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繡投降曹操後爲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張繡投降曹操後爲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繡,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羣雄之一。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討張繡。

張繡眼看着打不贏,於是直接投降了。

本來皆大歡喜,但因曹操愛人妻的老毛病犯了,突起色心,讓事情起了反覆。

《三國志·張繡傳》中記載:

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衆降。太祖納濟(張濟,張繡之叔)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

曹操在張繡和其部衆剛投降,還沒有完全歸心時,納其嬸辱其心,後來又想滅其人。

結果,給自己帶來了災禍,曹操差點死於張繡的突然襲擊中,最終,曹操深愛的長子曹昂,爲救父戰死。

另外,曹操的侄子曹安民,護衛典韋,都歿於此役。

張繡投降曹操後爲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這是曹操一生中,遭遇到了最重大險情之一,一點不次於當初濮陽城中遇呂布,或許是讓曹操最後悔的一場戰事。

損兵折將之後,曹操當然要給部下們一個交代,要總結,要檢討。

兵敗的起因是曹操納了張繡的嬸嬸,誘因是納了張繡的嬸嬸還要殺張繡。

但曹操肯定不能這麼總結,否則,天下人怎麼看?部下們怎麼看?擁戴他的豪族們怎麼看?

於是,曹操的總結和檢討是,此戰敗就敗在沒有按照規矩及時讓張繡獻上人質(一般是嫡出的兒子)。

因此,對張繡沒有約束力,所以才讓他降而復叛,以後一定要堅決執行這個規矩,下不爲例。

《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

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復敗矣。”

至於曹操總結的是否是張繡真實的反叛原因,或許是,或許不是,但這個理由也說得過去。

畢竟,在古代,帶兵大將把家人當人質放在掌權者手中,確實是慣例,一直延續到一千多年後的清朝,都還有這個規矩。

特別是三國時期,帶兵將領麾下的兵丁,絕大多數都還很有可能是將領自己的部曲的情況下,親眷做人質就更顯重要。

不願意給人質的,基本上都是刺頭,比如孫權。

曹操和曹丕,父子兩代都找孫權要過人質,全沒有如願。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時,袁紹病死,袁氏集團分裂,曹操勢力大漲,他試圖和平解決江東問題,就去找孫權要人質。

當時,孫權接任江東之主還不到兩年,江東之地都還沒有完全搞定,但他在周瑜的支持下,堅決不送人質給曹操。

《三國志·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的記載:

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鬆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

建安七年的這次拒絕,實際上就是六年後發生的“赤壁大戰”的導火索。

張繡投降曹操後爲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第2張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其時,孫權因爲要專心應對蜀漢劉備政權的報復性軍事行動,不得已,向曹魏稱臣。

但當曹丕按照慣例,找孫權要人質時,孫權還是堅決不給,《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

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魏乃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

於是,曹丕知道孫權不是真心臣服,還是得用戰爭手段解決這個刺頭。

曹丕馬上以曹仁、曹休、曹真爲領軍大將,分別帶着張遼、張郃、徐晃等攻打東吳,只不過,這次軍事行動也失敗了。

孫權是不願意給人質,避免受制於人的典型例子,當然,他有實力做依靠,撐得住。

三國時期,還有個典型是,有了一族至親做人質,卻不管不顧,依舊當刺頭搞事。

這個典型就是一度讓曹操非常頭疼的西涼馬超。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聯合韓遂等西涼軍閥,起兵對抗曹操。

可早在三年前,馬超的父親馬騰,兄弟馬休、馬鐵,以及馬氏一族,已經被曹操用高官厚祿招安,舉族遷移到曹操的老巢鄴城居住。

也就是說,馬氏一族都是曹操牽制在外領軍的馬超的人質。

可馬超還是起兵反抗曹操,這麼多至親,包括生父在內做人質都沒用。

馬超起兵後,如果一直打贏下去,可能,馬家還會相對安全,曹操會留着馬家一族當籌碼。

但馬超敗了,所以,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時,馬騰一家全被曹操幹掉。

這也是馬超後來飽受詬病的原因,不顧父親、兄弟的生死。

他後來投奔張魯,張魯想嫁女給他時,就有人勸告:“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於是“魯乃止”。

以上是三國時期,曹操和幾個對手之間發生的故事。

張繡降而復叛,曹操爲遮掩自己的不堪,檢討說是因爲沒要人質。

可馬超家族有一大把人質在曹操手中,馬超照樣反曹。

張繡投降曹操後爲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第3張

雖然馬超的例子不具備普遍性,但也能部分說明,索取人質未必是降服諸侯或人才的好辦法。

再如孫權,有實力拒曹,就不給人質,又能拿他怎麼樣?

曹魏直到滅亡,幾代人都拿東吳毫無辦法。

馬超如果沒有渭水之敗,在曹操手中的人質或許就是安全的,歸根結底,是實力的問題。

曹操遭逢張繡的降而復叛,也是因爲,建安二年時的曹操,在實力上還不足以讓張繡完全畏懼。

那會的曹操,還不是後來連續敗呂布、袁術、袁紹、劉備等的北方霸主,還沒有在北方建立絕對的威懾力。

他對張繡這種未必就能隨手滅掉的小諸侯的態度,應該是以拉攏爲主,當然,劉備這樣的除外。

曹操想要張繡的嬸嬸,也得等到打完袁紹再說嘛。

比如後來張繡再次投降時,他趕緊跟張繡結親,算是彌補了此前的過錯。

這樣的方式,比索取所謂的人質,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