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爲反腐允許民間百姓拿獲害民官吏

朱元璋爲反腐允許民間百姓拿獲害民官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反腐,現代人常會把“制度建設”四字放在嘴邊。有人撰文,爲了讓文章更有說服力,又喜歡拿古代的事來做例證,動輒說中國傳統社會只講人治,所以,在反腐問題上,“制度建設”云云彷彿是一個極度稀缺的東西。

其實,這都是不折不扣的想當然。

設計出一種監察官吏的制度,使官員在監督之下奉公守法,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春秋戰國時期的“御史”一職已兼有監察的職責,到了秦朝,“御史大夫府”成爲專門的中央監察機構,漢承秦制,在中央設御史府(臺),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刺史,並開先河,制定了監察法規《監御史九條》和《刺史六條》。此後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日益嚴密。

朱元璋爲反腐允許民間百姓拿獲害民官吏

網絡配圖

當然,古代的監察之權來自於皇帝的授予,它是完全服從於鞏固皇權這一中心的。這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萬變不離其宗的一個主要特色。但一朝自有一朝之特點,一君王自有一君王之個性,傳統王朝中最具“特點”和“個性”的,當屬朱元璋時代的監察官吏制度,像以下一些就是值得說說的:

設登聞鼓。“洪武元年,置登聞鼓於午門外”,這個鼓是專門鼓勵百姓擊鼓告狀的,爲了防止走過場,朱元璋命令一名御史每天在那裏負責,凡民間有冤情,而地方官員又不受理的,當事人可以擊登聞鼓,由御史帶着上奏。

設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品級並不高,但權力很大,相當於欽差大臣,專門負責在各個地方巡視,遇到大事,直接向皇帝稟報,小事,則可以徑行處理。

設置特務機關。“檢校”、“錦衣衛”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特務人員,任何官員都在其偵聽、窺伺範圍之內,等於皇帝的超級耳目。特務機關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臣下圖謀叛亂,但掌握其貪污不法的劣跡也會自然包含在內。

而在朱元璋創立的各項監察制度中,最有研究價值最耐人尋味的,當屬“民拿害民官吏”制度。放到中國傳統社會的背景下考察,“民拿害民官吏”堪稱是一個重大的制度突破。

朱元璋爲反腐允許民間百姓拿獲害民官吏 第2張

網絡配圖

“民拿害民官吏”制度明載於朱元璋晚年制定的特種刑法《大誥》中。這一制度的出臺,是因爲朱元璋在此之前,他頒佈的“嚴禁官吏下鄉”的命令沒有得到很好執行,所以,他下令,對“違旨下鄉,動擾於民”的不法之徒,和舞文弄法、欺壓良善的貪墨之吏,允許民間年高德劭的百姓率領青壯年將其綁縛,押到京城去向皇權討個說法,辨清是非曲直,而且誰也不準截訪和阻擋,否則“其家族誅”。

官吏下鄉常常擾民,朱元璋居然要立法不許官吏下鄉,這樣一條法令當然是荒唐的。官員是否擾民,關鍵不在於是否下鄉,他不下鄉,難道就不會擾民害民了嗎?清末著名法學家沈家本對此就有激烈的抨擊,他說,官員不下鄉,則其對轄區內的地理形勢和風土人情必然懵懂無知,如何行政?不許官吏下鄉,那些喜歡偷懶的官吏自然求之不得,樂得以此爲藉口優哉遊哉,而想做事的官員卻被活生生束縛了手腳,簡直是因噎廢食!

沈家本的批評合情合理,如此一來,隨“嚴禁官吏下鄉”命令而來的“民拿害民官吏”制度,也難免會受到一些非議。首先,這一制度的無政府主義色彩非常濃厚,完全建立在朱元璋個人的主觀臆想基礎之上,缺乏由下而上的制度保障。其次,對百姓來說,可操作性並不強,而且顯而易見,其風險是非常大的。雖然《大誥》中沒有明確,如果民拿害民官吏,查證不實的話,對這些大膽的百姓如何處理,但考慮到歷代對所謂“誣告”懲處極爲嚴厲的常規,可以想像,任何一個百姓,在遵照聖旨拿獲害民官吏,綁赴京城的道路上,必然都是惴惴不安的。因爲誰都明白,所謂“害民”與否,這個界定相當模糊,而且在官方和民間常常是各有各的標準,如果皇帝派人查證,雙方各執一詞怎麼辦?在官員權威對民間權利處於壓倒性優勢的條件下,即使是朱元璋所說的“年高德劭”的百姓,在忍無可忍,準備拿獲害民官吏之前,也必須好好掂量一下,畢竟這是一件關係到身家性命的事情。

朱元璋爲反腐允許民間百姓拿獲害民官吏 第3張

網絡配圖

也許正是緣於上面一些因素,即使朱元璋下令不許截訪,民拿害民官吏制度也並未結出很好的果實。按照史籍記載,朱元璋的命令頒佈後,真正撞到了槍口上,被“刁民”拿獲的官吏不過區區兩三例而已。如貴州黔陽縣安江驛丞李添奇,“恣肆爲非,害民非止一端”,“致被士民李子玉等率精壯拿獲赴京”,李添奇被斬趾,又有河北某縣主簿汪鐸等人“設計害民”,“被高年有德耆民趙罕辰等三十四名綁縛赴京”,汪鐸被處死。可以看出,就是這區區兩三例中,犯事的也只是不入流的小吏罷了,由此也可證明,“民拿害民官吏”制度並未能夠普遍而有效地實行。

如果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單靠個人的拍拍腦袋就出臺政策,哪怕這個人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哪怕這個政策“看上去很美”,其難達初衷幾乎是一定的。不過,朱元璋建立民拿害民官吏制度,希望借民衆力量來監督和懲治貪官污吏,畢竟是前無古人的嘗試,只要想想傳統社會官威積重難返的現實,那麼就不應該低估這一制度中蘊含着的深長的意義。只是這點制度突破的星火,限於歷史的主客觀條件,未能形成燎原之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