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以十萬軍對戰一千人,卻時時想着如何逃跑

此人以十萬軍對戰一千人,卻時時想着如何逃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末年,晉朝廷內焦外患,外有諸異族虎視眈眈,時常南侵;內有各軍閥盤踞一方,伺時而動,晉王朝搖搖欲墜。隆安三年(399年),孫恩在會稽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紛響應。晉廷雖然在隆安五年(402年)最終平定了叛亂,但卻消耗了大量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就給了盤踞荊州一帶的桓玄以可乘之機。

此人以十萬軍對戰一千人,卻時時想着如何逃跑

桓玄

桓玄是東晉權臣、大司馬桓溫之子。由於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所以在桓溫死後,晉廷對桓玄一直心懷戒心,不敢重用。這讓桓玄頗覺不得志,曾感嘆:“父爲九州伯,兒爲五湖長”。公元396年,晉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把持朝政,寵信王國寶並圖謀削弱方鎮,引起了青兗二州刺史王恭的不滿。王恭遂於隆安元年(397年)舉兵,迫使司馬道子誅殺了王國寶。次年,王恭再次舉兵,桓玄、楊佺期和時任荊州刺史的殷仲堪起兵響應。

及后王恭因劉牢之反戈而敗死,桓玄等因畏懼而撤回蔡洲與朝廷軍對峙。爲了瓦解桓玄、楊佺期和殷仲堪的聯盟,司馬道子遂以桓玄爲江州刺史,楊佺期爲雍州刺史,而把殷仲堪貶爲廣州刺史。殷仲堪大怒,催促桓玄和楊佺期進兵。桓玄和楊佺期因得了最大的實惠,不想出兵,殷仲堪一怒之下退兵回荊州。桓玄等大懼,遂也撤兵,並趕上殷仲堪。因各自的利害關係,三人重新結成了同盟,共同約定不接受朝廷詔命。司馬道子爲了安撫殷仲堪,最終恢復了其荊州刺史,於是三人各回任地。

此人以十萬軍對戰一千人,卻時時想着如何逃跑 第2張

桓玄之亂

隆安三年(399年),荊州發大水,桓玄乘機襲擊了殷仲堪,楊佺期前來救援,終因糧草奇缺,雙雙爲桓玄所殺。於是桓玄就獨霸了荊楚,一時間實力大增。司馬元顯對此極爲不安,遂於元興元年(402年)舉兵伐玄。後因劉牢之反戈,遂被桓玄攻入建康,司馬道子父子被殺,桓玄由此得以掌握朝政大權。隨後,桓玄野心越來越大,並於元興二年(403年)篡晉稱帝,改年號爲永始。

桓玄稱帝后就廣爲修繕宮室,大興土木,且催促嚴急,使得上下疲於奔命,遂使得思亂者衆。在這種情況下,劉裕遂於元興三年(404年)聚集北府兵殘餘兵將一千七百餘人舉兵起義,佔領了京口。此時桓玄擁有正規軍4萬,後備軍10餘萬,然而在獲悉劉裕率衆起事後卻大爲憂懼,或曰“裕等烏合微弱,勢必無成,陛下何慮之深?”玄曰“劉裕足爲一世之雄;劉毅家無檐石之儲,樗蒲一擲百萬;何無忌酷似其舅(劉牢之);共舉大事,何謂無成!”

劉裕佔領京口後,就殺死了桓玄派去討伐的猛將吳甫之和皇甫敷,隨後進攻覆舟山,虛張聲勢,營造出四周皆有士兵的假象;又因桓玄守軍多爲原北府兵,曉得劉裕作戰勇猛,對其都沒有了鬥志,於是劉裕率諸軍順利以火攻擊潰桓玄軍,桓玄棄城西逃。

劉裕進據健康城後,繼續派兵追擊桓玄。桓玄逃回老巢荊州後,馬上組織了數萬水軍進行反攻。這時劉裕派去的劉毅、劉道規等兵馬不滿萬人,然而卻個個鬥志昂揚。而桓玄兵馬雖衆,卻“常漾舸於舫側以備敗走”,仗還沒打就在演習戰敗後如何逃走,“由是衆莫有鬥心”,士氣此消彼長桓玄由此大敗,並在逃去蜀地途中爲馮遷所殺,桓玄之亂遂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