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不愧爲一代帝王,臨終前的三大舉措保住大漢江山407年

劉邦不愧爲一代帝王,臨終前的三大舉措保住大漢江山407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是個傳奇,第一壽命最長,第二影響非常大,第三疆域非常遼闊,通西域,開拓嶺南,而且一切都要歸功於開國帝王劉邦,他臨終前的三大舉措保住大漢江山407年。

作爲開國君王的劉邦,一生過得其實並不輕鬆。

早年混跡鄉間,做個流氓無賴,中年奮起造反,經過數年爭鬥成了天下之主。

當了天下之主之後,劉邦依舊不得清閒。

無數的異姓王需要他剷除,無數的內憂外患讓他傷神費力,勳貴外戚的影響力也讓他寢食難安,自己家老婆也是個狠角色。

這無數隱患,配合自己孩子那懦弱的性格,當然讓他深感不放心。

他死後,這一系列問題,也是一個個爆發。

漢朝初建短短半個世紀中,就有呂后外戚專權、功臣集團誅殺諸呂政變和七國之亂的爆發。

劉邦不愧爲一代帝王,臨終前的三大舉措保住大漢江山407年

這三次危機,每次鬥爭都驚心動魄,非一般帝王可以擺平,但誕生沒多久的漢朝,一次次安然度過危機不說,還越發的強大。

這一切,除了後人努力之外,劉邦的安排也起來決定性作用。

那麼劉邦到底安排了什麼,就需要將時光拉回漢朝初建的時候,劉邦爲自己的帝國構築的權利鐵三角了。

三角關係無疑是最穩固的關係,也是王朝權利制衡最爲有利的關係。

漢朝初期的政局鐵三角是什麼。

答案是,皇權、勳貴功臣和外戚。

皇族處於最高地位,勳貴和外戚相互制衡,皇權用超然於外的身份,通過制衡拉攏維繫皇族高高在上的地位,這就是劉邦給漢朝構築的權利格局。

爲了構築好三角關係,劉邦在晚年進行了三大舉措。

第一大舉措:分封樹藩

所謂分封樹藩,意思就是將劉姓皇族子弟分封到各個地方做藩王。

劉邦對於立國之初的漢朝,施行的是“郡國並舉制”,漢朝天下即有郡縣制,也有郡國制。

爲何會用混合制度作爲漢朝制度,就不得不說是吸取了秦國滅亡的教訓。

秦國的快速滅亡,除了暴秦不得民心之外,太過急切的郡縣制也是原因之一。

郡縣制確實先進,但太過先進的制度需要過渡期。

一刀切的郡縣制,會因爲區域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還有萬民期待的不對等引發各種問題。

最後各種問題累積之後,又會因爲過快的中央集權,在暴政加持下,造成各地方的動亂。

簡言之,沒有過渡期的超越時代政治制度,會讓新生帝國變成火山口一樣的存在。

劉邦不愧爲一代帝王,臨終前的三大舉措保住大漢江山407年 第2張

當秦始皇去世之後,這一切弊端就出現了。

中央政府看似集權,卻無力控制地方,然後星星之火變燎原,秦帝國二世而亡。

歷史教訓,讓後繼者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於是,號稱漢承秦制的西漢,卻在政治制度上,採用了和秦帝國截然不同的方式,郡國制。劉邦主政的時候,將大塊大塊的周邊區域,劃分成了諸侯王的領土,分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和親屬們。

這樣做的目的也有二個。

第一:通過郡國制的設置,減輕中央政府負擔的同時,依賴分封的諸侯王,間接統治廣袤的國土,讓周邊區域恢復經濟,凝聚民心。

第二:通過郡國制的設置,將大片的疆土掌握在劉姓諸侯王的手中,讓劉姓子孫四散到全國各處,牢牢把控住大漢江山的劉姓基本盤。

這兩大目的,在後續成了漢朝續命神器!

按漢文帝時謀士宋昌所言就是: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

這一切,讓大漢王朝歷經劫難,依舊不改劉姓皇族。

諸呂之亂的時候,劉姓封王出力不少,王莽亂政的時候,收拾江山的依舊是長沙王后裔劉秀,就連三分天下的時候,中山靖王后裔劉備也差點復活漢朝。

(劉邦白馬之盟)

第二大舉措,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到底是什麼?按《史記·呂后本紀》所言,就懂前因後果了!

太后稱制,欲立諸呂爲王,問右丞相王陵。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史記·呂后本紀》

這記載的意思是,呂后稱制專權之後,意圖封呂家人爲王,就詢問右丞相王陵。

參與過白馬之盟的右丞相王陵,一看立馬反駁說,按照白馬之盟的說法,不是姓劉的就不能稱王,真要稱王天下共擊之。

這言外之意就是,即便你是呂后,是天下的掌控者,也不能破壞這規矩。

這段話無疑分量很重,間接體現了劉姓皇族和勳貴功臣,那休慼相關的共同利益。

雖然後來勳貴功臣迫於形勢忍了呂家人稱王,可他們的反擊,卻讓呂后萬劫不復。

換言之,這是劉邦在世的時候,用自己的影響力將自己的曾經一起奮鬥的老哥們,綁上了自己的劉姓皇族戰車。用他們的影響力,抵消來自外戚集團的威脅。

經過一場血盟之後,纔有了勳貴功臣們和劉姓皇族後續配合默契的誅呂行動

(平定諸呂之亂)

當然,光給勳貴功臣義務不給他們實惠也是不行的,白馬之盟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詮釋了盟友如何產生。

這句話就是: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這話的意思是說,即沒有功勞,又不是皇帝冊封的爵位,你們不要顧慮可以去消滅了他,只要我大漢王朝存在,你們這些勳貴功臣的後代,就永遠有官職和權位。

這言外之意就是,皇族和勳貴的後代,纔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受益人,至於後來者,只要他們沒有特殊貢獻,就不能成爲利益均分者。

劉邦用白馬之盟中權利和義務對等的協議,讓勳貴功臣成了大漢王朝的壓艙石,這手腕絕對高明啊!

因爲後續的歷史告訴我們,無論外戚篡權還是藩王謀反,這些勳貴後裔都是漢朝皇族的最大幫手。

平定諸呂之亂的周勃不就是勳貴功臣嗎?

劉邦不愧爲一代帝王,臨終前的三大舉措保住大漢江山407年 第3張

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不就是勳貴功臣之後嗎?

第三大舉措,扶持外戚。

劉邦臨死之前,最不放心的是手下的兩大勢力,這兩大勢力還是手心手背的關係。

一個是自己皇后外戚呂家,一個就是勳貴功臣那些老哥們。

劉邦當時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這兩股勢力合流,進而踐踏皇權。

爲此他臨死的時候,還下令陳平處死忠心耿耿的樊噲,目的就是通過處死樊噲這個跟勳貴還有呂后勢力關係莫逆的人物,讓兩幫人沒有合流的可能。(樊噲是呂后的妹夫)

劉邦這件事辦得很無奈,無奈的根源就是深知自己兒子漢惠帝劉盈的秉性。

那不是一個殺伐決斷的帝王,反而是個乖寶寶。

呂后或許會爲了母子關係,遷就漢惠帝,但呂后如果不在了,漢惠帝壓制得了呂后的勢力嗎?

他們要是作亂,漢惠帝還是皇帝嗎?

同樣,漢惠帝能壓制勳貴集團嗎?他有那個能力嗎?

於是,絕對不能讓他們兩股勢力合流,這就是劉邦臨死前最大的心願。只有讓他們內鬥,纔有皇權的穩固,而這就是劉邦的如意算盤。

有劉邦建國之初的安排在前,後世的漢族皇帝們,對於外戚勢力的態度也是如此。

在漢朝,有着無數強大的外戚勢力、

比如漢文帝時候的竇氏家族。

比如漢武帝時候的衛子夫家族。

他們都是皇帝穩定朝據的重要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制衡力量。

可惜的是,權力制衡是一柄雙刃劍,用得好有利於皇權穩固,用得不好就有可能萬劫不復,西漢最後就因爲外戚專權,讓王莽成立了新朝。

但,這和劉邦的關係已然不大了。

爲了自己兒子能順利掌權,劉邦在建國之初開始謀劃,在生命最後數年依舊不忘佈局,真可謂遠見非常。

郡國制度設置,讓劉姓皇族成了當時天下無可爭議的最大勢力,保全了劉姓江山的生命力。

白馬之盟達成,讓劉姓皇族和勳貴功臣成了利益共同體,他們合力保全漢朝江山百年穩固。

外戚集團的出現,構築了漢朝政治鐵三角,讓三角穩定製衡成了終漢朝始終的主旋律,唯一的區別或許是東漢時代,這外戚鐵三角有時候換成了宦官。

如此手腕一說透,就能懂,劉邦爲何能當帝王了。

他雖然是流氓出身,但在長久的政治生涯中,不斷學習,弄懂了當帝王的套路和真諦。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