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見深這個皇帝有點怪:有口吃愛嘆氣最深情!

朱見深這個皇帝有點怪:有口吃愛嘆氣最深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詔書寫錯字

朱祁鎮過世後,繼承帝位的,是他的長子,在景泰時代一度被廢除太子位的明憲宗朱見深。表面看,他的接班似乎“衆望所歸”,其實即使朱祁鎮復辟成功後,他迴歸太子位,依然經歷一波三折,他在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被重新立爲太子,但冊封詔書上,太子的名字卻變成了“朱見儒”,事後才知道是寫錯了。

而對他本人,父親朱祁鎮一度也不滿意,他在朱祁鈺時代殘酷的爭鬥中,落下了口吃的毛病。而且性格懦弱。朱祁鎮過世前,還對他分外不放心,曾經試探着問大學士李賢,太子究竟有沒有能力即位。李賢立刻回答道:如果太子即位,那是社稷的幸運啊。

恰好這事後朱見深前來拜見,李賢連忙快步上前,拉住朱見深,讓他跪倒在朱祁鎮腳下,朱見深也恰到好處的抱住父親的雙腳,當場嚎啕大哭。朱祁鎮也留下了眼淚。這段父子間最後的溫情,也爲朱祁鎮確立了抉擇——傳位朱見深。

愛嘆氣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自從登基後,給羣臣的最大印象,便是愛嘆氣。他天生口吃,少年時代歷經磨難,養成了外圓內倔的性格。遇到疑難的國家大事,必然當着大臣的面嘆氣。

他即位剛一個月,廣西大藤峽就發生叛亂,朱見深看了奏摺後,當場嘆息一聲。他即位的第二年,荊襄又發生了流民暴亂,他接着還是嘆氣,甚至有時候朝臣在他面前發生爭論,要他裁決,他一樣只是嘆氣。但在位二十三年裏,最能惹他嘆氣的事情,卻只有一件——水旱災害。

《明實錄》裏記載,每當朱見深聽說鬧災的消息後,就會嘆息不已。如果有關部門賑災速度遲緩,他就會更加嘆息不止。後人詬病他設置“皇莊”,並在內宮裏開設“小金庫”——內帑,而他“內帑”中的存銀,相當多都用來賑濟災民。

他的執政時代,二十三年共減免災區稅糧一千九百多萬石,平均每年近百萬,這還僅僅是“官田”的減免數字,就已是明朝歷代最高。即使是批評他最多的明史典籍《罪惟錄》中,也稱他在位期間,老百姓的生活“幸斯小康”。

朱見深這個皇帝有點怪:有口吃愛嘆氣最深情!

朱見深的書法

皇上要打人

朱見深讓大臣們欣慰的一點,就是好脾氣。羣臣進諫不管說話多難聽,總能耐心聽。大臣犯了錯,也極少被重罰,更不像前代皇帝那樣動不動就杖責。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宦官懷恩一次曾勸阻朱見深,請他赦免因抨擊朱見深崇佛而下獄的御史林俊,朱見深當場怒從心頭起,隨手抄起一塊硯臺朝懷恩砸去,若不是懷恩躲的快,肯定砸的滿臉花。

不搭腔也是錯

大多數時候,朱見深都還算好脾氣的。但他好脾氣的方式,有時候卻比壞脾氣更讓大臣們受不了。比如大臣們向他當面提意見的時候,他雖然能控制住脾氣,卻常常“非暴力不合作”,任對方說的如何天花亂墜,自己卻打死不搭腔。

按照俗話說,就是個“悶葫蘆”,搞得大臣們直憋氣。御史陳音看不下去了,爲朱見深上“奇文”一篇,文中指責說,皇上你雖然經常聽我們說話,但是卻從不向我們發問,而勤學好問,纔是學習的優良傳統。希望皇上您能夠每天抽出時間來,找幾位飽學之士,向他們提問題,這樣咱大明江山就能穩固了。奇文送上去,朱見深依然“悶葫蘆”,看完了後沒回音。

皇上會武術

平和好脾氣的朱見深,卻也有個特殊的愛好:練武。他做太子的時候,就曾學過騎射。做了皇帝后,也喜歡去皇宮西苑,欣賞御林軍的操練。但欣賞的結果,卻是越來越失望,成華九年(1473年)四月十二日,他把京營所有的軍官召集在一起表演騎馬射箭,結果絕大多數人箭箭脫靶,武功水平極其拙劣。

如此低水平表演,好脾氣的朱見深也受不了了,當場大罵說:有你們這羣人帶兵,能教育出好兵來嗎?結果有四十六名軍官當場被炒魷魚。半年後朱見深再來考察,依然有九名軍官脫靶。雖然有所進步,但朱見深依然不滿意。此後終其一生,他再懶得看京營操練。

你是我的心靈支柱

朱見深另一件“八卦”事,就是他專寵年長他十九歲的貴妃萬貞兒,而且這位萬貞兒歲數大不說,相貌也極難看,說話聲音更像個男的。如此人物怎麼得到朱見深的寵信,不同史料說法不一。但《明史》上的一段對話卻足夠說明:朱見深的母親周太后問他,兒子啊,這個姓萬的女人,歲數大,長得醜,你幹嘛喜歡她啊。朱見深答:其實我也不知道爲什麼,但只要和她在一起,我的心就特別安定。

朱見深這個皇帝有點怪:有口吃愛嘆氣最深情! 第2張

明憲宗的萬貴妃

因這句話,原因也就變得簡單:從始至終,朱見深都是一個心靈沒有安全感的孩子,與他患難與共過的萬貴妃,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所以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春萬貴妃去世,朱見深就感到半邊天都塌了,此後他日日在宮中悲痛不已,很快就起不來了。是年八月,四十一歲的朱見深與世長辭。太子朱祐樘即位,即歷史上的明孝宗。

延伸 - 朱見深作品 : 一團和氣圖

朱見深作有一幅《一團和氣圖》,乍看彷彿一個圓球,畫着一個眯眼嬉笑之人,但仔細觀看會發現是三個人抱成一團,初看時的一個面孔實際是由三個面孔組成的。這幅作品的構思和構圖都獨具匠心,巧妙有趣,從題跋可見作者的用心。

朱見深這個皇帝有點怪:有口吃愛嘆氣最深情! 第3張

圖的內容,源於虎溪三笑的典故。東晉時,淨土宗初祖慧遠法師在廬山修行三十餘年間,從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不越過虎溪。一日,儒生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倆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爲談得太熱烈而沒發覺。直到越過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此典故也是宋人力圖調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反映。成化帝以虎溪三笑的典故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認爲儒、道、釋雖屬三家信仰,但卻可以“合三人以爲一,達一心而無二,忘彼此之是非,靄一團之和氣。”

從表現形式和構思方法上,《一團和氣圖》符合古代漫畫的特點和要求,但在主題上卻沒有諷刺意味,反而有歌頌漫畫的味道,這是它的特殊之處。

據史學者研究,朱見深有鑑於其父朱祁鎮(英宗)製造了兵部尚書于謙等人冤獄的教訓,繼位之後下令平反昭雪,並在朝廷上下提倡團結,大概就是這位威嚴的皇帝之所以作此詼諧圖畫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