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當初從魏國前來秦國投奔 秦孝公爲什麼還重用商鞅

商鞅當初從魏國前來秦國投奔 秦孝公爲什麼還重用商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從魏國投奔而來的商鞅,憑什麼被秦孝公重用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起商鞅離開魏國,目前的主流論調就是:商鞅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離開富庶強大的魏國,前往貧窮落後的秦國。

到了秦國的商鞅,就好像從硅谷回到中國鄉村的高知,張嘴隨便說了一通,立刻把秦國國君秦孝公說得五體投地,於是順利成爲秦國主持變法的不二人選。

這個說法看起來很爽,放在小說裏估計會火,但現實中很難發生這種事情。

商鞅當初從魏國前來秦國投奔 秦孝公爲什麼還重用商鞅

在領導眼中,一個人纔是否應該獲得自己的重用,主要看三個因素:

一、他的簡歷是否優秀;二、他的選擇是不是真心實意;三、他是否適應自己的團隊,而商鞅顯然和三者都不沾邊。

或許有人會說,商鞅曾在魏國做官,又是當時著名思想家屍子的學生,簡歷非常優秀。

可是在老闆看來,商鞅這種簡歷,只是相當於名牌大學生,然後在某個五百強企業歷練過一段時間,畢竟他在魏國當的,也不是什麼大官。

在前往秦國之前,商鞅曾在魏國的某個重要事件中做過主導者嗎?沒有。

說得難聽點,如果這時候出現一位嫉恨商鞅的人,說他整天在魏國混日子,其實根本沒本事,我估計商鞅都沒法辯白。

因爲,單看商鞅的資歷,確實有些單薄。

我們再來說適應性。

魏國和秦國有極深的仇怨,商鞅又在魏國鬱郁不得志,這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商鞅前往秦國,只是怨恨魏國不用自己。

如果商鞅在秦國幹出了一點名堂,魏國重新招攬他,誰敢保證商鞅不會吃回頭草呢?

就好像高富帥追不到女神,於是隨便選了一個天天追求自己的普通人,可如果某天女神突然醒悟,決定接受高富帥的愛,誰敢保證,這位高富帥不會拋棄身邊的普通人,立刻與女神走到一起呢?

說得難聽點,如果這時候出現一位嫉恨商鞅的人,說他其實根本就看不上秦國,只是把秦國當備胎,我估計商鞅也沒法辯白。

因爲,這種事情到底存不存在,只能靠個人的主觀感受,根本沒法形成客觀的證據鏈。

商鞅當初從魏國前來秦國投奔 秦孝公爲什麼還重用商鞅 第2張

就算沒有上面兩個問題,商鞅還要面臨是否能適應秦國的問題。

在談及商鞅求見秦孝公的事件時,史書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的時候,大談帝王之道,把秦孝公瞌睡都給聽出來了,回頭就跟推薦人說:商鞅狂妄,不可任用。

推薦人回來埋怨商鞅,爲什麼不對國君講乾貨,非要整那些大道理。

於是,商鞅第二次見秦孝公,大談王道之術,秦孝公聽得很不舒服,於是又一次責罵推薦人:你這小子,給我推薦的都是什麼人?

後來,經過推薦人的努力,商鞅第三次見到秦孝公,大談霸主之道,這次秦孝公聽進去了,但沒啥反應。

等到商鞅第四次見秦孝公的時候,開始談論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這才被說動,開始重用商鞅。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但邏輯上有極大漏洞。

以商鞅當時的咖位,他顯然沒有讓秦孝公一再忍耐的資本。

就好像,一個大公司出來的助理,前往一個夕陽企業面試,他不但沒能吸引面試官,反而一再惹得面試官不滿。

你們說,這種人還能得到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的機會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正說明了秦孝公求賢若渴,纔會一再給毫無名氣的商鞅機會。

但是大家要明白,秦孝公需要的可不是一個人才,而是一堆人才,他怎麼可能把時間全浪費在商鞅身上呢?

商鞅當初從魏國前來秦國投奔 秦孝公爲什麼還重用商鞅 第3張

經過秦獻公的耕耘之後,秦國已經蘊含着改革的力量,只要有心人輕輕一推,變革就要到來。

商鞅能看到這一點,難道其他人才都看不到嗎?不可能。

永遠不要忘記,這世界上誰也不比誰聰明,誰也不比誰傻。

商鞅或許很聰明,但和商鞅一樣聰明,或者略遜於商鞅,甚至比他還聰明的人,肯定也是一抓一大把的。

當這麼多人才擠破腦袋都想爲秦孝公效力的時候,你說他還有什麼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商鞅機會呢?

更何況,從後來的變法內容來看,商鞅顯然是一個極度理性,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冷血人物。

這種人很像正在捕獵的蛇,對準目標閃電出擊,要的就是一擊必中,因爲,爲了這一次攻擊,他們已經醞釀了太長時間。

對於商鞅這樣的人,你說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浪費機會,顯然不太可信。

我個人對於這段歷史的看法是,商鞅從衆多競爭者中殺出一條血路,成爲秦孝公身邊最重要的助手。

在不斷競爭的過程中,商鞅的冷靜、理性、果決和殘忍,都充分地表現了出來,看得秦孝公滿眼放光。

思維能力一流,執行能力一流,心性一流,手段一流,又是一個在秦國毫無根基的外國人。

秦國不是要變法嗎?不是要重新強大起來嗎?正需要類似商鞅這樣的人才。

大家可以扒一下,在商鞅之後,什麼張儀、公孫衍、魏冉、范雎、呂不韋、李斯,這些秦國的歷任宰相,就沒有一個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

而且,他們的下場都不太好。

爲什麼呢?因爲這些人在秦國毫無根基,都是憑藉自己的能力與手腕,獲得了國君的信任。

一旦國君去世,或者對他們不再信任,他們之前得罪過的人就會立刻落井下石,等待他們的結局,自然不會太美好。

而當這些人落難之後,也曾想過尋求他國庇護,然而卻始終得不到庇護。

從這個角度來看,身在外國做孤臣,絕大多數都是這種結局。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容,粘貼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