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楊大眼是什麼人?他去世之後兒子做了什麼事情?

楊大眼是什麼人?他去世之後兒子做了什麼事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大眼,中國北魏名將。世居仇池,生卒不詳。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南北朝時期,北魏境內發生過一件奇葩事,因父親死後,三個兒子跟繼母爭奪家產和爵祿未遂,一怒之下,三個兒子帶着父親的屍體投奔敵國南樑。

死去的這位父親並非默默無聞,他叫楊大眼,生前是讓北魏的敵人膽寒的著名戰將。

史書記載楊大眼其人:“所經戰陳,莫不勇冠六軍。”“衝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

楊大眼死後發生的這件爭奪家產和爵祿的事,因果其實還是他本人生前造成的,本文就聊聊這個事。

楊大眼是氐族人,爲北魏效力前,還是當時的氐族仇池部落首領楊難當的孫子。

我查了些資料,發現這個仇池部落很不簡單,楊家祖上在三國時期曾跟隨馬超反抗曹操,戰敗後投奔蜀漢。

蜀漢滅亡後,楊家繼續被曹魏和後來的晉朝承認爲氐族部落的首領,在五胡亂華的戰亂時期,楊家還帶着仇池部落陸續建立過幾個割據的小政權。

楊大眼的祖父楊難當生前也是自稱武都王的存在,所以,楊大眼被稱爲王子也不爲過。

不過,即使是稱王,仇池部落依舊弱小,需要依附大國生存,楊難當晚年就是帶着仇池部落跟着北魏混。

楊大眼於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期開始爲北魏徵戰(他是庶出,在部落裏沒什麼地位,只能出來混),因勇武善戰,屢立戰功,深得北魏孝文帝、宣武帝等幾位皇帝的看重。

到楊大眼死前,他已經是平東將軍,且被任命爲荊州刺史,處在北魏對抗南樑的最前線。

楊大眼是什麼人?他去世之後兒子做了什麼事情?

當初,因爲楊大眼到處征戰,和髮妻潘氏聚少離多。

他的這個髮妻也不簡單,史載:“大眼妻潘氏,善騎射”,和同樣以武聞名的楊大眼其實算是天生一對。

楊大眼和潘氏之間的夫妻感情應該不錯,因爲兩人一起生了三個兒子。

但這個髮妻不是安分人,因爲丈夫長期不在身邊,潘氏獨居寂寞,以至於“頗有失行”,應該是給楊大眼戴過綠帽子

後來,楊大眼的女婿,一個庶出之女的丈夫看潘氏不順眼,把潘氏給揭發了。

結果,楊大眼一怒之下,把潘氏給殺了,“大眼側生女夫趙延寶言之於大眼,大眼怒,幽潘而殺之。”

殺了髮妻後,楊大眼又娶了一位妻子元氏,繼妻元氏嫁給楊大眼不久後就有了身孕。

髮妻死,留下三個兒子,又娶了妻子,這位妻子還懷了身孕,這種情況放在現代的影視劇導演身上,就是絕好的宅鬥、宮鬥素材。

更絕的是,在元氏懷中的孩子還沒有出生時,楊大眼突然在荊州刺史任上因病身亡(卒年不詳,經推斷應該是在北魏孝明帝執政初期)。

於是,一出爭奪楊大眼遺留下來的爵祿和家產的大戲就此展開。

楊大眼死後,髮妻潘氏所生的三個兒子楊甑生、楊領軍、楊徵南想找到父親的印綬,有了這個就能指揮楊大眼的部曲,以及繼承楊大眼的官位。

但楊大眼的繼妻元氏也不是省油的燈,直接就拒絕了,《魏書·楊大眼傳》中記載:

大眼之死也,甑生等問印綬所在。時元始懷孕,自指其腹謂甑生等曰:“開國當我兒襲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深以爲恨。

等到楊大眼的棺木將送往京城時,楊甑生、楊領軍、楊徵南終於爆發了,他們先射殺了當初揭發母親的妹夫,然後搶了父親的屍體跑了。

期間,元氏逃入水中,楊徵南本來想射殺元氏,但被楊甑生以“天下豈有害母之人”爲由阻止。

其實,這個理由只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殺了元氏後患太大。

楊大眼不是普通人,娶的妻子自然也不會普通,如元氏,在北魏,只有皇族是這個姓氏(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將皇族姓氏改爲元氏)。

楊大眼是什麼人?他去世之後兒子做了什麼事情? 第2張

因此,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基本可以肯定,楊大眼的繼妻元氏跟北魏皇族有關。

這也符合北魏皇室拉攏軍中大將的政治態度,特別是像楊大眼這樣直接在對抗南樑最前線的大將,用聯姻拉攏再好不過。

同樣,因爲元氏的身份不簡單,她纔有底氣在腹中子女未出生時,就敢將楊大眼的遺產視爲自己的子女所有,敢指責潘氏的三個兒子是“婢子”。

這也是楊大眼的三個兒子在跟元氏起了衝突後,只想着跑,而沒有想過向上層告狀找回公道的原因,告不贏的。

同時,也因爲元氏的身份特殊,即使楊甑生、楊領軍、楊徵南準備投奔北魏的敵國南樑,也不能殺掉元氏。

否則,北魏一怒之下,和南樑開戰,責任就只能是楊大眼的三個兒子來背了。

雖然北魏和南樑是互爲敵國,你打我和我打你是常態,可戰爭的理由總是要有的,他們殺掉元氏,再去投奔南樑,北魏就師出有名了,南樑也未必敢收留他們。

所以,在這場爭奪家產的宅鬥劇中,潘氏所生的三個兒子註定要失敗,他們只能含恨帶着父親的屍體去投奔敵國,“遂取大眼屍,令人馬上抱之......奔於襄陽,遂歸蕭衍。”

至於楊大眼的三個兒子投奔南樑後的事蹟,史書沒有更多記載,想來混得不怎麼樣,並未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