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楊深秀生平簡介,《獄中詩》介紹

清朝楊深秀生平簡介,《獄中詩》介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深秀,山西聞喜縣儀張村人。生於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歲成秀才,21歲中舉,榜列第三名經魁。1871年22歲,入京參加辛未(同治十年)科會試,未中。在京拜師求教,鑽研漢學,力主今文經,尤喜《公羊傳》。

1877——1878年(光緒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晉數省,出現了亢旱,尤以山西爲最。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文中雲:“赤地千有餘裏,饑民至五、六百萬之衆,大侵奇災,古所未見。”

山西發生如此嚴重的災荒,居於京城的山西京官和士予,紛紛捐獻銀兩,賑濟家鄉父老鄉親。也有許多人請假返回晉省,或探視家人,或加入賑災的行列,以儘自已的一份責任。1878年春,楊深秀毅然拋棄科舉考試,請假回鄉,團結官紳,興利除弊,組織賑災,此外還續修了《聞喜縣誌》。

當時聞喜縣令是陝西鳳翔的陳作哲。他熱烈歡迎楊深秀返鄉。楊深秀以舉人的身份,滿腹的學問,高尚的人品和刑部員外郎的官職,受到官紳和鄉民的特別尊重,成爲在他們之中具有影響和號召力的領袖人物。

聞喜縣此次大棱中之賑災,歷時兩年,據光緒版的《聞喜縣誌》載:災民達至41500餘人。官紳前後捐銀,共21900兩。散放銀米23次。在官紳兩方的努力下,賑災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共救存15810戶,138730人。

災後,楊深秀、潘夢鳳、李潤之等在籍紳士,又共議減少鄉民的驛費負擔。

清朝楊深秀生平簡介,《獄中詩》介紹

縣令陳作哲全力支持他們的這一建議。根據全省善後總局刊發的宮保曾公均減差徭章程,裁去一切浮差,計每糧銀一兩,只出錢200文即可。又議新規30餘條。蒙省府州各憲批准,1880年8月6日(光緒六年七月初一)起,由公舉正直明事紳耆照新章辦理。是年夏收,“麥大熟,畝率一石。秋苗亦芄芄可愛。民間所生小兒,較往歲且多數倍。至是荒政而蕆事矣”。

1879年(光緒五年)晉撫曾國荃飭令重修《山西通志》,責令各縣先修縣誌。縣令陳作哲委託楊深秀主筆。半年之後,新縣誌終於修成。楊深秀此次續修《聞喜縣誌》,新創了《志》、《志補》、《志續》三種體例,共12卷。又於地形圖作一大改革,“廢黜八景,分列四圖,限以棋局文,參以羅經向”,每格縱橫爲10裏,較爲準確。

《志斟》是一種新體例,以舊志“沿革”爲例,於原文加以按語,注入新文,增添了新內容。以戴震《汾州志》作參考。又列表,以朝代封國、建置割並,隸屬山水雜地名,各欄簡言填之,“綱目發之,縱橫表之”,十分醒目。

《志補》,爲舊志所無,純爲新增。如《金石考》,在本縣範圍,分設朝代時期,臚列文物,言明出處,證之以史,考之以文,亦前代所無,也是一種新創體例。此乃以河南武授堂氏《偃師》、《安陽》二志作參考。又如《星度考》亦舊志所無,以科學算法及實測代星野,又表列節氣時刻,皆十分新穎、準確。

《志續》則補充遺漏或續寫前志所無之人物傳記等。新增人物之傳記,亦簡而明。

“作志有三難:一日體例欲精則難;二日考據欲核則難,三日文章欲潔則難。”楊深秀於半年中克服了此三難,續成縣誌,“其考據精確,文章雅練不具論,至其體例皆取諸前輩大師”。書成,呈於省憲,獲得好評,是諸縣誌中之佼佼者

1882年(光緒八年)張之洞來山西主政。下車伊始,即大刀闊斧地革弊興利。楊深秀藉此契機,聯合地方紳士,向縣令朱光綬建議,爲振興大侵之後聞喜縣孱弱的文風,應永遠免除一項許多年來壓在新進生員身上的“公堂禮”攤派。所謂“公堂禮”,就是新進生員每逢歲、科兩試的考棚費和送禮費。這確屬一項弊政。這一建議,得到縣令朱光綬的全力支持。經上司及欽憲批准,同意免去“公堂禮”弊政。河東道臺江人鏡指示將楊深秀等人的呈稟及各憲之面諭,謄寫碑陰、勒之於石。身上的公堂禮重負得以永遠免除,士子們無不拍手稱快。大侵之後,孱弱的文風得以迅速恢復、振興。勒石立碑之時,楊深秀應官紳所請,又專寫了一篇《以裏書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的短文,刻於正面。該文開始,先用一句話點出主旨:“古之爲政者,爲民興利而已。”一語道出古今人民的心聲,做官爲政的標準。該碑立於文廟牌樓前右側。是現存僅有的一件與楊深秀生前有關的石制文物。

曾國荃倡議重修《山西通志》,得到欽差閻敬銘的支持,特聘王軒主持山西通志局,後又加聘楊篤、楊深秀、張鐵生等。

楊深秀於1880年應聘赴省城。當時,福建閩縣人王仁堪任山西學政。王仁堪特聘楊深秀爲太原府崇修書院山長。崇修書院原址即今省第一博物館西小院,籌建於1865年(同治四年),1867年正式開學。生童來自晉中各縣縣學優等生。

清朝楊深秀生平簡介,《獄中詩》介紹 第2張

此外,楊深秀還擔任過省城令德堂書院的協講。

令德堂書院創建於1883年(光緒九年)。於通省擇諸生之高才者人內深造。令德堂與晉陽書院同爲全省士子之最高學府,其原址爲太原府署後之寶賢堂(今山西省實驗中學),經張之洞奏準籌建,正式開辦於1884年5月(光緒十年四月)。晉陽書院山長王軒,被特聘爲令德堂書院之總校主講(山長),楊深秀、楊篤、張鐵生等均被聘爲分校兼協講。楊深秀於兩書院中“講《尚書》,主今文家言,極高談雄辯之概,諸生課餘請業,竟委窮源循循無倦”。

19世紀80年代的山西已開始改變閉塞的風氣。張之洞於創立令德堂書院的同時,還下令購入南省出版的各種書籍。英人李提摩太以傳教、賑災爲名,進入山西,張之洞聘他爲顧問,設洋務局,展開建設。雖由於各種原因收效甚微,但總算開了風氣,所有這些都爲書院教學聯繫實際創造了一定條件。楊深秀於講經中,以春秋公羊學啓迪學生,“勿迷溺於時文”。時文即八股文。勿迷溺於此者,即要從八股文中走出來,學習改制立法。有這些都使學生受到一定影響。太原之劉友風,榆次之劉奮熙皆其高材生。劉奮熙以進士人仕後,兩袖清風,常以聖賢自學自勵,且引天下事爲己任。劉友風“雖習舉子業,而究非專以舉子業爲心”,後編纂成《晉祠志》。二人皆有其師之遺風。

在光緒《山西通志》的修纂中,楊深秀也付出了辛勞,有重大貢獻。

修志的整個工作是在山西通志局的具體領導下進行的。總纂爲王軒,分纂爲楊篤、楊深秀、張鐵生等。王軒日與楊篤、楊深秀諸人討論通志之體例,定爲六門。即:圖、譜、考略、記、錄等。6門又各詳分爲36類。此次修志在山西歷史上是空前的。楊深秀擔任《星度譜》2卷與《古蹟考》8卷之分纂任務。

楊深秀所分纂的《星度譜》利用了當時天文、曆法和地理方面的最新科學成就,他本人也有一定的創見。這既反映了他具有的較高科學水平,也體現了他的求實精神。

《古蹟考》載於《通志》卷之五十。其主要內容是從上古之唐虞夏商周秦,以迄兩漢魏晉宋元明清,在山西所建國都及城邑之考證。旁及宮室、祠字,陵墓及寺觀等。《古蹟考》又爲《沿革譜》之姊妹篇。讀過王軒所纂之《沿革譜》,山西之古今沿革,瞭然成竹在胸,深服其簡明扼要。再讀過楊深秀《古蹟考》,山西各處古蹟名區,更加粲然入目,有如更上一層樓而覽無數之勝景。

1886年(光緒十二年)冬,楊深秀離並返京,到刑部銷假。1889年春,參加了會試,被取中貢士。接着參加殿試,被置於三甲。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楊深秀深爲“甲午之恥”而憤恨而深思,“無由申”之。

1897年山東發生了德國強佔膠東半島的嚴重事件,楊深秀被實授爲山西道監察御史。他第一疏就極言改革。疏雲:

時勢危迫不革舊無以圖新,不變法無以圖強。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春,他和康有爲加強了聯繫,參加領導了保國會和戊戌維新變法運動。變法前夕,他首先上折,請定國是,明賞罰,指出:夫古今爲政,未有東西未定,遊移兩可者。臣愚謂皇上,仍主守舊則已。若審觀時變,必當變法。非明降諭旨,著定國是,宣佈維新之意,痛斥守舊之弊,無以定趨向,而革舊俗也。光緒帝根據此折,終於定下決心,向全國臣民下詔宣佈變法。此後,楊深秀每在變法的關鍵時刻,或單獨上折,或聯合他人上折,提出指導性的政策建議、方法或步驟等。這些建議多爲皇帝採納,轉成上諭頒行。在百餘天中,楊深秀共上奏摺計有17件之多。 1898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康梁逃亡,變法遭到失敗。楊深秀不顧個人安危,打算前往南苑,說服董福祥軍反正,“動以忠義,俾救主上,反正,則新政大行”。可惜抓捕他的人已到,他從容就捕。在獄中,他高風亮節,激昂慷慨,於壁上留詩三首,以大義激勵來者。其一雲:

久拼生死一毛輕,臣罪偏由積毀成。

自曉龍逢非俊物,何嘗虎會敢徒行。

聖人豈有胸中氣,下士空思身後名。

縲紲到頭真不怨,未知誰復請長纓。楊深秀9月24日(六月初九日)被捕,三天以後,即被押到宣武門外菜市口(西鶴年堂藥店附近)殺害,時年49歲。他與一同被殺的另外五人被合稱爲“戊戌六君子”。楊深秀自擔任御史以來,始終以“澄清天下爲己任”。在歷史關頭,爲民族大義而獻身。他深信:歷史的前進步伐決不會爲清廷反動勢力所阻擋。他堅信:後繼者一定會接踵而來。中華民族崇高的愛國主義犧牲精神,又一次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