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對管寧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對管寧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管寧(158年—241年),字幼安,漢末三國時期著名隱士。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管寧與華歆、邴原並稱爲“一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避於遼。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才返鄉,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管寧逝世,年八十四。著有《氏姓論》。

歷史評價

陳羣:伏見徵士北海管寧,行爲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

曹叡:太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

程喜: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獨自以生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欲必全,不爲守高。

後世對管寧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桓範:①竊見東莞管寧,束脩著行,少有令稱,州閭之名亞故太尉華歆,遭亂浮海,遠客遼東。於混濁之中,履潔清之節,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室蔽衣,逾於原憲。②鑿坯而處,養德顯仁。堯舜在上,許由在下。箕山之志,於是復顯。嚴平鄭真,未足論比。清聲遠播,頑鄙慕仰。

陶丘一、孟觀、孫邕、王基:伏見太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章素質,冰絜淵清,玄虛澹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遊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之機要。

陳壽:管寧淵雅高尚,確然不拔;寧以衰亂之時,世多妄變氏族者,違聖人之制,非禮命姓之意,故著《氏姓論》以原本世系,文多不載。每所居姻親、知舊、鄰里有困窮者,家儲雖不盈擔石,必分以贍救之。與人子言,教以孝;與人弟言,訓以悌;言及人臣,誨以忠。貌甚恭,言甚順,觀其行,邈然若不可及,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溫,因其事而導之於善,是以漸之者無不化焉。寧之亡,天下知與不知,聞之無不嗟嘆。醇德之所感若此,不亦至乎!

《傅子》:管寧是齊相管仲之後。在遼東因山爲廬,鑿戶牖爲室,講《詩》、《書》,陳俎豆,飾威儀,明禮讓。因此公孫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皇甫謐:寧凡徵命十至,輿服四賜,常坐一木榻上,積五十五年未嘗箕踞。榻上當膝皆穿,常着布裙貉裘,唯祠先人,乃著舊布單衣加首絮巾。遼東郡國,圖形於府殿,號爲賢者。

伏滔:鄧禹卓茂無敵於天下,管幼安不勝龐公,龐士元不推華子魚,何鄧二尚書獨步於魏朝,樂令無對於晉世。

蘇軾:管幼安懷寶遁世,就閒海表,其視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殺乎!予以謂賢於文若、文舉遠矣。

蘇轍:幼安少而遭亂,渡海居遼東,三十七年而歸。歸於田廬,不應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沒,功業不加於人。而予獨何取焉?取其明於知時,而審於處己云爾。

後世對管寧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軼事典故

割席分坐

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裏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不違本心

當初,管寧的妻子先死去了,知心故友勸他再娶,管寧說:“每次閱讀曾子、王駿的話,心裏常常表示讚許,哪裏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