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爲何會以失敗告終?

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爲何會以失敗告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是我們最爲熟悉的三國人物之一,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之後,他就開始爲了劉備的事業出謀劃策,鞠躬盡瘁。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227年,諸葛亮向蜀漢後主上書《出師表》,誓師北伐曹魏。這個時候,蜀國也算是剛剛穩定不久,百姓與滿朝文武,都是期盼和平與穩定。

但是,貴爲丞相的諸葛孔明就是想出徵魏國,也許是老糊塗了,也許是心裏有執念,就是疏通不下來。

不論是後主怎麼以“相國年紀大了,不方便出征”來進行勸解,也不論是諸葛亮周圍的大臣、謀士怎樣以“安生養息、愛惜人力物力”婉言勸阻他,倔強的諸葛亮就是不聽,活活的像是一個“陷入自我感動”的“老婦人”。

此時此刻的諸葛亮,就彷彿是一個妥妥的三國加強版的“任我行”。

蜀漢駐軍的漢中地區與曹魏控制的關中之間,橫貫着雄壯的秦嶺山脈。蜀漢據險自守,“凡是具有利弊”崇山峻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交通阻隔、消息閉塞。

由於長久沒有戰事,魏國邊關的軍隊,一時間疏忽使得蜀軍鑽了空子。諸葛亮北伐進取祁山之初異常順利,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很快叛曹降蜀。

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爲何會以失敗告終?

這個時候,蜀軍佔據了上風。面對如此大好戰機,諸葛亮卻上演了一幕“聰明反被聰明誤”,開始胡思亂想,糾結起來了。

在諸葛亮的“拖延症”下,魏國大軍匆匆地趕到隴西,三郡很快被收復了。想必到了這個時候,反反覆覆的諸葛亮可以長舒一口氣,心想:“果然不出我所料,魏軍有詐”,也因此不必再糾結了。

與此同時,蜀漢軍隊也失去了已經佔領了的大魏國三郡。“一生唯謹慎”,越是關鍵的時候,諸葛亮過於“極端化”,過於謹慎、小心翼翼,很多時候使得本該勝利的戰爭,莫名其妙的失敗。

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的戰術表現,關鍵因素在於“紙上得來終覺淺”。諸葛亮缺少足夠的地理遊歷經驗、沒有充分地掌握地理地形的實際材料,以及缺少成熟穩健的成人性格與心理素質。

二、蜀國經濟疲軟,無力征伐

當時劉備去世不久,蜀漢幾年都沒有軍事動作。諸葛亮不能探知敵方詳情,因此不敢積極進取戰鬥。

魏國謀士司馬懿評價他:“亮慮多決少。”諸葛亮戰術的一貫表現,大概率的可以概括歸納爲,行動遲疑、不能決斷。

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受制於經濟力量,諸葛亮只能採取謹慎的戰術。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積極地廣泛招納各地的經濟學、水利人才,建築人才、科技類人才,在廣闊的魏國大有可爲,本身魏國的地理位置,就是千里沃土地區,這是還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地區,是無數年輕人與有志之士實現夢想的地方。

在魏國大管家曹老闆給出的各項優待措施後,當時魏國各地地方官員積極響應來自大漢中央政府的決議。各部門紛紛下發文件,貫徹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各片區,郡縣的地方長官,有很多就是通過曹老闆的“人才吸納”計劃進入到的領導崗位。再加上曹老闆十分會做思想工作,懂得給手下進行“激勵機制”,以及進行“末尾淘汰制”,所以曹老闆手下的隊員,都是他的“死忠粉”,都是紛紛響應起來。一時間,基層“人社局”與基層“住建局”爲投奔魏國的各地高材生,送上了“溫暖”與“福利”,並且表示,只要是好好幹,爲魏國的建設作出貢獻,就可以充分地享受到魏國的“發展紅利”。

魏國在曹操的改革與發展之下,GDP總量是吳國與蜀國之和,“南里北里去做官,也是爲了吃喝穿”,只有吃的飽、穿的暖,安居樂業一片喜氣洋洋,纔會更有幹勁。不僅僅是魏國的戶籍居民安居樂業,同樣受益的還有魏國的軍隊。國庫充裕了,將士們才吃得好,穿得暖,“軍糧”與“軍餉”發放及時,所以魏國老百姓家的孩子,也願意到軍營裏面去,願意積極地參軍,建功立業,受到嘉獎與軍隊內部進職稱,以此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與物質收穫,“雙豐收”。

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爲何會以失敗告終? 第2張

在曹操大幅度的務實的改革之下,魏國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不談情懷,談待遇”,“不畫圓餅,給福利”使得魏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是一片積極地,欣欣向榮的良好狀態。因此,魏國的“幸福指數”也是名列三國之首的。

“得地失人,人地兩失”,即便是蜀軍一時的僥倖,趁魏軍疏於防範,一時間得到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但是,“三郡歸降而不能有”,蜀軍獲得三郡,卻苦於無力據守。

一方面是,補給物資不可能源源不斷地及時有效輸送到這三個地方,另一方面蜀軍根本就沒有數倍於己的曹魏軍隊,可以進行屯兵,隨時準備進行正面交鋒。

蜀魏戰爭的本質是,依賴於國家發展的綜合實力,國家的軍事支撐,與國家吸納人才與人力資源的國家軟實力。

三、損失慘重,窮兵黷武

《三國志》:“諸葛亮之爲相國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諸葛亮有經濟管理之才能,能與管仲等相提並論,也可謂是一個人才與能人。

諸葛亮有治理地方之才能,但無南征北伐之實幹。他連年北伐,卻始終成就不了功業,但是,他還是不進行自我反思,還是不知道轉彎,堅持一條道路走到黑,置蜀國的長遠發展於不顧,置蜀國的生死於不顧,只是爲了自己的執念與自己心中的“夢想”。這不得不說,單從這一方面來看,諸葛亮難免有一些自私自利之心。

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爲何會以失敗告終? 第3張

公元223年,劉備興兵伐吳,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落得一個兵敗夷陵的下場。

劉備去世後,蜀國的江山動盪,面臨的困難已經是迫在眉睫了。強盛時期的蜀漢,只有16萬軍隊。此時的魏國軍隊保有量突破50萬之衆。

蜀國北伐之時,蜀漢軍營固定人數就只剩下3萬人了,不僅如此,蜀漢在最後幾年南征北伐之中,更是失去了大批重要的軍政要員。

根據史書,在劉備病重之時,南中的少數民族反。後來黃元、高定等人叛變了,蜀國上下動盪不安。

不滿45歲的諸葛亮,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把持了蜀漢的中央大權。諸葛亮急忙重整軍隊,平定地方叛亂,又用了整整五年,漫長的時間,才與東吳重修歸好,這才勉強使得蜀國得以穩定,避免分裂。

而到公元227年,平定完少數民族的叛亂,諸葛亮已經不顧國家虛弱,經濟疲軟,請求劉禪北伐曹魏。

最後一路北伐,接連失敗中,在“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艱難形勢下,一步一步使得蜀國陷入戰敗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