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管仲的後世評價如何?爲何被稱爲華夏第一相?

管仲的後世評價如何?爲何被稱爲華夏第一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仲,春秋初齊國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宰相型人才。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後世的史書上,管仲有三個稱號,分別是‘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這三個稱號,每一個都稱得上是驚天動地,但是放到管仲的頭上,卻幾乎沒有任何爭議。這就是因爲管仲的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如果要細分的話,管仲的能力,其實可以大致分爲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分別是:搞錢、制定國家軍事戰略、制定外交戰略、樹立國家統治思想、改革。

首先是搞錢。

管仲會搞錢,這事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學歷史的時候,都會學到管仲首開‘鹽鐵國營’。也就是說,管仲掌權期間,把製鹽和冶鐵這兩個行業的權力,收歸國有。靠着這兩個行業,齊國賺取了豐厚的利潤,然後才能迅速強大起來。

但實際上,鹽鐵國營,其實只是管仲搞出的衆多經濟改革中的一個而已。

在管仲的經濟改革當中,除了鹽鐵國營之外,其實還有‘糧食準平’、‘差額徵地稅’、‘合理開發自然資源’、‘貨幣鑄造’這幾個部分。

所謂糧食準平,就是指通過國家手段,調控糧食價格,保證糧食價格在一個合理水平。既要保證糧食價格不會太低,不至於讓農民賺不到錢;同時也讓糧食價格不會太誇張,讓老百姓吃得起飯。

這個思想,其實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使用。而且,哪怕是到了今天,很多國家依然還沒玩好這個手段。世界上無法控制自己國家糧價的國家,絕對不是一個兩個。

而這個問題,在兩千多年以前,管仲就已經解決了。

管仲的後世評價如何?爲何被稱爲華夏第一相?

差額徵地稅,則是根據土地的產量不同,對於不同品質的土地,徵收不同的田稅。產量高的土地就多徵稅,產量少的就少徵稅。如此一來,既能保證國家收入,也能保證百姓的利益。

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就是指老百姓必須在特定時間內打漁伐木,不許做出‘涸澤而漁’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要給大自然恢復的時間,這樣纔可以源源不斷地從自然界中獲取資源。這個思想,同樣也是我們今天依然在應用的。

至於貨幣鑄造,這事相對來說就更先進了。在管仲之前,春秋時代的那些國家,大多對貨幣隱藏的很多功能,還完全沒有概念。但是管仲卻提出,要把鑄幣權收歸國有,並且設置專管鑄幣的機構。正是靠着鑄幣的權力,管仲可以通過貨幣,合理地對齊國經濟進行調節。這個思想,同樣也是直到今天我們依然還在使用的。

從管仲的這幾項經濟手段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管仲的經濟管理方面,核心思想其實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可持續發展。在現代,我們有這個概念很正常。可是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管仲能有這個意識,那就很誇張了。

更誇張的是,管仲不但能有這個意識,同時更能建立起一個相配套的經濟系統。管仲不但能幫齊國搞錢,還能幫齊國建立起一個持續搞錢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後來還一直用到了齊國滅亡!

這就更匪夷所思了。

能夠搞好經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這就已經奠定了齊國強大的基礎,足以讓管仲名垂青史了。但相比之下,管仲在其他幾個方面對齊國做出的貢獻,或許還要更在他的搞錢的貢獻之上。

幫齊國搞到了錢之後,接下來齊國自然就要對外擴張,和其他國家打交道了。而在當時的春秋歷史大背景下,齊國雖然暫時強大了起來,但是想要大範圍擴張,似乎也不太容易。因爲當時周王室雖然已經衰落了,但影響力還在。如果某個國家貿然擴張,引起了公憤,就很容易引來大家的圍毆。

就算齊國暫時比較強大,可是隻要齊國引起了公憤,被大家圍毆,最後同樣必敗無疑,甚至有可能亡國。

在這種情況下,管仲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爲什麼我們非得要擴張呢?以往的擴張,基本上就是征服敵對國家,吞併敵國的土地,擴大自己的版圖。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用戰爭的手段。而在管仲看來,通過戰爭去征服其他國家,其實是一個效率很低的手段。

爲什麼我們不能直接把那些小國,收做自己的小弟呢?如此一來,齊國不用打仗,就能得到一羣小弟。有了小弟之後,再由齊國這個帶頭大哥,帶着小弟去打那些不聽話的國家。打仗期間,小弟們出力,齊國可以減少損失。打贏了之後,齊國吃肉,小弟國家喝湯。

與此同時,齊國還可以通過經濟和文化的手段,不斷去同化那些小弟國家。長此以往,這些小弟就可以被齊國徹底同化,繼而成爲齊國力量的一部分。

當然,想要做帶頭大哥,除了自身實力要過硬之外,還得有一個名義。所以這個時候,管仲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思想:尊王攘夷。簡單來說,就是打着周王室的名義,聯合其他小國,一起去對付北方的山戎,以及南邊的南蠻,同時打擊那些不聽周王室命令的國家。因爲當時齊國是周王室的代言人,所以這也就變成了打擊那些不聽齊國命令的國家。

圍繞着這個目標,管仲制定了齊國的外交策略,以及國家統治思想。這些東西,不但後來被齊國一直用了幾百年,而且也被其他諸侯國學走了。後來整個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各國都是按照管仲的思路來進行的。

有了錢,有了小弟,有了擴張的理由,那接下來,自然就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了。管仲雖然不會打仗,也不會直接拎着大刀上前線去砍人,但是他卻可以幫齊國改革軍事體系,塑造一支強大的軍隊出來。而且,他會從國家戰略層面,制定對外作戰的軍事計劃。

在管仲的軍事改革當中,整個齊國被分成了二十一個‘鄉’。一鄉有十連,一連有四里,一里有十軌,一軌有五家。這種精確的劃分制度,直接以家庭爲單位,將整個齊國變成了一個有序的體系。

管仲的後世評價如何?爲何被稱爲華夏第一相? 第2張

而在這個體系當中,其中十五個鄉,參與對外戰爭。另外六個鄉,則是專門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生產,這就保證了齊國可以有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可以持續打仗,又不會嚴重損害齊國的國力。而這種社會生產和軍事相結合的戰爭,又能保證齊國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一旦打仗,大家就可以更加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經過管仲的這些改革,齊國就算是想不強大,都不可能了。而在進行這些改革的同時,管仲也展現出來他最強的一種能力,那就是所謂的‘改革’能力。

想要實現以上這些內容,光靠理論是不行的,還是得有實際操作。而在改革的實際操作當中,就勢必會影響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從而被很多人反對,遇到強大的改革阻力。

從古到今,任何一場改革,都會如此。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改革,比如後世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或者王安石變法,纔會最終失敗。

但是管仲成功了。

而且,在改革過程當中,他沒有大規模殺人,甚至讓齊國大多數人,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支持他的改革。

這就很匪夷所思了。

有的人可能會說,管仲的改革成功,主要是因爲齊桓公支持他。但問題是,歷史上任何一場成功的改革,都絕對不單純是因爲君王的支持,就能成功的。要是皇帝支持就能成功,那後來的范仲淹和王安石,也不可能失敗了。

這就是管仲的厲害之處了。

他不光理論水平高,而且還是實際操作。可怕的是,他在實際操作方面,還是大師級的水平。

可以說,齊國的強大,就是建立在管仲改革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管仲,就算齊桓公再怎麼雄才大略,估計也很難把齊國帶領到後來的高度。而除了以上說的這些之外,管仲對於整個中華文明來說,其實還有一個最大的貢獻。

這個貢獻,就是所謂的‘華夷之辯’。

因爲當時管仲的整體思想,是要帶着齊國,聯合其他小國,一起對抗外來入侵者。那麼這個時候,如何界定‘外來入侵者’的定義,就很重要了。所以,這個時候,管仲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到底誰纔是敵人,誰纔是能夠爭取的朋友。

這個問題,或許從今天的角度來說,並不算難。有的人可能會說,西周國外的就是敵人,國內的就是朋友。這話如果拿到春秋時代,估計管仲聽了之後,會有打人的衝動。

因爲按照當時西周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算是那些所謂的‘夷狄’,其實也是周王室的臣子。而且,夷狄當中,也有臣服於中原的勢力。要是按照這個劃分標準的話,那很多臣服中原的勢力,都得被劃分到敵人的陣營,純粹是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當時想要提出一個完整的理論,區分朋友和敵人,其實還真不容易。如果按照血緣關係來分,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就是朋友,非姬姓諸侯國就是敵人,那齊國自己就成了敵人。如果按照炎黃子孫的血脈來算,那不好意思,那些夷狄當中,很多正在入侵中原各國的,其實也是炎黃子孫。

比如說,後來給漢朝造成了大麻煩的匈奴,他們的祖先,據說就是當年夏朝滅亡之後,被商朝流放到草原上的夏朝王族後人。而春秋時代所謂的夷狄,他們的身上,其實或多或少也有炎黃子孫的血脈。

而如果按照國家戰爭來分,和中原國家打仗的就是敵人,那不好意思,當時中原各國內部,也在打仗。

管仲的後世評價如何?爲何被稱爲華夏第一相? 第3張

所以,如何界定朋友和敵人,如何界定華夏的概念,真的很困難。

但最終,面對這個問題,管仲卻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管仲的答案是‘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簡單來說,按照禮儀來進行區分。當然,這個禮儀說的並不是用餐禮儀,或者簡單的服飾禮儀,而是一整天制度。也就是說,只要你們蠻夷願意接受華夏的利益,好好改造自己,和我們和平相處,然後不斷和我們通婚改變血脈,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把你們當做自己人。

而如果你們堅持和我們打仗,天天想着要滅亡我們的文化,佔領我們的土地,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你就不是華夏。

管仲給出的這個答案,後來成了所有封建王朝,劃分敵我的關鍵思想,同時也是華夷之辯的一個‘標準答案’。正是基於這個答案,後來的很多人,比如孔子孟子,不斷塑造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然後才逐漸形成了所謂的‘中華文明圈’。

歷史上真實的管仲,就是這麼牛!他的貢獻,其實已經不僅侷限於輔佐齊桓公,幫齊國建立霸業那麼簡單,而是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如果沒有管仲,或許我們整個文明的思想,都會截然不同。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