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大臣王繼英:因不會打仗而頻繁升官的將軍

北宋大臣王繼英:因不會打仗而頻繁升官的將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古代,藩邸舊臣是政壇上非常獨特的一股政治勢力。皇帝登基之前的親信故舊,包括師傅、屬官、侍從乃至奴僕,新帝登基之後大都會受到重用。如西漢初期,周勃、陳平等人誅滅諸呂,迎請代王劉恆進京即位。漢文帝(劉恆)入駐未央宮當夜,即任命親信宋昌爲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任命將軍張武爲郎中令,負責保衛皇宮安全。依靠藩邸舊臣,漢文帝用最快時間控制住京城要害部門,穩定了局面。這種重用潛邸舊臣的做法在中國沿襲了很久,乃至於現代社會。

潛邸舊臣活躍於北宋政治舞臺,在宋太宗、宋真宗兩朝表現最爲突出。趙光義任開封府尹15年,期間韜光養晦,培植親信力量,日後得到重用的官員達40餘人。宋真宗的潛邸舊臣,除了他擔任親王、開封府尹、太子時期的親隨(20餘人)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宋太宗親自物色、選派,自太宗朝沿襲下來的(如李沆、畢士安等)。

宋初,科舉制逐步趨於完善,國家通過科舉選拔了不少人才,形成文管系統的骨幹。但科舉取士以文臣爲主,跨馬征戰還是要靠久經沙場的武將。趙光義對趙匡胤時期的將領並不信任,很少賦予他們重任。作爲軍隊指揮中樞的樞密院基本上重用藩邸舊臣,如石熙載、柴禹錫、弭德超、王顯、趙鎔、周瑩等人。到了宋真宗時期,開國之初的禁軍宿將皆已老邁,不僅樞密院,連統兵作戰的禁軍高官也清一色換上了藩邸舊將,如傅潛、王繼英、王超、葛霸、張耆、王繼忠、王能、戴興、桑贊、陳興、許均等人。這些人大多不學無術,膽小怯戰,貪功諉過,一個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是憑藉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短時間內紛紛平步青雲,竊據高位。而那些披肝瀝血征戰沙場的將領,如荊嗣、楊延昭、折惟昌等名將只能屈居人下,壯志難酬。人常道大宋天子“與士人共天下”,不如說是“與家奴共天下”。《宋史》第二百六十八卷,記載了宋真宗時期長期擔任樞密使的藩邸舊將王繼英的傳記,讀來頗有感受。

北宋大臣王繼英:因不會打仗而頻繁升官的將軍

王繼英是開封人,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寄育在外祖父家。大概是因爲家裏太窮了,王繼英“少從趙普給筆札”,少年時便跟隨趙普,做鋪紙研墨、收拾書房一類的雜事(我想他是被賣到趙普家做奴僕的)。王繼英生於公元946年,按時間推算,他到趙家應在陳橋兵變前後,趙普還沒有聞達。乾德二年(964年)趙普升任宰相,至開寶六年(973年)因雷德驤、雷友鄰父子彈劾而罷相,被宋太祖貶出京城,期間王繼英一直追隨趙普。此時他已27歲,算是趙普的親信隨從了。

根據歷史記載,趙普爲相期間竭力打壓開封府尹趙光義的晉邸勢力,與趙光義矛盾很深。不少人認爲趙普被彈劾罷相,是出於趙光義的暗中指使。趙光義即位以後,對趙普曾起過殺心(趙光義對趙普說:眹幾欲殺卿),接連而來的迫害很可能會接踵而至。可以想象,此時趙普自身難保,新朋故舊包括身邊的僕從們紛紛作鳥獸散。惟有王繼英還是像以前那樣恭敬地侍奉他(繼英趨事逾謹),這一點很是難能可貴。

北宋大臣王繼英:因不會打仗而頻繁升官的將軍 第2張

論才智,趙普不愧爲大宋第一宰相。因爲擔心隨之而來的政治迫害,趙光義即位以後,趙普馬上上書要求回京,被任命爲無職無權的太子少保,比外放時的職務還要低。趙普針對趙光義面臨的政治難題,首先製造出“金匱之盟”的遺訓,解決了趙光義繼位合法性問題,並因而被任命爲宰相,封樑國公。緊接着,又迅速處理了趙廷美謀反案,幫助趙光義除去心腹之患,一時間炙手可熱。也就是在趙普二次入相的同時,作爲僕從的王繼英“隸名中書五房、院”,由僕人身份轉變爲拿國家俸祿的“吏員”。此時,他的年齡大約爲35歲。

趙普是個比較念舊情的人,大約在他三度入相(端拱元年,即988年)之時,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便思量着要給王繼英找個出路。以趙普的政治地位,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蔭補王繼英爲官,給他謀個好的差事。但是王繼英除了處事謹慎、老實巴交之外,實在是一無所長。弄不好不僅害了他,還會給自己帶來風險(那時舉薦官員是要負連帶責任的)。恰巧,襄王趙元侃府中缺人,趙普便推薦他到襄王府中,擔任負責接待來賓的職事 (導吏兼內知客事)。宋太宗曾召見王繼英言道:“你以前盡心侍奉趙普,我全都知道。如今侍奉親王,更應該盡心竭力。”可見趙普在宋太宗那裏是特別關照過王繼英的。

有句老話叫“好運氣來了,城牆都擋不住”。襄王趙元侃有九個兄弟,他排行第三。長兄趙元佐天資聰明,善騎射,而且長得很像趙光義,原是皇儲的不二人選。但是趙元佐對父親謀害叔叔趙廷美極爲不滿,憂憤過度以致精神分裂,退出了皇位的爭奪。二哥名叫趙元僖,《宋史》評價他:“姿貌雄毅,沈靜寡言,尹京五年,政事無失”(觀其所爲,有言過其實之嫌)。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任命趙元僖爲開封府尹兼侍中,進封許王,成爲準皇儲。然而淳化三年(992年)11月,趙元僖上早朝時突發急症,回府不久就不治身亡,年僅27歲。這樣,原本不被看好的趙元侃便成爲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被宋太宗任命爲開封府尹,封壽王。至道三年(997年)初,趙元侃被立爲太子。同年三月,宋太宗病死,趙元侃繼位爲帝,改名趙恆,是爲宋真宗。在襄王府打雜的王繼英(時年51歲),一下子成了宋真宗的“藩邸舊臣”。

宋真宗從意外成爲準皇儲到即位登基,不過五年左右的時間。他不像趙光義那樣有充足的時間儲備人才,培植嫡系,“藩邸舊臣”算是他唯一的嫡系部隊。早在宋真宗擔任開封府尹時,王繼英就被任命爲左清道率府副率、兼左春坊謁者。這兩個職務都是負責儀衛、贊引等雜事的小官,品階很低(七品)。宋真宗即位後,王繼英馬上被提拔爲引進使(從五品)。轉年,遙領恩州刺史兼掌閣門使。不久,又遷左神武大將軍(正五品)、掌客省使。到了鹹平二年,王繼英的職務已經是正三品的樞密都承旨了。短短兩年時間,王繼英寸功未立,職務卻連升八級,轉型爲軍方最高層將領,正應了那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的古話。

鹹平五年,王繼英和太宗朝舊將周瑩同爲宣徽使(正二品)、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級),共同執掌樞密院。時軍事重鎮高陽關都部署闕,周瑩因爲練達軍事,拜爲永清軍節度使、高陽關都部署(相當於河北戰區總司令)。王繼英因爲無能,遂成爲唯一的同知樞密院事(繼英遂冠樞宥),地位反倒高過了周瑩。據《宋史.王繼英傳》記載,王繼英“小心慎靖,以勤敏稱,上倚賴之”,深得真宗的寵幸。到了景德初年,賢相李沆病故,宋真宗改組政府,拜畢世安、寇準爲宰相,任命王繼英爲樞密使(從一品)。這樣,畢世安、寇準、王繼英遂成爲景德初年澶淵之戰前後,大宋朝中央政府的“三駕馬車”。

北宋大臣王繼英:因不會打仗而頻繁升官的將軍 第3張

從鹹平二年任職樞密都承旨以來,王繼英一直在樞密院任要職。宋代樞密院是負責國家軍政要務的政府機構,樞密使雖位居宰相之下,但品級相同,與宰相併駕齊驅、分庭抗禮。那麼,文不成武不就的王繼英身居軍界要職,究竟成就了哪些豐功偉業呢?《宋史.王繼英傳》記載了幾件事:鹹平三年契丹入寇,王繼英密請車駕北巡(不知爲何要密請?),宋真宗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派他視察前線,慰勞將士(此時敵軍已主動退卻);大將傅潛畏敵怯戰,喪師辱國,王繼英奉皇帝命將其從軍中召回,交有關部門處置;景德元年,王繼英跟隨宋真宗從幸澶州,參與了議和事宜(指推薦曹利用任議和代表,實則是曹利用自請出使)。

《續資治通鑑》記載:宋真宗每次得到邊塞奏報,必定令人先送至都堂(宰相公署)。他對宰相畢世安、寇準說:“軍隊的事務雖然歸樞密院統管,但是宰相執掌文武大權,號令都要從這裏發出……不要因爲事關樞密院而放不開手腳。”他似乎忘記了宋太祖設立樞密院的目的就是要剝奪宰相的兵權,反而將兵權完全交給了宰相寇準。澶淵之戰,作爲文官的寇準指揮若定,前線將士浴血作戰、奮勇殺敵,就連首倡南逃的文臣王欽若都坐鎮大名,殊死抵抗。唯有軍隊最高指揮官王繼英卻不見蹤影。即便如此,澶淵盟約的第二年,王繼英便“加特進、檢校太傅”,莫名其妙地又升了一級!

宋真宗如此看重王繼英,難道他真如《宋史》記載那樣,是個小心謹慎的謙謙君子嗎?《宋史.雷有終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王繼英時掌樞密,頗忌有終進用,屢言其在蜀及守邊,厚費以收士卒心。說王繼英執掌樞密院期間,顧忌時任宣徽北院使的名將雷有終得到重用(宣徽使屬武職,一般升任樞密使),屢次在真宗面前進讒言,稱其在軍隊花錢邀買人心。若是在太祖、太宗朝,雷有終很可能會因此而送命。宋真宗倒也不算糊塗,沒有聽信讒言處置雷有終。而王繼英的小人嘴臉則由此暴露無遺。

大中祥符三年,王繼英在任內過世,享年六十一歲。宋真宗很是悲傷,親自過府弔唁、慟哭,賜白金五千兩,追贈其爲太尉、侍中,這是大宋朝給過世武將的至高榮譽。

《宋史》卷二百六十八是柴禹錫、張遜、楊守一、趙鎔、周瑩、王繼英、王顯七個人的合傳。史書評價道,這七個人都是因爲給事藩邸,靠攀附皇帝獲得高官顯位的人。他們各有所長,毛病也不少,惟有王繼英“以勤謹被信任,耆德冠樞宥,而善終如始”,幾乎是個完人。評語引用《易經》的話:君子有終,吉。稱讚他是功勳卓著而又謙遜的君子。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