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太宗李世民爲什麼要向突厥族示弱?

揭祕:唐太宗李世民爲什麼要向突厥族示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突厥族是我國蒙古族的祖先,他們善於騎射,驍勇善戰。唐代的時候,連戰無不勝的唐太宗都不敢與之爲敵,還俯首稱臣向突厥族納貢。這究竟是因爲什麼,唐太宗時期的唐代可謂是國富兵強,但李世民卻納貢了十二年。

揭祕:唐太宗李世民爲什麼要向突厥族示弱?

網絡配圖

突厥族是我國北方境內一個古老而又顯赫的民族。早在南北朝時期,突厥族就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建立了人數多達數十萬的軍隊。到了隋朝初年,突厥族卻因內訌和鬥爭,統治集團分裂爲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着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

其中東突厥不久被隋朝軍隊打敗,西突厥也因爲內亂而一度衰落。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東西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重新振作,勢力迅速發展,一躍成爲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對中原地區也造成嚴重威脅的強大軍事力量。

與此同時,隋末農民起義的風暴已逐漸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開始,全國各地先後興起的反隋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其中實力最爲強大的農民革命隊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讓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揭祕:唐太宗李世民爲什麼要向突厥族示弱? 第2張

網絡配圖

起義軍經過七年的浴血奮戰,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的時侯,隋朝政權的崩潰已經成爲必然趨勢,各路起義軍也遭到了嚴重創傷。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時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時機成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試圖竊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

據《舊唐書》記載,在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突厥軍隊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一番而去。突厥的襲擊,使李淵、李世民父子意識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們爭奪天下的後顧之憂,如果不與突厥搞好關係,自己剛剛形成的勢力就會遭到滅頂之災。

爲了消除突厥的威脅,李淵、李世民父子與心腹劉文靜商議,由唐公李淵親自給突厥國始畢可汗寫了一封卑辭修好,並許以“稱臣納貢”的書信,又帶上一份厚禮,派劉文靜前往突厥談判。

劉文靜到達突厥時,始畢可汗問:“唐公起事,今欲何爲?”劉文靜回答說:“皇帝廢冢嫡,傳位後主,致斯禍亂。唐公國之懿戚,不忍坐觀成敗,故起義軍,欲黜不當立者。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衆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可汗聽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將康鞘利率領二千騎兵,隨劉文靜前往太原,又獻上馬千匹表示友好。

揭祕:唐太宗李世民爲什麼要向突厥族示弱? 第3張

網絡配圖

劉文靜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淵、李世民父子的的意圖,抓住了突厥始畢可汗貪財圖利的弱點,許諾攻下京師長安後所有財帛金寶歸其所有,正中始畢可汗下懷。

這件史實,唐代歷史學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記載:“(突厥)又更強盛……大唐起義太原,劉文靜聘其國,引以爲援。”打通了突厥這一關,向突厥稱臣納貢,引以爲援,消除自己爭奪天下時來自突厥的居大威脅,消除後顧之憂,這對於剛剛起步的李氏集團來說,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