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大戰是怎麼回事?張遼的表現怎麼樣?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大戰是怎麼回事?張遼的表現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大戰是怎麼回事?張遼的表現怎麼樣?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在冷兵器時代,因爲大家打仗主要靠肉搏,作戰半徑有限。所以在真正的戰場上,就算是人多的一方,往往也會受戰場地理原因限制,無法全部出戰。這就導致在冷兵器時代,如果某一方的軍隊,特別勇猛和精銳,確實有可能會出現以弱勝強的戰例。

不過,這裏我們得闢謠一下:所謂的八百打十萬,並不是張遼一個人帶着八百人,在戰場上正面擊敗了孫權麾下的十萬精銳。而是靠着這八百人作爲突擊隊,突擊到了孫權面前。此後,孫權得知曹魏軍隊來援,不得不率軍撤退,所以才留下了八百打十萬的傳說。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之戰,其實是這樣的。

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敗退回北方。作爲戰勝者的孫權集團,自然想要乘勝追擊。而當時的孫權集團,想要進攻曹操的話,有兩個方向最爲合適。一個是江陵地區,一個是合肥地區。而當時的孫權集團,便選擇了兩線進攻。一路由周瑜統領,進攻江陵。另一路由孫權親自統領,進攻合肥。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大戰是怎麼回事?張遼的表現怎麼樣?

結果,周瑜那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孫權這邊,卻久攻不下。而且經過一百多天的圍攻之後,合肥非但沒有陷落,反倒是等來了曹魏這邊的援軍。如此一來,孫權自然也就只能暫時率軍後撤了。

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合肥之戰。

此後近五十年的時間裏,吳國和魏國圍繞着合肥地區,大戰了六次!而那場八百打十萬的合肥之戰,其實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戰。

第一次合肥之戰結束後,孫權集團意識到了北上的困難程度。再加上不久之後,東吳的頂樑柱,大都督周瑜病逝。沒有了周瑜,孫權集團想要北上就更難了。與此同時,劉備則是趁機拿下了荊南四郡,並且開始攻略蜀地,迅速成長。曹操也開始掃平涼州,實力進一步提升。

這些變化,都讓孫權集團感受到了強大的威脅。所以,在這之後,孫權集團不得不暫時修改了戰略,由北上轉爲南下。接下來的幾年裏,孫權集團開始向南發展,逐漸控制了整個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等地。

直到數年之後,隨着曹操徹底平定了涼州,完全控制了北方。此時的曹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南方。於是,公元213年,曹操再次帶領大軍,揮師南下,打算一舉滅了孫權。但結果,這一次曹老闆依然沒能成功。因爲此時的孫權,比起幾年前赤壁大戰的時候,又強盛了幾分。哪怕沒有聯合劉備,光是靠着自身的力量,再加上長江天險的阻隔,依然可以擋住曹操。

眼見獲勝無望,曹操只得再次率領大軍返回。不過,曹操很清楚,一旦他率軍撤退,孫權勢必會再次率軍進攻。尤其是合肥地區,更是雙方交戰的中心。這個局面,在第一次合肥之戰當中,已經上演過一次了。

爲了防止這個局面再次出現,曹老闆留下了自己麾下最能打的猛將張遼,率兵常駐在合肥地區。曹老闆也是個狠人,一路摸爬滾打過來,失敗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在曹操看來,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多打幾次,總能找到機會,吃下孫權集團。而合肥地區,則是被曹老闆視作一塊橋頭堡。所以這個地方,是萬萬不能丟的。

第二年,公元214年,曹操又帶兵來了一次。但這一次進攻,卻顯得有些虎頭蛇尾。因爲在大軍進攻的時候,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謀士荀攸死了。荀攸的突然去世,也讓曹老闆有些措手不及,所以僅僅打了幾個月之後,就再次撤退了。

而這一次,曹操撤退之後,依然還是留下了張遼,以及其他幾位猛將,率領七千精兵,駐守在合肥地區。

那麼,曹操爲什麼會選擇張遼,駐守在合肥地區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爲張遼能打。

歷史上真實的張遼,不但個人武力十分強大,本人還是一個統帥型的人物,足可以獨當一面。曹操手下能人雖然不少,但真正能獨當一面的人,其實也沒幾個。

原本按照曹操的計劃,第三年估計還會來合肥這邊進攻。但是第三年的時候,出了一個意外,打亂了曹老闆的佈置。蜀地那邊,劉備已經徹底做大,徹底控制了整個蜀地。一旦劉備控制了蜀地,下一步,劉備肯定要向漢中方向進攻。爲了防止劉備攻入漢中,曹老闆只能轉過頭,先去漢中那邊,對付劉備。

於是,公元215年這一年,曹老闆把麾下大部分的精銳,都調到了漢中。此時的劉備,也正處於巔峯,雙方很快就展開了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中之戰。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大戰是怎麼回事?張遼的表現怎麼樣? 第2張

漢中之戰開始後,合肥這邊的情況,就顯得有些尷尬了。要知道,當時曹老闆爲了阻擊劉備,已經帶去了麾下大部分的精銳。所以,合肥這邊,就只剩下了張遼手裏那七千精銳。如果合肥出了問題,曹操其實很難在極短時間內,再次調集重兵前去支援。

對於這一點,孫權集團自然也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久之後,孫權帶上了自己所有的家底,湊了整整十萬大軍,並且把當時東吳內部所有能打的猛將,一股腦全都帶去了合肥前線,希望能夠一戰攻克合肥。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次合肥之戰爆發了。

第二次合肥之戰當中,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孫權集團都佔盡了優勢。對此,鎮守合肥的張遼,也是心知肚明。不過,據史書記載,曹操在去漢中之前,給張遼送去了一個錦囊。大意就是一旦孫權來襲,張遼和另一位將軍李典,要主動率軍出擊,挫敗孫權軍隊的士氣。

對於曹老闆的囑託,當時很多將軍都感到不解。本來合肥守軍就不多,如果主動出擊的話,顯然劣勢更大了,但是張遼卻理解了曹老闆的意思。首先,孫權集團剛剛抵達,一旦士氣受挫,接下來守城就比較容易守了。其次,張遼和李典以前有點過節,不管讓他們誰守城,都容易出事,反倒是倆人一塊出擊,勝算更大一些。

按照曹老闆的囑託,張遼在軍中挑選了八百精銳,作爲敢死隊。第二天清晨,就在孫權這邊還沒起牀的時候,張遼便帶人殺了出去,直衝孫權帥帳。

這一衝,就把整個孫權大軍給打懵了。

在此之前,孫權集團沒人想過,張遼敢主動出擊,所以也沒人事先做出過防守佈置。所以,當張遼出戰之後,很詭異的一幕就出現了:雖然只有八百人,但張遼卻帶着這支精銳,一路猛打猛衝,直衝孫權帥帳。

被打懵的吳軍,很快也反應了過來。在一衆東吳將領的指揮下,迅速形成包圍圈,將這八百人圍困起來。然而,張遼率領的這支精銳,其勇猛程度卻超乎想象。而且,因爲身處絕境的原因,這羣人每一個都悍不畏死,反倒是發揮出了極強的作戰能力。

更誇張的是,接下來,張遼不但帶領這支精銳,突破了東吳的包圍圈,而且還繼續向孫權的位置進攻。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張遼的個人勇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衝鋒的過程當中,張遼直接斬殺了廬江上甲的將軍陳武。這支廬江上甲,可以理解成是孫權當時身邊的近衛軍。

將軍戰死,孫權身邊的護衛,一下子就亂了。所以接下來,張遼也得以繼續帶人衝鋒。據說最近的時候,張遼和孫權只隔了幾百米,差點就直接幹掉了孫權。不過,當時孫權躲到了一座小山上,身邊的護衛越聚越多,張遼一時也衝不進去,所以只能開始率軍突圍返回。

這次突然襲擊,其實並沒有斬殺多少吳軍,但對於吳軍的士氣,卻起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後世很多人都說,如果當時指揮吳軍的,不是孫權而是孫策,說不定直接就帶着軍隊上去開幹。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幾乎必死無疑。張遼一旦戰死,合肥的陷落幾乎也就成了定數。

但可惜的是,孫權不是孫策,個人武力幾乎等於零。

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大戰是怎麼回事?張遼的表現怎麼樣? 第3張

在這次撤退之後,孫權知道士氣已經被重創,決定暫時率領吳軍,撤退到南淝河的南岸,重整旗鼓再說。然而在吳軍撤退的過程當中,張遼卻再次抓住機會,在吳軍撤退,北岸只剩下少量軍隊的時候,又來了一次突襲。恰好當時孫權就在北岸壓陣,得知張遼再次前來突襲的時候,孫權慌忙逃上船,靠着麾下將軍淩統拼死一戰,這才從張遼手下逃走。

而孫權離開後,北岸剩餘的吳軍,頓時羣龍無首,再無抵抗之力,只能紛紛投降。於是,靠着兩次突襲,打亂了吳軍的佈置,張遼竟然奇蹟般地戰勝了吳軍。因爲孫權逃走的時候,是通過逍遙津渡口上船,所以這場戰爭,後世也稱之爲‘逍遙津之戰’。

在這之後,孫權雖然撤到了淝河南岸,但吳軍士氣已經被重創,合肥方面,此時兵精糧足,肯定是打不下來了。再加上撤退之後,吳軍內部又發生了瘟疫。而且,吳軍進攻失敗後,魏國那邊又會派援軍前來增援。

所以,在僵持了十多天之後,孫權只能正式率兵後撤。歷史上的第二次合肥之戰,也就此結束了。

縱觀整個戰役過程,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逍遙津一戰當中,張遼之所以能夠迅速戰勝吳軍,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首先,張遼選擇在吳軍立足未穩至極,率兵突襲,直接打亂了吳軍的部署。其次,張遼本人確實比較猛,可以直接帶兵突襲。第三,吳軍更擅長水戰,對於主動進攻的陸戰,並不算太過擅長。第四,吳國內部的軍事制度,註定吳軍打防守戰的時候,會極爲頑強。但進攻的時候,戰鬥力就頗爲堪憂。

最重要的是,孫權本人的指揮能力和個人武力,實在是太差。要是換成孫策,逍遙津一戰的結果,絕對會截然不同。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逍遙津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