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張嶷,本領怎麼樣?最後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真實的張嶷,本領怎麼樣?最後是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爲了完成先帝遺願,諸葛亮不顧蜀國國力空虛,執意進行北伐。蜀國後方劉禪包括一幫朝廷重臣,也勸他不得。期間除了曹魏、孫吳兩股強硬勢力之外,其實在諾大中原版圖上,仍然存在其他勢力。蜀國舉全力頻頻兵出祁山時,又要怎樣面對國內的空虛?

期間有一位猛將不得不提,他在諸葛軍師揮師北伐的15年裏,不計得失、耐住寂寞,奮力保衛邊疆安全。尤其是在面對“蜀中無大將”可用的情況下,他又隨師北伐。不幸的是,此人止步於北伐沙場之上。他死後,大將姜維曾長嘆:我不及他也。

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那段風雲詭譎的三國戰場。

平定匪亂,輕鬆智取

張嶷(nì),字伯岐,他出生在四川南部縣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15歲時父親去世,年少的他不得不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在張嶷10的時候,村裏來了一位老學者,好學的張嶷於是拜他爲師,期間學到了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父親臨終前曾拉着張嶷的手說,漢朝曾經富足輝煌,但自黃巾起義後,民不聊生。張嶷自感作爲漢朝子民,理當與國家興亡聯繫在一起,所以張嶷萌生了一個想法:匡扶漢室。有道是好男兒志在四方,年少的張嶷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張嶷開始發奮苦讀,因爲他知道,要想有所作爲,施展自己的抱負,必須在未來的人生仕途上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20歲的時候,他參加縣裏的官吏的選拔,最終年紀輕輕的張嶷,因一篇不錯的文章讓縣令對他刮目相看,便讓他當上了縣裏的主簿。

公元213年,蜀中匪盜猖獗,當時就有一羣盜匪盯上了張嶷所在的南充國縣。後因爲自己保護縣令一家的勇敢事蹟,讓張嶷在當地名聲鵲起,當地老百姓都認爲張嶷有情有義,勇敢爲民。而這件事後來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裏,便召見了他。

歷史上真實的張嶷,本領怎麼樣?最後是怎麼死的?

蜀國當時正值建立基業階段,急需人才,彼時劉備打敗劉璋,成爲了益州牧,張嶷便被封爲州從事。張嶷從小就熟讀兵法,他認爲男人就應該征戰沙場爲國效力,幹了5年從事之後,他決定投軍。227年,賊寇張幕帶領數千賊兵席捲廣漢和綿竹,他們四處燒殺搶掠。此時張嶷欲前往剿滅匪亂,於是朝廷就給了張嶷300士兵。但這些兵都是新兵毫無作戰經驗。

張嶷所在的駐地汶山,是遠離蜀國防禦的邊陲之地,面對匪患的重重陷阱,張嶷沒有自亂陣腳,他命手下的人紮營造勢,將自己三百人的軍隊,生生營造成了上千人的陣勢。之後,張嶷又使出了“兵不厭詐”之計,先發制人。

張嶷佯裝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張幕,以勸慰他投靠朝廷。張幕本不想當賊寇,加上張嶷如此誠心,就爽快答應了。兩人在一次宴席上,張幕舉杯暢飲,張嶷很輕鬆便將其拿下。很明顯,這一切都是張嶷的計策。

就這樣,張嶷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敵人輕鬆鎮壓,可謂初戰告捷,得到了蜀中百姓的另眼相看,而張嶷也成了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主動請纓,護守邊疆

當汶山平叛成功這條捷報傳到蜀國時,蜀國另一邊界,越巂(xī)郡再一次造反的消息也傳到了諸葛亮耳中。作爲蜀國邊陲之地,越巂郡的叛軍已經殺了3任太守,當地老百姓整日戰戰兢兢,被諸葛亮任命的新太守甚至都不敢前去上任。此時的諸葛亮,將目光放在了張嶷這位剛剛建立奇功的人才身上,希望張嶷能夠前往越巂郡,協助平叛。

越嶲郡所在區位

在很多人看來,張嶷立此大功,本應加官進爵,甚至應該進到蜀國領導層,至少應該在蜀國中心圈擔任官職,享受榮華。可張嶷聽到諸葛亮的命令後,毫無怨言,甚至是主動請纓,就這樣,他輕裝上陣,去了越巂郡。而更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張嶷此去一待便是15年,直至諸葛丞相去世,他仍然在護衛邊疆。

三國時期,本是一個羣雄逐鹿、割據稱雄的建功立業時代,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期,能有張嶷這等忠心爲國,屢建奇功,不爲功名利祿者,少之又少。馬忠曾誇獎張嶷:“閣下真乃非常人也!”

盡心竭力,命隕北伐路上

此後,不管是平定叛亂還是剿匪克敵,張嶷自始至終都親力親爲,以上率下,對於敵人,他始終是“恩威並施”,能降服就降服、能不殺就不殺,以至於讓敵人被張嶷威名震懾到了,紛紛選擇主動投降。由於功績出衆,蜀國封張嶷爲撫戎將軍、關內侯。

3年後,張嶷聽說姜維要出師北伐,張嶷還是第一個主動請纓,但考慮到關中不能太過空虛,需要大將留守,所以,大家拒絕了張嶷的請求。張嶷始終以大局爲重,他毫無計較,繼續做好分內之事,隨時準備應對一切可能發生之事。

歷史上真實的張嶷,本領怎麼樣?最後是怎麼死的? 第2張

15年過去了,已經年過六旬的張嶷再次向朝廷寫信請求出戰,朝廷感慨張嶷忠心可嘉,便同意他去北伐了。來到姜維陣營裏,他得了風溼,腿腳也不是很好,姜維希望張嶷留在營中做個參謀,但張嶷堅定自己依然可以上陣殺敵、發揮餘熱。

公元254年,位於蜀國南部邊陲的越巂郡子民陷入了悲傷之中,整座城市都在爲北伐路上戰死的一位將軍而感到哀慟,這位將軍正是張嶷。

這一年,姜維面對曹魏勢力,略佔優勢,連勝數局,這導致蜀軍有所輕敵。就在姜維率領大軍要攻克敵人大營的時候發現中了埋伏,他趕緊率領軍隊撤退。期間,又遭遇敵方埋伏的弓箭手,一時間損兵折將不少。千鈞一髮之際,張嶷站了出來,告訴姜維,帶領剩餘兵馬迅速逃離伏兵範圍,自己則留了下來。

張嶷說:我一把老骨頭也沒用了,就讓我替將軍斷後。

姜維意欲阻止老臣,但張嶷早已向着敵人的方向,迎了上去。姜維望着張嶷的背影感嘆道:“我本想智謀略輸於他,沒想到勇氣也輸給他了!”張嶷在斷後之戰中犧牲。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段歷史,都有英雄式的人物誕生。張嶷,名不見經傳的一位赤膽老臣,他雖然沒有關、張二人的名氣,也沒有臥龍鳳雛的智慧,但正是有了像張嶷這樣的鮮活人物,才湊成了三國時期多彩瑰麗的畫卷。一個人的執念很重要,爲正義的事業執念去做,更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