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翦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王翦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令大臣們忌諱的話題。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潛在的規律,歷史上那些皇帝們與開國功臣們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悄悄地發生着質變,是什麼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們幫忙上位的那些皇帝,當登上寶座的那一刻,就開始懷疑起自己身邊的臣子們,並且疑心是與日俱增,所以後來所發生的種種,看似偶然實則是有意爲之的事情。

無疑,這些新主怕這些功臣擁兵自重,在將來某一天會蓄意謀反,所以,爲了自己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於是乾脆痛下殺手,將他們剷除,以絕後患。而作爲功臣的那些人呢,大都覺得自己早就爲皇帝的大業立下了汗馬之功勞,再怎麼着在朝廷上也得有一席之地,所以一不小心就給慣出了驕傲自大的脾性,甚至當中有一些人還蠻橫跋扈,不講道理。

例如大名鼎鼎的韓信,自以爲無可替代,居然在陣前向劉邦討封,最後劉邦借呂后之手,將其處死。那麼,功臣們是不是都是這樣慾壑難填、利慾薰心呢?當然不是,我們今天就說一說秦國大將王翦的“急流勇退”的故事。

一、助秦王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王翦

王翦,這位四朝元老,與秦王之子王賁並稱爲秦國最大功臣。王翦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傑出將領,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爲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一生隨秦始皇掃滅三晉,攻滅楚國。他在少時就侍秦王左右,爲人處事比較低調、圓滑,工於心計。在秦昭襄王時,他平步青雲,不得不說他的站位和思考,遠在白起之上。而且他對軍事戰略分析客觀,善於帶兵打仗。

王翦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王翦雖然也是功高震主,而且在國家中的地位極爲高貴,只低於皇帝。但是秦皇帝卻一點都不去猜疑他的居心,反倒是一直都是信任他並且繼續用他,王翦最後得以善終。我想,這纔是皇帝與功臣應該保持住的一種比較友好和諧的關係。

二、雖然功高震主,位極人臣,但王翦選擇了急流勇退

王翦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因爲他對攻打楚國的計策不看好,而此時大將李信卻信心滿滿。所以他這才佯裝生病,急流勇退。

爲了加快統一,秦國加快了吞併其他小國的步伐。當時,秦國爲虎狼之師,齊國無能,燕國不足爲懼,而楚國也是苟延殘喘,當時的局勢已經非常明顯。恰逢秦國與楚國對陣沙場前後,王翦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告老還鄉。

王翦不是心血來潮,在他看來,白起、李牧和廉頗,他都親眼目睹了他們的悲慘下場,再沒有政治頭腦也該對自己和主子有清醒的認識。如果秦國滅了六國,那麼自己的處境也會和他們一樣,所以王翦決定擇時而退。

在攻打楚國之前,他就已經預判兵力實力對比,沒有60萬大軍,不可戰勝。然而大將李信在秦始皇面前誇下海口說只要20萬兵力,便可伐楚。秦始皇也覺得王翦小題大做。爲了不節外生枝,王翦佯裝生病,告老還鄉。在他看來,這場仗十之八九會功敗垂成,與其同朝悲憤,也不爲牽連到自己,不如急流勇退。在與楚國的交戰中,果不若王翦所料,一開始戰事比較順利,可越到後來越吃力,最終兵敗於楚。

三、再次披掛上陣,王翦提出一個條件,給自己留下退路

對於楚國久攻不下,秦王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此時,秦王不得不再請王翦出山,可王翦此時已無心再上疆場,無奈秦王不肯:“已矣,將軍勿復言!”就這樣,王翦再次出征。秦王問王翦要多少人馬,王翦還是那句話,統兵60萬,否則不出戰。

要說王翦這個人確實聰明。他知道秦始皇在用兵打仗上面是一位賢君,但知人知面不知心,畫人畫皮難畫骨。白起的下場就是一個典型的政治例子,他不能重蹈覆轍。

此時的王翦本可以大大地炫耀一番:當初你秦王聽我的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給我60萬軍隊,我早就幫你掃平楚國大地了。王翦也許心裏一萬次罵過秦始皇,但人在面前,王翦卻表現得十分平靜。他沒有居功自傲,更沒有功高震主。就在他準備拉上隊伍起兵沙場的時候,他對嬴政提出了條件:“請美田宅園池甚衆。”

王翦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第2張

你或許會認爲這是在要挾秦王嗎,恰恰相反,這反而是讓秦始皇吃顆定心丸。按照司馬遷的看法就是,王翦爲了自保,讓自己僞裝成貪財好色的小人,這樣就可以取悅秦始皇,秦始皇也會覺得王翦性格上的缺陷,也不足以給自己帶來威脅。換言之,我王翦的妻兒老小都在你手裏,自然不會擁兵自重,不會有反叛之心,而我也只是你領頭打仗的棋子罷了。而且王翦也提出,伐楚之後將不再征戰。對此, 秦王答應了王翦的條件。多年之後,王翦得以善終。

司馬遷:“王氏、蒙氏功爲多,名施於後世。”“王翦爲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爲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黃道周:“王翦事秦,論荊明果。六十萬人,缺一不可。李信少年,以毛赴火。兵敗再興,其計已左。空國伐人,其不疑我。美宅田園,故請瑣瑣。大國雖傷,其中猶夥。士卒投超,尚思閃躲。兵去追奔,萬全方妥。爲將陰殘,一世坎坷。三世不詳,王離被虜。” 《千字文》:“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值得一提的是,王翦對秦王提出的這個條件,恰是王翦絕處逢生的關鍵。王翦敢跟秦始皇提條件,這讓秦始皇覺得他謀求的那些利益都是小的,表面他的目光只停留在物質上的小封賞,而沒有那政治上的野心。因此秦始皇心中哪怕原來有那麼一點點的小芥蒂,這個時候對王翦也就完完全全地放下了。可惜的是,像韓信那些人就沒有學到王翦這一招,看似糊塗之舉,實則洞悉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