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誤入亂世的三國羣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劉璋

誤入亂世的三國羣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劉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璋雖然是三國羣雄割據時代的“羣雄”之一,不過從來沒被看好過。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評論天下羣雄,將劉璋定性爲“守戶之犬”,連“人”的資格都沒有。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稍帶着評價了一下劉璋,說劉璋“黯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他“不能守”。可見這個“守戶之犬”,就是連“守”的職責也不能盡到。這兩個三國英雄金字塔頂上的人物,作出的這種沒有與後來事情發展相違背的評價,基本就算是蓋棺論定了。翻盡史書,的確沒有找到與二人意見相左的評價,區別也僅僅在於語氣的輕重而已。

誤入亂世的三國羣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劉璋

網絡配圖

我也認同這個評價,尤其是在以前。原來看三國,總是站在謀略、機智的角度來評價,爲的是讓自己心中熱血縱橫,充滿指點江山的慷慨激昂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劉璋的印象,實在是覺得乏善可陳。而如今,也許是年齡增長,性格錘鍊,也許是思維與現實反差太大,心氣漸冷的緣故,倒是和失敗者劉璋產生了一些共鳴。就又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劉璋的傳記,用心梳理了一下,就完全不再是守不住門的“守護之犬”的感受了,而且心裏還涌上了些許溫暖,覺得他是一個好人。

好人的特徵之一就是看人往往是好的,也就對他人少了防備,對事情少了敏感。劉璋就是這樣。比如明明生在宗室之家,是天經地義的“皇叔”,而那會兒滿世界傳揚的“皇叔”卻是那個賣草鞋的劉備,說明劉璋不善投機;他父親劉焉有當皇帝的念頭,打着“爲天子守邊”的旗號入蜀,一堆外人辭官跟着去,他卻被矇在鼓裏,說明對自己父親一直沒往“壞”處想,對什麼當皇帝沒太大興趣;明明知道在董卓把持朝政的朝廷,皇帝不招人待見,他還偏偏就往皇帝身邊湊,成了皇家車隊隊長,肩負保鏢工作,成了保皇派,說明他不趨炎附勢;明明大家都知道這個闖蕩江湖多年的劉備不是個善茬,他卻還是相信兄弟情義,請他幫忙討伐張魯,說明他重情如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圍困成都時,在“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夠用一年”,且“吏民鹹欲死戰”的情況下,劉璋卻果斷地放棄權力,說出讓“羣下莫不流涕”的真心話——“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而出城投降。這也說明了權力於他,一直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利益,他考慮的還有他人、有百姓。 

當然,作爲一路諸侯,劉璋也要在權力爭鬥中過日子,有時也難免拿出殺人的招數。但即便弄權,即便殺人,也找不出劉璋在人格上的明顯污點。比如說弄權,劉焉死後,益州無主,從哪個方面講,也是輪不到劉璋的,因爲有三哥劉瑁。老大老二被朝廷殺死了,輪也輪到老三了,更何況劉瑁是劉焉直接帶到益州的,娶了後來成爲劉備皇后的吳氏——那是據說必定要當皇后的女人,是劉焉擺明了的繼承人。但劉焉死後,能夠和朝廷溝通的權力,落到了他當初的追隨者“州大吏”趙韙手裏。趙韙是益州士人的代表,不喜歡一個強硬角色頤指氣使,於是“貪璋溫仁,共上璋爲益州刺史”。劉璋贏得不費力氣,也很僥倖,算是運氣好。再就是和他的扶持者趙韙的爭鬥。趙韙貪圖劉璋“溫仁”,是爲了自己弄權,沒想到劉璋太過“寬柔,無威略”,不能阻止劉焉帶來的那批東州人“侵暴舊民”,讓作爲益州士人的趙韙很鬱悶,於是“陰結州中大姓,與俱起兵,還擊璋”。一時之間,“蜀郡、廣漢、犍爲皆應韙”。劉璋的處境非常危險,在這種被動局面下,被迫選擇了抗爭。依賴東州士人進行了殊死戰鬥,保全了成都,而趙韙竟被其部將龐樂、李異所殺。這兩次爭鬥雖然勝利,但勝利的有點莫名其妙,沒看出劉璋有什麼過人之處,自然也沒看出劉璋用了什麼陰謀手段!

誤入亂世的三國羣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劉璋 第2張

網絡配圖

再說殺人,也有兩個。一個是張魯的母親。張魯母親蠱惑劉焉稱帝,鼓動劉焉出錢出兵派張魯進駐漢中,到了漢中卻自立山頭,不聽指揮。劉璋沒轍,把張魯母親殺了。一個是劉備收買的內奸張鬆。劉璋對張鬆是極其信任的,把益州的前途命運押在張鬆的出使上,沒想到張鬆是抱着把益州賣掉的動機去的,賣給曹操不成就賣給了劉備。劉璋氣急,把張鬆殺了。殺這兩個人,可以作爲劉璋政治上缺乏手段的證明,但更表現了劉璋這種好人在面對陰謀詭計、陰險反覆時的無奈。他希望好心得來好報,明明好心對你,卻得到惡果。對白眼狼,劉璋也憤怒。殺這兩個人時,沒有一個求情的,揭發張鬆的,還是張鬆的哥哥,足可以說明這兩人的行爲,在當時的主流價值觀裏,的確該殺。劉璋並沒有因爲殺了兩人,而招致道德上的埋怨。

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證明劉璋是個地地道道的好人。這種好人的品質,對於一個在亂世掌握了足以自保的人力、物力資源,佔據了地利的良好條件的諸侯來講,是很難得的。因爲中國人自古以來崇拜權力,對權力的熱衷就像牛虻對血的熱愛,一旦到手之後就會死命抱住,無所不用其極,別說什麼道德底線,即便搭上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但對於整個國家、民族來講,誰掌握權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是否用權力來造福於民。而這個造福,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中國,很大的一點體現在人口上。因爲那會兒沒有計劃生育,過上好日子,誰不想多活幾年多生幾個呢!尤其是在亂世,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命運的時刻,能夠保存人口血脈是功德無量的,其福廕延綿也不是什麼氣節可以換來的。現在我們看三國英雄光彩照人,可又有誰知道這光彩照人的背後有多大的危機!三國前夕的公元156年,也就是漢桓帝永壽二年,全國人口已經超過五千萬人。而在蜀亡時,據錢穆《國史大綱》記載,全國人口只有七百餘萬人,不到盛漢時南陽、汝南兩郡的人數。七百萬和五千萬的差距是什麼?五千萬能做到混亂一百年,少數民族不敢窺視。七百萬能做到即便大一統的晉也很快分崩離析,少數民族不斷涌入在中原肆虐,一直持續到四五百年後的隋唐,就連隋唐,也是少數民族血統的統治者建立的。這就是人口銳減的遺禍! 

這種人口銳減,固然有瘟疫、黃巾、董卓的因素,但那些標榜爲英雄的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們,又何嘗不是揹負了累累血債!掌握了話語權的他們有時也會哀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但在維護權力時,又何嘗在生命面前手軟過!相反,被斥爲“守門之犬”的劉璋,一直以來在蜀中“寬仁”,就連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劉璋治下的蜀中“民殷國富”,這難道不是劉璋的政績?尤其是在自己的權力和別人的生命的抉擇中,毅然而然的選擇了別人的生命,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他是一個好的統治者嗎?

誤入亂世的三國羣雄仁慈之主:益州牧劉璋 第3張

網絡配圖

按當時的邏輯,劉璋的確不如劉備,若單純的算一場仗,劉璋也的確是在造福。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對劉備而言,益州是志在必得的,以諸葛之智,馬超之勇,儘管成都有三萬精卒,吏民同心,也僅僅是個時間問題。一旦城破,玉石俱焚,傷亡估計至少也要五、六萬。劉璋一降,五、六萬人不用死了。然而劉備、諸葛亮治下的蜀中,僅僅一個夷陵之敗,就把劉璋省下的耗光了,再加上多年連綿的戰爭,讓“民殷國富”的益州,竟然窮的叮噹響。雖然諸葛亮餘威尚存,但一個爲求自保的鄧艾,來了個千里躍進,就讓蜀國亡了,色厲內荏的本質暴露無遺,能比得了劉璋治下“吏民鹹欲死戰”的益州嗎?

劉璋,就是一個好人。也許曹操,司馬懿之流是會嗤之以鼻的,因爲他們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會惡劣到採用屠城這種方式;劉備那樣的也僅僅是當作一種旗號,雖然處處示人以忠厚善良的菩薩心腸,實際行的卻是雷霆萬鈞的霹靂手段。表面推崇,暗地裏竊笑無能罷了。但芸芸衆生、凡夫俗子,是需要一個害人害己,推崇治國手段、外交智慧、軍事韜略的偉人,還是要一個利國利民,“鹹欲爲其死戰”的代理呢?

這也是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