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帝登記之後是如何執政的?

乾隆帝登記之後是如何執政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高宗弘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六十年,年號乾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清朝有個大部分人公認的“康乾盛世”時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在這個時期,雍正的執政方式是和康熙時期的背道而馳,而乾隆執政時又重新撿起了祖父康熙皇帝的執政方式,推翻了父親雍正的一系列行爲,乾隆是康熙、雍正兩代皇帝傾力培養出來的,面對兩種截然相反的執政思路,他爲何最終選擇了學習康熙,而不是繼續實行雍正的執政思路?

乾隆帝登記之後是如何執政的?

從史書上的記載看,乾隆年幼時就表現出了文武雙全的特質,聰慧好學,並且在面對危險時從容冷靜,往長遠看,是值得培養的後備人才,某小說裏面就編寫過有臣子在康熙選擇儲君猶豫不決時,向他建議看三代的故事。康熙喜歡上乾隆並開始培養他的事在《清史稿·高宗本紀》裏面是這麼記載的: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於雍親王府邸。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木蘭從獮,命侍衛引射熊。甫上馬,熊突起。上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熊。入武帳,顧語溫惠皇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

乾隆大概是十歲左右開始被康熙重點培養,這個時候已經是康熙六十年,曾經的皇太子胤礽被廢掉儲君之位九年了,也就是說,經過康熙晚年的諸子奪嫡鬥爭後,這個時候的康熙心裏已經確定了皇位繼承人,即後來的雍正皇帝,那麼選擇一個雍正的兒子表達隱晦的態度是有可能的。

康熙在清朝的十幾位皇帝裏面能算得上是雄才大略,目光肯定長遠,親自培養皇孫是希望通過自己來影響第三代的執政方式,將可能導致的混亂局勢拉回來,爲什麼這麼說?因爲在康熙執政的中後期,因爲執政前期剿滅各種叛亂的戰爭以及開疆拓土的戰爭,導致大把的軍費支出和其它支出,清朝的財政在這時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但康熙自己並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或許他也不想解決這個問題,他的文治武功全有賴於臣僚上下一心的的幫助他,這些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在得到犒勞的官位後變得腐敗,和掌握着社會大部分資源的士紳階級互相勾結,掏空了清朝的財政,康熙爲了維持自己以仁治國的“仁君”形象,不想通過激烈和殘酷的手段來整治羣臣和曾經的功臣們。

而且康熙晚年的諸子奪嫡之爭中也牽扯進了太多的官員,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會有某一位皇子站在背後,牽一髮而動全身,不管懲治誰,都有可能牽連到背後的皇子,晚年的康熙不想因爲大清洗和皇族的紛爭讓自己創造出來的所謂盛世煙消雲散,年紀大了,只想懷舊,不想折騰,反正他的功績也足夠名留青史了。

但國家的財政又必須要改善,怎麼辦?於是康熙選擇了一個心狠手辣有手段的皇帝接班,他最終是選擇了雍正皇帝,相應的也就把改善國家財政的事留給了雍正皇帝來處理,這也導致後來的雍正皇帝名聲極差,因爲要改善國家財政,就必須得罪士紳、官員,從他們兜裏掏錢,侵害他們的核心利益。

雍正死時,爲國庫積存了幾千萬兩白銀,他攢下這些家底所用的方法就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大批不贊同雍正改革政策的官員、士紳在改革的過程中被貶斥、發配、甚至處死,雍正乾的就是得罪人的活,康熙不想幹這事,把自己摘出去了,罵名就全被雍正背了。

乾隆帝登記之後是如何執政的? 第2張

治國要剛柔並濟,不能一味強硬,康熙要做“仁君”,讓兒子強硬背鍋,可等到財政狀況好起來之後,又需要緩和和官員、士紳們的矛盾,而這個任務就是留給乾隆去解決的,所以康熙親自培養乾隆是基於這個原因考慮的,把自己“仁君”的執政方式傳授給乾隆。當然,這估計也是因爲乾隆從小表現出來的特徵適合接受灌輸,雍正又不是隻有一個兒子,要讓康熙看得上也得條件足夠。

康熙選擇雍正是很清楚地知道他將來採取的執政方式能夠幫助朝廷解除財政危機,也知道他將選擇和自己的“仁治”相反的道路,而在乾隆將來或許會選擇的執政方式上,雍正也絕對知道,就是走和自己相反的道路,迴歸到康熙時期的執政道路上去,但這或許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之間的一種默契,也是爲了清朝長治久安必須要做的事,通俗點說就是,沒錢用了,換個人上去搞錢,足夠用了就收手。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實實在在的真理,不可能讓清朝未來所有的皇帝都跟康熙一種思路,也不能所有的皇帝都跟雍正一種思路,那樣會出亂子的,需要隨時根據實際情況來改變政策。官員、士紳是當時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雍正用強硬的方式斂完財,然後乾隆上場撫平他們的心靈創傷,康熙開盛世,雍正背罵名,朝廷可得利,乾隆可得勢,清朝也就能繼續穩定前行,這就是乾隆爲什麼選擇學習康熙,而不是學習雍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