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東吳名將呂岱:爲孫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如皋名將

揭祕東吳名將呂岱:爲孫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如皋名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呂岱,字定公,東漢海陵縣如皋人。生於公元160年(東漢延熹三年),初爲郡縣小吏,漢末戰亂,投奔孫權,馳騁疆場,身經百戰,爲東吳開拓疆士,屢立戰功。先後官拜昭信中郎將,升遷廬陵太守、交州刺史,封都鄉侯、番禺侯、鎮南將軍。80歲時,晉升上大將軍。92歲時,孫亮接位,封爲吳國大司馬。公元256年(吳太平元年)病逝,享年97歲,按其生前遺囑,簡葬於如皋東南高陽蕩(今屬林梓鎮)。

呂岱投奔孫權的緣由

三國時期,曹操在古海陵一帶強令徙民,古海陵包括如皋在內的百姓舉家東渡逃亡東吳,至使古海陵一帶人煙荒蕪,老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就在這支東渡逃亡的大軍之中,距如皋東南20公里的高陽蕩(今林梓)的呂岱,也舉家東渡投奔孫權麾下。

呂岱,字定公,生於東漢延熹四年(161年)。少時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20歲時已名滿江淮。他投奔孫權時,孫權正爲會稽太守,初任他爲吳丞,後“因處法應問,甚稱權意,召署錄事。”再遷餘姚(縣名,在浙江東部)長。建安五年(200年)孫權的兄長孫策遇刺,孫權接掌東吳。當時東吳雖佔有吳郡、會稽郡等六郡,但地處僻遠,且多爲各武裝勢力佔有,危及內部統治基礎。呂岱建議孫權要鞏固已有領地,然後再開疆拓土,以與曹操和劉備爭霸。他又在餘姚召募1000餘壯士,編練成一支勁旅。建安十六年(211年),會稽、東冶等五縣發生叛亂,他奉命帶領這支隊伍前往征討,很快平定了叛亂,被升任爲中信中郎將。從此,開始了他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戎馬生涯,爲東吳的安邦興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揭祕東吳名將呂岱:爲孫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如皋名將

位於南通中央公園的呂岱雕像

 收長江三郡與開拓南疆

建安二十年(215年),呂岱奉命率領孫茂等10員將領,配合大將呂蒙奪取了蜀國劉備的長沙、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桂陽郡。接着又會同魯肅,鎮壓了勾結蜀將關羽的安成(縣名,在今湖南東南部)長吳碭和中郎將袁龍,被孫權任命爲廬陵(郡名,在今江西)太守。這一年,正是蜀將關羽失荊州、走麥城兵敗身死的一年。

延康元年(220年),呂岱接替徵南將軍步騭擔任交州(今廣西梧州市)刺史時,採取安撫和鎮壓相結合的策略,收編了高涼(郡名,在今江西安寧)的錢博,鎮壓了發動桂陽、湞陽(今廣東英德)叛亂的王金,因功“遷安南將軍,假節,封都鄉侯”。

正當呂岱在兩廣地區逐步開拓疆土之際,東吳黃武五年(226年)交阯(郡名,轄境相當於今越南北部)太守士燮死,孫權接受呂岱的建議,把合浦以北的海東四郡析爲廣州,呂岱任刺史,交阯以南的海南三郡析爲交州,戴良任刺史。同時,派陳時爲交阯太守,士燮之子士徽爲九真太守。這時,士徽一面自署交阯,一面發兵拒抗戴良的到任。對此,呂岱力排衆議,上書孫權請命,並親率3000名水軍,“晨夜浮海”,抵達合浦會合戴良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兵臨交阯城下,迫使士徽“即率兄弟六人,肉袒迎岱”。接着,又擊破士徽的餘黨甘醴、桓治等,因而呂岱被“進封爲番禺侯”。隨後,呂岱又率領大軍平定了九真(郡名,在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從而穩定了整個交州的局勢。爲了加強中國與南海諸國的關係,他派遣宣化從事朱應和中郎康泰出使各國,“南宣國化”。朱應和康泰所經歷及傳聞共百數十國,大抵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塞)及“西南大海洲上”(指今南洋羣島)諸國,還帶回樂人及地方特產。史載:“扶南、林邑、明堂諸王,各遣使奉貢。權嘉其功,進拜鎮南將軍。”呂岱的這一功績,首開我國人民與印度支那半島及南洋羣島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及貿易往來,他派遣使者出訪南方各國之舉與東漢時班超派遣甘英出使中亞各國同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揭祕東吳名將呂岱:爲孫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如皋名將 第2張

 與陸遜齊名並官拜大司馬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南面稱帝,國號吳,與曹操的魏、劉備的蜀形成三國鼎立之勢。黃龍三年(231年),孫權因呂岱安定南疆的貢獻,特召呂岱駐兵長沙漚口。其時,武陵一帶少數民族暴亂,呂岱率兵配合太常潘濬進行征討,穩定了湖南東部的局勢。

嘉禾三年(234年),呂岱駐兵陸口(今湖北省嘉魚縣西南)。次年夏天,廬陵的李桓和路合、南海(郡名,治所在廣東番禺)的羅毅,相繼舉兵叛亂,會稽的治鐵業者也跟隨隋春叛亂,呂岱奉命親率劉纂、唐諮等部,分兵進剿。他對“已降復叛”、“負險作亂”的李桓、羅厲堅決予以鎮壓,而對兵臨城下“即時首降”的隋春奏封爲偏將,“使領其衆,遂爲列將”,他的這種策略,得到孫權的誇讚,在其詔書中說:“非君規略,誰能梟之?……自今以去,國家無南顧之虞;三郡安然,無術惕之驚……”

赤烏二年(239年),潘濬病故,呂岱接任潘氏職務,與陸遜並駐武昌,是年農曆十月,吳將廖式與弟廖潛殺臨賀太守嚴綱等,自稱平南將軍,兵圍零陵、桂陽諸城,有“衆數萬人”,交州、蒼梧、鬱林諸郡震動。呂岱上書請命征討,孫權“追拜岱六州牧”,出兵平叛。呂岱經過一年血戰,終於鎮壓了叛亂,穩定了局勢,回師坐鎮武昌。這時,他已是80歲的老人了。吳國張承在給他的信中稱讚道:“昔旦、奭翼周,二南作歌,今則足下與陸子也。”將他與陸遜並舉,譽爲西周的賢臣周公旦和召公奭。

赤烏四年,呂岱奏請孫權,回鄉招撫鄉民迴歸,重建海陵縣。自此,如皋這一帶從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由曹操造成的無人區,才重新有人類居住而再現生機,從而結束了歷時57年之久的人煙荒蕪的時期。

赤烏八年,陸遜病故,孫權將武昌分爲左右兩部,呂岱統率右部,遷爲大將軍,其轄境從武昌溯江而上至蒲圻。其子呂凱升爲副軍校尉,監軍蒲圻。

揭祕東吳名將呂岱:爲孫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如皋名將 第3張

東吳建興元年(252年)孫亮即位,封呂岱爲大司馬,這時呂岱已92歲。

 呂岱的爲人與家鄉人民對他的景仰

呂岱聞過則喜。吳郡徐原爲人忠直,呂岱極力推薦他,官至侍御史。但呂岱偶有過失,徐總是當面指責,有人認爲徐原太過份,而呂岱總是毫不介意地說:“這就是我器重徐原的原因啊。”

呂岱一生廉潔奉公。擔任交州刺史時,年餘未能照顧家用,妻兒飢乏。孫權知道後,加賜錢米布絹。太平元年(256年),呂岱病故,享年96歲。遺命“以布巾素棺葬送”。其子呂凱遵囑,“以素棺疏巾布禮”,歸葬如皋高陽蕩。

呂岱墓在如皋歷史上存在了1700餘年,直到1979年因開挖林梓北三級河時才被挖掘。2004年如皋舊城改造時,特將原如城西皋路更名爲大司馬路,林梓鎮也將新開闢的穿越鎮區的東西大路命名爲呂岱路,以示懷念這位偉大的名將。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