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錯了 劉備選擇伐吳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諸葛亮錯了 劉備選擇伐吳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的智被《三國演義》寫得近乎妖,近年已經越來越被正史衆所質疑,而且似乎很多人都統一了意見,都信服陳壽的這句點評“然亮才,於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也就是說諸葛亮的才能,用於治理戎狄是他的強項,用於出謀畫策是他的弱項;管理百姓他是幹才,超過他帶兵打仗的才能。而且因爲有《隆中對》這一出,大家都從未懷疑諸葛亮的戰略眼光。我也是“亮粉”之一,可是我這個人從不盲目崇拜一個人,雖然我相信諸葛亮的綜合打擊體系(具體的請參考楊帆在頭條裏的前三篇文章,裏面系統的介紹了諸葛亮的綜合打擊體系),再給他二十年能統一中國。可是有一次在戰略層面上,他卻錯了,還沒有劉備的眼光好,那就是伐吳之戰。

諸葛亮錯了 劉備選擇伐吳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網絡配圖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夷陵之戰”的簡單介紹: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着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爲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總的來說劉備最後是失敗了,所以後人多半認爲他是錯的,畢竟這是個勝者爲王的年代。而在劉備出兵之前,以諸葛亮爲首的文臣,以趙雲爲首的武將都是反對出兵的,因爲聯吳抗魏纔是王道,甚至還有漢臣秦宓當衆勸阻劉備伐吳而差點被殺。

可是從當時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決策來看,他是正確的,因爲當時的蜀漢是有能力發動伐吳之戰的,這也是蜀漢必須發動的一場戰爭。首先劉備伐吳並不是一意孤行,意氣用事,雖然名義上是爲兄弟關羽報仇,可是實際上敗亡是在219年12月,劉備直到221年6月稱帝后才決定出兵,說明他是有預謀的,並不是說關羽一死,劉備就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立馬就要殺了呂蒙孫權爲關羽報仇。而且劉備生性薄涼,父母妻子都可棄,更何況歷史上的關羽只是和他親如兄弟,卻並不是結義兄弟。

諸葛亮錯了 劉備選擇伐吳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第2張

網絡配圖

然後當時劉備伐吳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天時是師出有名,那就是爲關羽復仇。地利是蜀漢在長江的上游,地勢也是居高臨下。人和是當時的蜀漢都願意爲關羽報仇而同仇敵愾,雖然蜀漢的軍隊因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加上上庸孟達的投降損失不少,可是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是已經得到恢復的。

而且當時的蜀漢雖然失去了關羽張飛,卻依然將才雲集,趙雲、陳到、魏延、黃忠等,都是當世名將。雖然說東吳已經三代,也算是兵精將廣,可是吳兵不一定是身經百戰的蜀軍的對手,而此時的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都已經過世,陸遜卻還聲名不顯。單從人才上來看,蜀漢也是壓東吳一頭的。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伐吳之戰不打也得打,不打蜀漢將永遠失去統一全國的機會。爲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來看看諸葛亮《隆中對》是怎麼說的,那就是讓劉備佔據荊益兩州以待天時,一旦北方有亂則從荊益兩州同時起兵伐魏,兩面夾擊,讓曹魏首尾不得相顧。

可是關羽失荊州,這就讓蜀漢不僅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讓蜀漢失去了重要的糧草人口資源,更重要的是切斷了蜀漢出兵路線。荊州被佔,蜀漢要想伐魏就只能往北走蜀道,或走祁山,或出斜谷,反正只能從漢中伐魏。可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糧草補給絕對是大問題。

可是擁有荊州卻不同,荊州不僅能直接提供伐魏大軍的糧草,而且道路平坦,利於進軍。後來諸葛亮北伐也確實如此,沒了荊州,北伐的糧草補給就是大問題,這也成爲了每次北伐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說荊州之地,乃天下之腹,對於魏蜀吳三國都是必取之地,而且當時蜀國是大有可能取下的,因爲當時曹魏剛剛和馬超、韓遂大戰,無力干涉蜀吳兩國的戰事,蜀漢又佔有天時地利人和,此時不取,以後只怕就沒機會再取,而且荊州又是必取之地。

諸葛亮錯了 劉備選擇伐吳是最可行的戰略方案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以說諸葛亮當時太被他的聯吳抗魏戰略所桎梏了,看不清楚世事變化,不明白東吳得了荊州後,其實就已經是蜀漢最大的威脅,等於掐住了蜀漢的脖子

這個時候就不能顧忌什麼同盟關係了,反正東吳多荊州殺關羽,也沒顧忌什麼同盟之情。

所以說荊州蜀漢是有機會有資本去取的,而且是必取的。

出兵是正確的,只可惜最後還是敗了,敗得喪掉了蜀漢的元氣,所以大家才覺得是錯誤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