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漢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爲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先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漢武帝時期,曾經有這樣一位丞相,名叫公孫弘,在爲相期間名聲一直不是很好,被同僚一致認爲是一位毫無原則、偷奸耍滑、心胸狹窄、八面玲瓏的奸臣,然而,當我仔細閱讀了他故事後,才發現大家可能錯怪了他。

公孫弘的經歷很勵志,年輕的時候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犯法後被貶爲庶民,家貧,迫於生計,爲別人養豬謀生,一直渾渾噩噩混到四十多歲,不想再虛度光陰,於是開始發奮讀儒家經典《春秋》。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他潛心研究儒家經典二十餘載,到他六十多歲的時候,居然出了名,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儒,擁有了衆多的崇拜者,按現在流行的說法,他成了網紅。

按理說,人到了六十多歲,該退休養老,頤養天年,這輩子也就結束了,可是,公孫弘的粉絲們可不答應,一致推舉他參加朝廷的策問。

原本公孫弘不想再去做官了,但他熬不過粉絲對他的一片殷切期望,那就試試吧。正因爲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公孫弘在策問時把他的真實理想全部倒了出來。

他提出了“治民八條“指出皇帝要以德治國,順應天時,社會就會和諧,若皇帝倒行逆施,上天將會降下災害。他的文章言辭犀利,痛陳時弊,力推改革,爲皇帝如何治國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

主持策問的主考官看了之後嚇傻了,呈皇帝時特意將他的策問卷放在了最後。可能別人寫的都是假大空,武帝竟然很欣賞他的答卷,將他定爲第一,封他爲博士,從此他官運亨通。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第2張

然而,爲官之後的公孫弘卻落了一個奸臣的壞名聲。

在朝庭議事時,公孫弘只是提出問題,卻不肯面折廷爭,一旦皇帝做出了決定,公孫宏立即附和皇帝的說法,併爲皇帝的說法提供理論依據,這樣玩下來,讓皇帝龍顏大悅,沒幾年工夫就升任丞相,位居三公。

尤其過分的是,公孫弘和同僚們約好議題、觀點,到了武帝面前,一旦發現風向不對,公孫弘立刻順從皇帝的意思進行現場發揮,這讓性情耿直,經常打頭陣的汲黯心裏很不爽。

實在氣不過的汲黯在廷議時當場發飆,指責公孫弘爲人太不厚道,奸詐無情,原本提案是他倆一起敲定的,廷議時他卻臨時變卦,實在是小人所爲。皇帝問公孫弘可有此事?公孫弘面不改色地回答:瞭解我的認爲我老實忠誠,不瞭解我的以爲我奸詐無情。

要知道,在漢武帝時期,丞相卻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漢武帝在位期間有十三個宰相,其中三個自殺,三個被殺,當公孫賀聽說武帝要他做宰相時,竟“伏地大哭,不受印授”。

而公孫弘任宰相時,卻很少受到皇帝的責難,做得風聲水起,而且開創了漢朝無功封侯的先河,他之所以在廷議時毫無原則,八面玲瓏,因爲他明白,只有皇帝爽了,他也就安全了。

這也是公孫弘一種生存哲學,官場生存環境是如此惡劣,首先要做的是保命,再談建功立業。我們不能過於苛求別人做君子,做烈士,而自己卻做一個被感動的看客,這對公孫弘不公平。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第3張

還有幾件事情公孫弘被認爲做得很不地道,甚至有些陰,《漢書》上是這麼寫的:

然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弘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

因爲汲黯看不慣公孫弘的虛僞奸詐的小人作派,經常在朝廷上對他進行挖苦嘲諷,使公孫弘非常惱火,他決定要報復汲黯。思來想去,他想出一個“爲國薦賢”的陰招,向漢武帝建議汲黯出任右內史。

因爲右內史這個官不好當,裏面全是皇親國戚,誰都不敢惹。公孫弘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讓汲黯去淌這攤渾水,等他出了差錯,讓皇帝治他的罪。

哪知汲黯在右內史的任上幹得非常好,把那個烏煙瘴氣的腐敗衙門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績斐然,公孫弘的陰謀沒有得逞。

有人藉此說事,說孫公弘陰險,想要公報私仇,置汲黯於死地,其實,我不是這麼認爲,汲黯疾惡如仇又有辦法,讓他出任右內史,那是再合適不過。事實上他也幹得非常好,也算是人盡其才,根本談不上打擊報復。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第4張

大儒董仲舒也看不慣公孫弘的爲人,他曾罵公孫弘是阿諛奉承的小人,對他非常鄙視,這令公孫弘極其氣憤,他想出了一個陰招,欲借膠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

當時,漢武帝的胞兄膠西王,驕橫狂悖,殺人如兒戲,即使是朝廷命官也不放在眼裏,想整誰就整誰。公孫弘舉薦董仲舒“使相膠西王”,這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給董仲舒穿小鞋。

哪知膠西王聽說大儒董仲舒到來,對他畢恭畢敬,囂張的個性收斂了不少。董仲舒也明白膠西王的德行,爲人處事格外謹慎,最後以“病免”告退,平安着陸。

其實,讓董仲舒“使相膠西王”,是一個無比英明的決策。試想一下,膠西王的品行如此惡劣,除了董仲舒,還有哪個官員能夠使他收斂,不再爲害一方呢?從這個角度來看,公孫弘並沒有打擊報復,反而是用人得當,人盡其才呢。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第5張

至於有人說,公孫弘公報私仇,害死了主父偃,但是請先看看主父偃到底做了什麼,是不是該死?

主父偃發達之前,曾輾轉於燕、趙、中山等諸侯國,受盡了冷遇和白眼,所以,他對那些曾經迫害過他的藩王充滿怨恨,一心想着如何復仇。

機會來了,主父偃當上了中大夫的高官後,他刻意蒐集一些諸侯王曾經的醜事進行打擊報復。他查處到燕王和他女兒有亂倫,逼燕王自殺。接着他又發現了齊王與他姐姐的私通,又逼齊王畏罪自殺。

偏偏齊王年紀也不大,還沒有子嗣,自殺後封國就被漢武帝收回。主父偃這麼一搞,所有的藩王“皆畏其口”,紛紛向他行賄,以求自我保全,主父偃照單全收,還做起了買官賣官的生意。

主父偃的行爲引起了王公貴族們的不滿,更激怒了漢武帝,於是武帝將他下獄,本來漢武帝只是想懲罰一下他,並沒有打算要他的命,哪知公孫弘卻站出來奏了一本,斷送了主父偃的性命。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無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

意思很明白,皇帝要是不殺主父偃,你就是貪圖齊國封地,包庇主父偃,殘害皇族宗室。話說到這個份上,主父偃還有活路嗎?漢武帝只得下令將主父偃處死。

公孫弘有着怎樣的經歷?他爲相期間的名聲爲何不好? 第6張

有人說,公孫弘不夠仗義,主父偃與他同朝爲官多年,多多少少有點感情,別人落亂的時候不拉一把就算了,臨了還要踹上一腳,置人於死地,真是絕情。

不過,站在宰相的角度來說,主父偃這樣一個人該死,他公報私仇,以下三爛手段揭人之短,逼得諸侯王人人自危,趁機收受賄賂,買官賣官,簡直罪大惡極,公孫弘這樣做難道不是爲朝廷除害嗎?

所以小編認爲,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絕不能人人亦云,我們既要察其言、觀其行,還要看他最終取得的成績。事實上,在公孫弘任內,他將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條,國泰民安,對漢武帝的施政有巨大幫助,算得上是一位賢相。不知大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