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和一些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後來逐漸改爲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爲“教茶”。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第4張

所處年代的不同,及笄禮的年齡也有所不同,比如前面說的周朝時期,女性的結婚年齡還是比較晚的,根據《周禮》的記載一般不超過二十歲,但是到了春秋後期,越王勾踐規定國內的女性結婚年齡爲十五歲。到了漢代,漢惠帝則規定了女子的結婚年齡爲十三四歲;在宋仁宗在位期間,規定了女子可以結婚的年齡是十三歲;明太祖則規定女子結婚年齡爲十四歲。

而如果到了相應的年齡還沒有結婚,有的歷史時期還會給予相應的處罰,在漢代如果到了十五歲以上還沒有嫁人,就要罰六百錢。西晉時更爲過分,晉武帝規定了,女子如果到了十七歲還不結婚,那麼官府就會出面將她嫁出去。

其實這種規定的出現,根本原因就是爲了增加國內的人口總量,只有人口總量上去,才能夠應對各種各樣的災難、戰爭。可惜很多年輕的女性卻成了這些規定下的犧牲品。

《上陽賦》喜迎開播,劇中的及笄並不一定必須是十五歲 第5張

所以《上陽賦》這部劇中章子怡扮演的也不一定就是十五歲的少女,如果僅憑“及笄”這兩個字我們也無法判斷她飾演角色的真實年齡,只能說不會超過二十歲吧。而如果說扮演的是一個二十歲的少女,其實章子怡的扮相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通過各種歷史畫像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生產力低下,沒有現代這麼豐富的化妝品和化妝手段的時代,二十歲左右的女性真的不一定還有什麼少女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