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科學探索 > 大西洋蠵龜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大西洋蠵龜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大家對大西洋蠵龜有了解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大西洋蠵龜相關的介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大西洋蠵龜品種簡介

大西洋蠵龜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大西洋蠵龜

大西洋蠵龜是典型的海龜品種,既然是海龜品種,那麼很多習性就會與其他種類的龜不同,比如大西洋蠵龜的洄游行爲就是比較有特點,值得人們去研究的。人們一直在探尋,在茫茫的水面下,大西洋蠵龜是如何準確得知方位的。

大西洋蠵龜(Loggerhead turtle),俗名綠蠵龜。分佈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大西洋蠵龜。體大,長可達1米,一般重約100千克。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和藻類爲食。

中文學名:蠵龜

中文俗名:紅海龜、赤蠵龜、靈龜

拉丁文名:Carettacaretta

英文名:Loggerheadseaturtl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爬行綱

目:龜鱉目

科:龜科

種:大西洋蠵龜

分佈: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

保護: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名錄中。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與農業部聯合頒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列爲Ⅱ級保護動物。

大西洋蠵龜形態特徵

大西洋蠵龜是蠵龜的其中一個分支,是比較大型的龜類,體長可達一米,但是性格溫順,並且肉質鮮美,有營養價值,所以人們曾經過渡捕殺,已經使大西洋蠵龜成爲保護物種。

大西洋蠵龜的體型很大,長可達1米,一般重約100千克,最大300~400千克。頭與體背紅或紅褐色,腹黃色。齶鉤狀,頭大而寬。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2對,背甲前緣橢圓形,後緣趨尖,中央稍隆起。幼體背部具3個強棱,成長後逐漸不顯。椎盾5~6枚,肋盾通常5對,甲橋有3枚擴大的下緣盾。四肢槳狀,前肢長,具1~2爪。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分佈。

蠵龜可分2亞種:大西洋蠵龜(C.c caretta)和太平洋蠵龜(C.c gigas)。太平洋蠵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爲日本的沖繩、鹿兒島、熊本、德島、愛知、神奈川、千葉各縣的沙灘。

大西洋蠵龜護理知識

大西洋蠵龜的數量日漸稀少,這是一個必然且已經在發生的事實,人類的過度捕殺已經使這一品種的龜岌岌可危,更有一些人甚至會去蠵龜的產卵地盜取一些龜卵,導致蠵龜數量急劇下降。

一、大西洋蠵龜的瀕危狀態

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西沙羣島海龜資源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據報道:"每年4-7月份大批漁民成羣結隊來西沙,尤以瓊海縣漁民爲甚。他們不僅在海上撒網捕龜,而且上島捉龜挖蛋。在每個島嶼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海龜的漁船遊弋。在中建島看到瓊海00258號漁船已捕有海龜20多隻(該船回瓊海縣譚門港被漁政部門抓獲,海龜沒收放生並罰款);在珊瑚島,有2條裝有海龜的漁船看到調查船開來便倉惶逃跑。每當海龜產卵旺季,捕捉海龜的船隻多達數十條,1條船1年捕捉海龜100只以上,挖去的海龜蛋多的達1000只以上。"(歐陽統等,1992)據該文介紹,過去海南島也曾有過較多海龜,正是由於人們捕龜挖蛋,導致海南島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龜蹤影了。臺灣省東海岸沙灘風景優美,可惜在人爲捕殺破壞後,已幾乎無海龜在此產卵(程一駿,1997)。

二、大西洋蠵龜的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名錄中。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與農業部聯合頒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列爲Ⅱ級保護動物。

大西洋蠵龜生活環境

大西洋蠵龜屬於什麼品種?都有哪些餵養的技巧呢? 第2張

大西洋蠵龜

大西洋蠵龜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奔波中度過,因爲這是他們需要做的事:洄游!洄游的主要目的是產卵繁殖,現在人們也並不清楚爲什麼這種龜一定要選擇洄游繁殖的方式,但是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他們的方向感極強。

大西洋蠵龜是大型的海洋爬蟲類動物,所以發報器的大小不會對其行爲構成影響,但因具造價與資料處理費用十分昂貴,所以到目前爲止,採用這個技術來研究大西洋蠵龜洄游行爲的案例,全球不超過兩百個,其中大西洋蠵龜的相關研究亦不到四十個。基本上研究人員發現,海龜的洄游方式可分成跨海的快速游泳,和沿着大島或是大陸邊緣緩慢遊泳兩種。在前一種方式中,對大多數的大西洋蠵龜而言,因水過深,沒有合適的棲地,再加上他的游泳速度很快,經常需要浮上水面換氣,因此一般不會在超過30公尺的水中活動。然而對巨大的大西洋蠵龜如革龜而言,他因追逐大洋中的水母爲食,其潛水深度可達一千公尺以上。

在後一種方式中,除格龜外,因沿岸的海域尤其是岩石及珊瑚礁的海岸,多爲海龜的優良覓食地,加上母龜在長達三、四個月的產卵期間多會停止進食,因此它們在返回長期覓食地的途中,往往會在這種地方小做停留,以便覓食補充體力。此期間,大西洋蠵龜通常會停留在海底做較長時間的棲息,浮上水面換氣的頻率也較少。此時亦是他們遭到捕殺或漁民意外捕獲機率最大的時候。這兩個不同的洄游方式,並無一定的排列順序,如望安三號會跨越臺灣海峽快速的游到大陸近海,沿着廣東、福建沿海向南游到香港外海,再跨海游到海南島的近海地區。

當大西洋蠵龜結束其產後洄游之後,便會返回其覓食地。產後洄游時間的長短則視其產卵與覓食地的遠近而定,從九、十天到兩、三個月不等,洄游的距離則從兩、三百公里到數幹公里不等。成龜回到其覓食地後,就會待在那一直等到下次發情纔會重新返回其出生地去交配及產卵。這個間隔,從兩到九年不等,但以三年的情形最爲常見。雖然有學者認爲海龜,尤其是大西洋蠵龜,不但對其出生地,而且對其覓食地的忠誠度很高,因此他的產卵洄游,基本上是在覓食與產卵地之間的來回遷徙。然而,我們並不知道,成龜的終生覓食地是否在其結束幼年浮游期即決定之,還是在成長過程中,經過一連串的轉換才決定下來的。至於大西洋蠵龜爲何不像許多的魚類,每年都會返回其出生地去產卵?生理生態學家對此有一套說法,他們認爲對於那些一生多產性而且每次產卵時都得做長距離洄游的動物而言,爲了節省洄中所消耗的能量與減少可能的天敵捕食壓力,最佳的生殖策略就是每隔數年纔回去產卵一次。由於每頭大西洋蠵龜的發情期都不一樣,因此每年回去產卵的成龜數量變化很大,幅度甚至超過200%。像從民國81到86年之間,在澎湖望安島上產卵的大西洋蠵龜數量變化度爲8到14頭之間,而在美國夏威夷島上產卵之母的大西洋蠵龜,數量則介於200到600頭之間,每年產卵的母龜數量均不相同。

大西洋蠵龜飼養要點

大西洋蠵龜在會有的過程中,每天都要抽出很多時間來吃東西,大西洋蠵龜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各種軟體動物及可能出現的魚蝦等等,很少有攝入植物的情況發生。

大西洋蠵龜爲海水生活。以魚、蝦蟹等甲殼動物以及軟體動物爲食物。每年5~7月爲繁殖期,在海邊沙灘掘穴產卵,每次產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徑38~40mm左右。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所爲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

蠵龜的缺點:

1.缺乏運動細胞:蠵龜的最高遊速只能達到老海龜的一半,運動天賦父母所賜無可厚非,歸爲原罪。

2.貪玩愛現:龜類浮出海面換氣時最易腹部受敵,海龜平均換氣時間2,3秒,才探出頭又下去了,蠵龜他老人家倒好,上來晃盪個2,3分鐘,悠哉遊哉享受個陽光浴才記起來海底纔是安全地帶。

3.貪吃成性:不看錄相不知道,蠵龜進餐居然用了足足兩個小時,吃了幾十個蚌,實在讓人不免懷疑土生土長在南太平洋的蠵龜一族是否也曾被法蘭西餐桌文化洗過腦,如此腦滿腸肥的一頓惡吃之後,能遊的快。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