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cháoxiǎn半島的事情有那麼難講清楚嗎?那就先從從荊軻刺秦王說起吧。

從荊軻到張良,居然隱藏着一段南北朝鮮的發展簡史

當年,荊軻刺秦王失敗以後,秦國馬上大舉報復,大將王翦率大軍攻打燕國。太子丹率燕軍迎敵於易水河。結果燕軍敗了。之後燕國節節敗退,太子丹保着燕王喜從薊城(今北京)逃到了平壤,在平壤重建了國都。

秦軍不依不饒繼續追擊,並且揚言只要交出太子丹,就放燕國一條生路。

燕王喜謊稱找太子丹商量對策,用酒將其灌醉並縊死,然後砍下頭顱。時值五月,忽然天上飛雪,人們都說是太子丹怨氣凝結所至。燕王將太子丹的首級送給了秦軍。

秦國目的達到,又因五月飛雪,軍中許多人生病。秦軍於是暫時班師回朝了。

至此,燕王喜暫時在平壤安頓下來。這個時候,平壤還是遼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接下來我們就要說說漢城了。

說起漢城,還真就是跟韓國有着莫大的關係。這裏說的韓國,就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當年,韓國是最先被秦國吞併的國家。

有人認爲,這個國家被吞併之後,以前的韓國人就全成了秦國人。其實,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普通百姓還可以,但以前那些韓國的貴族們呢?他們怎麼可能願意甘居人下呢?可是,國家沒了,要想不居人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離開這裏。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於是,有大批的韓國人拉家帶口背井離鄉逃跑了。那麼,他們去哪裏了呢?他們是取道齊國的膠東半島,走海路去了朝鮮半島南端以及濟州島了。

當然,那時候的濟州島還不叫濟州島,它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滄海島!

韓國人到了朝鮮半島南端,基本上就是在漢江以南地區生存。

人多了,韓國人就與朝鮮半島的原著民融合在了一起,於是,就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

這些新的民族,既有原住民的特點,又帶着韓國人的特徵。

於是,就有了馬韓,辰韓、弁韓。

在當時,朝鮮半島南端地區就有百十多個小國,而韓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其中就有把國都定在漢城的,儘管當時的名字可能叫做漢陽。

這些在南部朝鮮的韓國人,還與被秦國吞併的韓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時候,一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登場了。

他,就是張良。

張良是韓國人。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2張

他的父親、祖父都是韓國的相國。本來,張良也應該繼承這個位置的。可還沒等他繼承呢,秦國把韓國滅了。

張良很鬱悶啊。於是,他準備刺殺秦始皇。

前面已經有了荊軻刺秦的先例。

當時的荊軻武功蓋世,可也沒有刺秦的把握,所以一直都在等待劍術天下第一的大俠蓋聶。只是後來太子丹催得緊,荊軻沒有辦法,無奈之下才與秦舞陽搭夥,結果果然是失敗了。

那麼張良接過來刺秦的任務後,他首先也要找一個好幫手。他要找就找自己的熟人。

於是,張良想到了遠在滄海島(也就是現在的濟州島)的滄海君。

有人說滄海君是濊貊人,也有人說他是韓國遺老,至於名姓實在是無法考證了。但可以肯定地說,滄海君跟張良很熟,而且關係還相當不錯。

張良在滄海島跟滄海君經過周密的合計安排,最後找到了一個大力士,並且爲大力士準備了一柄大鐵錘。

後面的事情我們就知道了。

一來是秦始皇太狡猾,二來也是天命所在命不該絕,所以張良刺秦也失敗了。

幸運的是他自己逃跑了,不幸的是大力士當場被殺了。

那麼之後,張良幫助劉邦去建立大漢朝了。而滄海島與南部朝鮮的事情他也一直沒有忘記。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3張

漢武大帝時期的衛滿朝鮮王朝與漢四郡

這個時候,秦朝已經滅亡了。

我們有必要回想一下,當時,秦國是在平壤滅的燕國,並殺死了燕王喜。雖然說燕國的政權沒有了,但是燕國的殘餘力量還在。而今,秦國既然已經滅亡了,那麼燕國人又準備鬧獨立了。

當時的燕王叫盧綰,他帶着衛滿造了劉邦的反。劉邦肯定要平叛,於是,燕王與衛滿就逃跑了。後來,衛滿投靠了朝鮮,並被當時的朝鮮王任命爲博士。可是後來,衛滿養精蓄銳之後,就又造了反。他帶領部隊攻下了平壤,趕走了以前的朝鮮王,自己自立爲王,依然定都平壤。歷史上把衛滿建立的朝鮮政權成爲衛氏朝鮮。

衛滿政權建立初期,中國這邊正是呂后與漢惠帝劉盈統治時期。這個時候的政權爭奪正處於一個白熱化狀態。

因爲呂后無暇顧及朝鮮的事情,所以當時的遼東郡太守與衛滿通過談判,同意讓衛滿成爲大漢朝的外臣。其實就類似於藩屬國。

那麼衛滿因爲有了大漢朝做後盾,他又把勢力向半島南部擴張,吞併了許多的小國,這其中就包括三韓建立的一些政權。

在呂后與衛滿統治期間,大漢朝與朝鮮倒也相安無事。

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都被衛滿納入了治下。

那麼後來,衛滿死了,他的孫子衛右渠即位了。

衛右渠就沒有他爺爺那麼穩重老成了,年輕氣盛而且桀驁難馴。

最要命的是,衛右渠變得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拿大漢朝不當回事了。並時不時對大漢的藩屬國真番國進行騷擾。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4張

而這個時候的大漢,也進入了漢武大帝時代。

漢武帝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他準備消滅衛右渠!

應當說,一個真正有遠見卓識的帝王,都有着開疆拓土的遠大宏圖。

漢武帝準備收拾衛右渠是相當有戰略頭腦的。

當時的真番國,其管轄區域就在南北漢江一代,其首都應該就在漢城。

在漢朝時候,南部朝鮮跟大漢的關係要比北部朝鮮強很多,這主要原因還是跟張良有關。

由於不堪被衛右渠騷擾,真番國的國王率領子民28萬之衆歸順了漢朝,漢武帝於是在南部朝鮮建立了滄海郡。

對待衛右渠,漢武帝來了一個先禮後兵。

先是派了一個叫涉何的大臣去說服衛右渠,告訴他應該改變對大漢的不友好政策。

衛右渠當然不聽。

涉何很生氣,結果他辦了一件很不講究的事情。在出境的時候,他順便就把送他出境的朝鮮大臣給殺了。衛右渠非常惱怒,於是這個樑子算是結深了。

因爲涉何後來就在遼東任職。衛右渠有一次突襲遼東,就把涉何給殺掉了。這可真惹惱了漢武帝。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5張

大漢朝可是有“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傳統。

就在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發兵5萬,水陸兩路同時進攻朝鮮。

簡段截說,過程雖然曲折,但最終還是攻克了平壤,消滅了衛氏朝鮮。

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置了樂浪郡(郡治在平壤)、玄菟郡(郡治在咸興)、真番郡(郡治在漢城)、臨屯郡(郡治不詳),史稱漢四郡。

四郡並存的情況存在了大約二十多年,到公元82年,真番、臨屯二郡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被併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西遷至高句麗縣。

之後的東漢、曹魏與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與玄菟郡。

但這之間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特別是高句麗的崛起,給後漢三國以及西晉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他在三國中默默無聞:卻是遠征高句麗的第一人

提起高句麗,可真讓帝王們頭疼啊。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都砸鍋賣鐵遠征過高句麗。

許多人說他們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啊。要知道,高句麗不是高麗,它大部分地盤都在遼東呢。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6張

要問高句麗該不該打這個問題,就如同問,日本鬼子佔領了東三省,東北軍應不應該還擊一樣。

東漢末年,進入三國爭霸時期了。

浪花淘盡英雄,三國中的英雄有多少啊?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再怎麼排,都排不到這個人身上,他就是毌丘儉。

或許有人會問,毌丘儉是誰?好奇怪的名字呀。你吹的神乎其神的,我打三國遊戲這麼多年,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號呀。對,沒聽說過是有原因的。咱們先從曹操時代的魏國說起吧。

曹操有三首詩,《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就是出自《短歌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出自《龜雖壽》。

而觀滄海的第一句就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歷來史學家們都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站在碣石山上,望大海。這個解釋太不負責任了。滄海,它不是泛指大海,而是特指滄海島,也就是張良時期滄海君統治的地方——現在的濟州島。

這首詩其實是展現了曹操要統一整個遼東恢復漢四郡的遠大抱負。由於東吳和西蜀聯合抗曹,讓他的這個抱負至死都沒有得到實現。

帶着魏武帝的這個遺憾,魏國進入了曹丕時代了。

第一個把朝鮮打服的不是隋煬帝也不是唐太宗 而是此小人物 第7張

這個時候他們的主要對手依然是諸葛亮領導的西蜀集團。

在諸葛亮活着的時候,曾經六出祁山,拖住了魏國司馬懿的精銳部隊。

在魏國北方還有一個公孫淵,佔據着遼東並自封爲燕王。公孫淵利用中原三國大戰之機,也想趁機吞併高句麗。高句麗爲了自保就向魏國稱臣。

公元234年,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至此,魏國總算得到了暫時的喘息之機。

就在236年,毌丘儉領幽州刺史率兵征討公孫淵。結果他被公孫淵打敗了。次年,司馬懿從蜀中前線回來,與毌丘儉一起聯合進攻公孫淵,取得勝利。

由於沒有了公孫淵的牽制,高句麗的勢力迅速擴張,並開始進攻遼東,這對魏國的大後方形成了新的威脅。

於是,魏王決定派遣東征軍。領軍的依然是毌丘儉。

毌丘儉先後進行了兩次東征高句麗的戰爭,消滅了其有生力量。

毋丘儉的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

他將當時魏國的勢力範圍一直擴大到現在俄羅斯的濱海地區,原屬高句麗統轄的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全部劃歸樂浪、帶方二郡。

高句麗被毌丘儉徹底打傷了元氣。

在以後的幾十年,高句麗都不敢再染指遼東。並一直對魏國和西晉稱臣納貢。這樣的日子,一直到了西晉結束。

後來出現了五胡亂中原,高句麗又開始反反覆覆。

五代十國結束後,隋文帝也曾經遠征過高句麗,之後是隋煬帝三次遠征高句麗。

到了唐朝,唐太宗、唐高宗時代,大將薛仁貴徵東,於公元666年,高句麗終於滅亡。

那麼在以後的朝鮮半島上,就出現了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並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格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