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康熙死後與五人合葬,四位皇后,還有一位是敏妃章佳氏

康熙死後與五人合葬,四位皇后,還有一位是敏妃章佳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敬敏皇貴妃海城牛莊章佳氏(原稱張雅氏),康熙帝的后妃,初爲宮女,康熙朝時無冊封,爲庶妃。生一子二女: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溫恪公主、和碩敦恪公主。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雍正下旨追贈其爲皇考皇貴妃(僅其一人連升兩級),並且開啓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將章佳氏遷葬於景陵。清朝皇貴妃從葬帝陵系由雍正開創。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羊車望幸阿誰知?青冢淒涼竟如此!”封建社會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人,如何選擇也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皇帝獨寵一人,便會引起前朝後宮的爭端;皇帝一心忙於朝政,同樣會造成一定的問題。

清朝後宮中的生活並不像影視劇中演繹,他們的生活是十分刻板的,有着很嚴格的規定。許多妃子晨醒昏定,生活死氣沉沉,她們的衣飾妝容被規定不能逾矩,行動被限制在指定的區域裏,還決不能干涉朝政。即使是智謀冠絕的女政治家孝莊太后,也不能違逆深宮裏的規則。

康熙有六十七位妃子,他先後有過四位皇后,前三位皇后的命都不太好。第一任皇后是孝誠仁皇后,她出生赫舍里氏族,出身高貴。她與康熙皇帝是一對患難夫妻,倆人從小青梅竹馬,赫舍里氏十三歲就與康熙成婚了,結婚之後兩人互相扶持走過幾年的時光。赫舍里氏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不幸的是,她在21歲難產而死。

康熙死後與五人合葬,四位皇后,還有一位是敏妃章佳氏

康熙的第二個皇后是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甄嬛是熒幕裏出了名的宮鬥選手,但歷史上的鈕祜祿氏平平無奇,她當上皇后半年就去世了。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是佟佳氏,她作爲皇貴妃時一直統攝六宮,但晉位後只當了一天的皇后就病逝了。她在死後被追封爲孝懿仁皇后,唯有用命薄如紙來形容。

第四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就順風順水多了,她入宮後誕下三子三女。她一直活到兒子胤禛即位,被加封爲皇太后。人有禍福旦夕,兒子上位頭一年,烏雅氏就病重了。雍正很孝順,晝夜端藥奉湯,可惜烏雅氏的病非人力能改變。烏雅氏六十一歲去世時61歲,算是比較長壽之人了。

康熙的皇后都是金枝玉葉,他一生風流,死後與五個人合葬。前面的四位皇后在合葬之列裏,她們身份高貴,都是康熙親眼看着冊封的。與康熙合葬的第五個人,是章佳氏,她的家族世代是服務於貴族的奴僕。章雅氏僅僅是宮中的一個宮女,她在後宮之中微小如浮萍,後來跟了康熙,被封爲庶妃,生下了一個皇子和兩位公主。

章佳氏在後宮六十七個妃子之中並不算突出,她的孩子不多,人也不出彩,家世不顯赫。章佳氏有一個能幹的兒子,也是她唯一的兒子胤祥,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戰中跟對了最後的勝利者雍正帝。胤祥在雍正即位時被立爲議政大臣,協助處理政務。這個胤祥有能力,會選擇,知進退,很受雍正的信任。

康熙死後與五人合葬,四位皇后,還有一位是敏妃章佳氏 第2張

雍正元年,胤祥開始統率戶部,也處理了很多繁雜的事項,他審理的案件堪稱模範。雍正三年,胤祥統領國家的水利事務,他治理水患很有手段。雍正七年,有外敵侵擾邊境,胤祥被授權協調軍事供應,軍事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條。胤祥的所作所爲深得雍正心意,雍正也很看好他。

胤祥的行爲堪稱國家的肱股之臣,輔佐皇帝全無二心,雍正的信任隨胤祥的功勞而加深。胤祥對國家出力很大,對雍正皇帝的支持一如既往,雍正冊封其爲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非常尊崇的爵位,比起一般的親王,鐵帽子王在傳承迭代的時候不用降爵位改名稱。鐵帽子王的俸祿極其優渥,這個爵位上的人會有特定的王府,由此可見胤祥對雍正分量之重。

古代有一種很出名的避諱,說話或者寫文章時要避開君主的名字。一些人甚至因爲和君主的名字有重合的字而將名字改掉。胤祥雖然是雍正的弟弟,但他是臣子,也改名爲允祥。胤祥死後被御賜一塊牌匾,將允祥又改爲胤祥。清朝的臣子不用避皇家名字忌諱,他是第一例,也是唯一的一例。

康熙死後與五人合葬,四位皇后,還有一位是敏妃章佳氏 第3張

章佳氏生前不出彩,位份連嬪位都不到,死後被康熙帝顧念舊情追封爲敏妃。她的兒子胤祥對雍正盡心盡力,雍正孝順自己的生母,不願虧待這位從年少時就一直追隨自己的弟弟。雍正推己及人,將胤祥生母追封爲皇貴妃,章佳氏得以與四位皇后一起葬入景陵。景陵是康熙帝上位初就開始爲自己和妻子建造的陵墓。

康熙有三個皇貴妃,章佳氏因爲特殊的原因被葬入皇陵。康熙與四位皇后合葬理所當然,只有章佳氏是因爲培育了忠臣允祥,所以得以被雍正認可,死後被追封頭銜而入葬皇陵。胤祥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諡號爲“賢”。

胤祥用經歷告訴我們應該慧眼如炬,站好隊伍,做好選擇特別重要。他的母親章佳氏沾得他的福氣入葬皇陵,拿下妃子的最高榮耀。另一方面也可見做人應該不侷限在一個領域。即便章佳氏無法在宮牆內成爲一宮之主,她宮牆外的兒子忠君爲民,也爲她帶來死後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