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最悲慘的一個皇帝,陵墓至今未發現

明朝最悲慘的一個皇帝,陵墓至今未發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永曆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爲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

明朝崇禎帝自盡後,南方的明朝遺老打着反清復明的旗號,先後擁立了三個明朝皇族爲王。可是,國破家亡之時,南明不是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反而不斷地發生內訌,給了清朝可乘之機。在清軍的鐵蹄下,福王、魯王和唐王很快便被清兵消滅了。

明朝最悲慘的一個皇帝,陵墓至今未發現

順治三年(1646年),南明的桂王朱由榔在廣東承繼大統,是南明的第四個皇帝,史稱永曆帝。永曆帝即位不久,清軍便大兵壓境,想要一鼓作氣滅亡南明,一統中原。看到清軍來勢洶洶,自己的兵力又不足抵抗,永曆皇帝只好放棄廣東,轉戰雲南、廣西等地。

南方漢人思念故主,於是,紛紛地給予永曆朝廷各種支持。永曆帝率軍且戰且退,以保存實力爲主慢慢同清軍周旋。

順治十五年(1658年),永曆帝在昆明建立根據地,並將昆明作爲滇都。正當永曆帝想要有一番作爲時,卻不料降將吳三桂率領清軍突然殺來,打了南明軍隊一個措手不及。永曆帝見吳三桂人多勢衆,只好領着兩千多個文武大臣逃入緬甸境內,以求東山再起

緬甸一直都是大明的附屬國,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緬甸國王決定接納永曆帝等人。但是,爲了避免禮節上出現問題,緬甸國王決定不見永曆帝方面的使者。永曆帝見緬甸方面不太信任己方的身份,於是,拿出自己的敕書讓緬甸國王查驗。

不料,緬甸方面將永曆帝敕書與神宗時期的敕書相比照時,發現上面所蓋的玉璽有差別,於是,更加懷疑永曆帝的身份。此時,多虧時代鎮守雲南的沐天波拿出正南大將軍印,這才化解了僵局,獲取了緬甸方面的信任。

但是,隨着清軍的步步緊逼,緬甸國王對待永曆帝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永曆帝剛剛進入緬甸的時候,雖然狼狽,可是,仍有李定國的數萬大軍在後面護駕。但是,隨着李定國節節敗退,緬甸方面對永曆帝越來越不友好。

明朝最悲慘的一個皇帝,陵墓至今未發現 第2張

更加糟糕的是,此時緬甸又突然發生政變,對永曆皇帝還算友好的國王莽達被叛軍處死,一直對永曆帝持反對態度的莽白登上了王位。

順治十八年(1661年),逃亡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收到了緬甸國王莽白的邀請。莽白對永曆帝表示友好,然後,邀請他明日過河,共商大事。永曆帝雖然將信將疑,但是,人在屋檐下,根本不敢拒絕莽白。爲了保護自己又不得罪莽白,他派了四十二個大臣前去見面。

次日上午,南明大臣一露頭便被三千緬軍包圍。原來,莽白看到清軍勢大,早已與之暗中勾結。緬軍將四十二個大臣殺害後,又追到永曆帝的住處,殺死了三百多人。永曆皇帝見已經退無可退,於是,想要同皇后一起上吊自盡。

這時,他身邊的侍衛勸阻道:“太后年事已高,又身在異國他鄉。陛下如果引頸就戮的話,就會丟下太后,這就是不孝;而且陛下駕崩之後,就丟了社稷,這就是不忠。如此這般,陛下怎有面目見地下的高皇帝?”永曆帝聽了之後長嘆一聲,這才放棄了自盡。

緬兵將抵抗的人全部殺死,然後,將永曆帝和太子等人囚禁到一個小屋中。事變之後,緬甸方面已不再給永曆帝等人食物,幸好附近的緬甸僧人送來飲食,永曆帝等人才得以延續生命。幾天之後,緬甸國王莽白派人送來金銀細軟,並假惺惺地說:“洗劫你們的命令並不是我下的,這都是緬甸的暴民所爲。”雖然內心惱怒無比,永曆帝等人也不敢表現出來。

他們對緬甸國王的暴行裝聾作啞,並唯唯諾諾地表示相信。

經此打擊之後,永曆帝身邊的隨從已經所剩無幾。他明白興復大明已成奢望,不過,仍然不願因回到故土任人宰割。當年的十一月,太后再次病倒。永曆帝看到身體虛弱的母親,想起已被清軍佔領的故國,不由地淚如雨下。他對總兵鄧凱說道:“太后又病了,如果天意實在要滅我大明的話,就讓韃子兵把朕殺了吧。但是,朕希望太后死後,你能讓太后埋葬在故土。”

明朝最悲慘的一個皇帝,陵墓至今未發現 第3張

緬甸方面沒有殺死永曆帝,並不是動了惻隱之心,而是由於吳三桂想要活捉他。次年二月,緬甸國王莽白爲了對清廷表示友好,主動將永曆帝獻出。永曆帝被吳三桂抓後,幾個八旗兵看到永曆帝的容貌,感覺永曆帝具有帝王之相,先後聚集不少人,爭相剪掉辮子,最後企圖救他。

但最終,吳三桂還是將永曆帝等人押回了雲南,不久之後便絞死了他,終年40歲,在位16年,葬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曆陵。自此,南明的最後一個王朝也結束了。

永曆帝之墓至今未發現,僅貴州都勻大坪鎮有永曆帝的衣冠冢。當地扶姓人家說,是他們先人明朝大學士扶綱派人蒐集衣冠而葬的,爲隱其真,只傳是桂王墳,不留碑記。扶綱是因明亡不願降清而回鄉隱居的。帝墓左邊是編修塗宏猷的發冢,右邊是節愍侯鄔昌期的衣帶冢。民國十年都勻縣奉令修史,查實桂王墳乃永曆墓,才爲其樹碑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