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光義繼位之謎:到底其繼位是否有歷史依據?

趙光義繼位之謎:到底其繼位是否有歷史依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古代皇帝們一般在臨終前,身邊僅有幾個貼身大臣,有的皇帝更是暴斃,而身邊無一人,所以有些皇帝的臨終遺詔不知是真是假!無從考證!更是撲朔迷離!尤其是僅有的幾個託孤大臣一旦故去,宮廷內幕就更成爲不解之謎了!在沒有第一手確切資料的情況下,只有憑“其他”資料來推測其來龍去脈,真真假假,難以琢磨,所以歷史上就出現了一些至今還在爭論的遺詔真假之謎!中國古人講究爲尊者諱,同時史學家崇尚秉筆直書,但這兩項若並行不悖恐怕難以做到!後人在翻閱官修的史書時,發現有些皇帝在活着的時候,被敘述的詳盡周全,有聲有色,然而在記述皇帝死亡前後的情形時,文字都很晦澀,或簡而不明;或略而不述!尤其是大部分官修史書在皇帝死亡前後的情形敘述上過於“謹慎”!而所謂的“野史”往往記載較爲詳細,有模有樣,真真假假後人更難以分辨真僞?所謂野史,包括當時或稍後的官員的私人筆記,以及民間傳說!所以到底是哪一種記載更真實?一般持謹慎、嚴謹態度的歷史研究者,均以官修史書爲依據,“野史’只作爲參考,難免有所偏差,所以不能輕易下定論!具有重大疑點及不同記述的帝王死亡案件,皇帝的死亡情節都令後人產生疑惑!這其中尤其以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突然”暴斃,爲典型!就是所謂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今天本人所要"“敘述”的就是這樁千年疑案,呵呵,大家給個面子就“湊合”着看看吧!

公元976年10月某日,“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暴崩於萬歲殿!次日,其弟趙光義即皇帝位,號爲宋太宗!這就是歷史上最“撲朔迷離”的一幕!按照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父死子繼,長幼有序”的慣例,皇位理應由趙匡胤兒子繼承!趙匡胤共有四子,長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尚有二子,燕王德昭和四子德芳,然而匪夷所思的是,皇位沒有讓趙匡胤兒子繼承,反而由其弟弟趙光義即位?是爲“太宗”!而且更讓人疑惑的是在,太宗趙光義即位三年後,即太平興國四年,燕王德昭隨太宗趙光義征伐幽州回來,後不久就“自殺身亡”;二年後年僅23歲的秦王德芳又“突然”患病而死?這一系列反常現象引起宋朝整個朝廷上下的懷疑,一時間,議論紛紛!爲了給這個反常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洗刷太宗趙光義篡位和謀害二位侄子的嫌疑,和安定朝廷上下的人心!在太平興國7年(公元982年),由宰相趙普在朝廷上下公開了一個所謂“金匱之盟”?趙普煞有其事的解釋說:太祖傳位於光義,是因爲趙光義參加陳橋兵變立下大功,而且宋朝之所以能取得政權,也是因爲後周皇帝年齡太小,衆心不服的結果!所以太祖母親杜太后臨終前,特別囑咐太祖,死後要傳位於趙光義,太祖隨即同意?並由我趙普記錄下來,藏在這個“金匱”裏,太祖死後沒有留下遺詔,所以我們就應該按照這個“原定遺詔”辦事?!!!這個“金匱之盟”一直爲後代歷史學家所疑惑,《續資治通鑑》、《湘山野錄》等史料中對此事都有“模模糊糊”的記載,至今尚無定論!

“弟繼兄位”,本是杜太后的“囑託”!杜太后並非等閒婦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做了宋朝開國皇帝后,他心懷憂慮,深諧“爲君難”之理!因病去世前,他把自己的一番顧慮變成遺命留給了趙匡胤!他說:正是周世宗立幼子爲皇帝,才使得趙家奪了後周的天下,“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爲汝有呼?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衆,能立長,社稷之福”!趙匡胤頓首曰:“敢不如教”!老臣趙普在場,按杜太后之囑託,在榻前爲約誓書!?

趙光義繼位之謎:到底其繼位是否有歷史依據?

當時宋太祖在世的兄弟有兩人,趙光義和趙光美!《宋史》上說,杜太后臨終前與宋太祖定下的方針是,趙匡胤死後傳位於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位於趙光美,然後再由趙光美再傳給趙匡胤之子趙德昭?趙匡胤品性孝友,對母命不敢違背,對兄弟更是手足情深!由趙光義繼位之事定於北宋開國的第二年,之後,趙匡胤加封趙光義爲晉王。任開封府尹,掌管京城,趙光義也知道自己是繼承人!而趙匡胤的二個兒子,德昭和德芳卻未加封王爵!趙匡胤作爲兄長對趙光義的關愛已經到了仁至義盡的地步了!有一次,趙匡胤注意到晉王府地勢較高,用水不便,就親自從宮中步行道晉王府,指揮僱工將金水河之水引入晉王府的溝渠中,爲了這項工程,趙匡胤更屢次臨視、督促;趙光義曾得過一場重病,不省人事,趙匡胤急忙奔來探視,更親自照顧趙光義,從辰時到酉時,也就是從早8點到下午6點,等趙光義清醒了,趙匡胤才還宮!又有一次,兄弟二人在宮中歡宴,趙光義大醉不能乘馬出宮。趙匡胤親自起身送他到臺階,還攙扶着他小心下臺階,更囑咐晉王府的衛士盡心照料!身爲皇帝的趙匡胤還對近臣說:“晉王龍行虎步,必爲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趙光義比趙匡胤小12歲,趙匡胤50歲時,趙光義才38歲,接近帝王的平均壽數,而就在這一年,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死了,事前沒有任何徵兆?《續資治通鑑》記載,開寶九年二月十九日,太祖召晉王入宮議事,夜乃退!在此之前,趙匡胤已經患病,曾派內侍王繼恩去建隆觀,十月二十日,太祖闔然長逝,時在深夜!不知太祖的遺命還是皇后的自作主張,皇后在深夜派王繼恩出宮,召太祖的小兒子趙德芳前來,其意就是命趙德芳在靈前即位!而王繼恩並沒有按皇后的命令去召趙德芳,王繼恩以“太祖傳國於晉王之志素定”,乃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趙光義“聞知噩耗”,大驚,猶豫不行,說:“吾當與家人議之”!進內許久不出,王繼恩催促:“事久,將爲他人有矣”!當時外面下着大雪,趙光義與王繼恩徒步踏雪進宮,在值班房前,王繼恩止住趙光義說:“王姑待此,繼恩當先入言之”,隨同前來的衛官程德元主張:“便應直前,何待之有!”,於是晉王一行直奔寢殿!皇后見王繼恩回來,急問:“德芳來邪?”得到的回答是:“晉王至矣”!緊接着看見趙光義進入寢殿,皇后錯愕,但皇后很快“明白”過來,遂呼官家,說:“吾母子性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流着淚”說:“共保富貴,勿憂也”!緊接着第二天,趙光義即皇帝位,是爲太宗!

而《湘山野錄》爲人們提供了另外一個宋太祖暴斃的版本!:是十月十二日晚,忽然陰霾四起,天氣徒變,雪雹驟降,趙匡胤心中頓感不祥,他從太清閣下來,傳令守宮的宦官打開端門,急召晉王入宮,當時已是深夜,趙光義入宮後被帶入寢殿,太祖與他酌酒對飲,把宦官、宮女都屏於寢殿之外,所以無人目擊他們密議的切實情形,近侍宦官只能遙望寢殿的窗臺,只見燭影下,趙光義時或避席,這種形體語言是“辭讓’的意思,兩人繼續對飲,直到深夜三鼓時,殿外的積雪已達數寸,殿外的宦官仍注視着室內的動靜。飲罷了酒,太祖拿着御斧,揮了一下,像是碰到什麼東西?回首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然後解衣就寢,很快傳出如雷的鼾聲,然而到五更時,一切都“寂然無聲”了,此時大家才發現宋太祖已經駕崩了!但是《湘山野錄》並未說明這一夜,趙光義是否一直呆在寢殿有沒有離開?是不是趙光義最早報出太祖的死訊?這都讓人很懷疑!而一切都是那麼的按部就班,天亮後,趙光義即位,宣遺詔,大臣們悲傷的瞻仰太祖的遺容,卻見太祖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這就變更讓人迷茫,如果說太祖生前始終以趙光義爲繼承人,爲何不按正規儀式立趙光義爲“皇太弟”,不論趙匡胤是寢疾而亡或是暴病而亡都可順理由趙光義即位;如果說太祖臨終囑託皇后召晉王入宮即位,並非趙德芳生母的宋皇后怎敢改變宋太祖的遺命,召趙德芳即位?《宋史》上說;“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這個“遂”字意味着趙光義不是受遺詔而即位的,這符合暴崩的情況,未來得及擬遺詔,而《湘山野錄》提到的遺詔不知從何而來?《湘山野錄》記述的情況本身就撲朔迷離,它沒有直接告訴人們趙匡胤死於趙光義的謀殺,看不出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死亡方式?如果是斧頭砍,定會血流遍地,面色蒼白,何來“玉色溫瑩如出湯沐”?如果有合作者,則必先策劃周密,但從記述上也看不出像策劃好的,因此,《湘山野錄》只給後人留下了“燭光斧影”的無盡遐想,讓後人耿耿於懷卻難以下定論,而無法解開!

而宋太宗即位以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更是讓天下百姓和後人對趙光義即位的合法性產生懷疑!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年間,太祖之子趙德昭因‘恐懼’而自殺,德芳夭亡,太宗之弟,擔任太宗即位前開封府尹職務的趙光美很不安,後來試圖謀害太宗而未達目的,被告發,太宗從趙普那裏看到當年的杜太后,主持制定的關於傳位方法的誓書,大爲感悟,打算釋趙光美無罪?幾日後又想以傳國於趙光美的意向找趙普商議,而趙普卻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於是趙光美難逃一死,最終憂悸成疾而死!